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孩子是不是患了多动症?
俗话说,充电五分钟,放电十小时,家里有个精力旺盛的孩子,老母亲老父亲们也不用干什么事了,天天跟在娃的屁股后面收拾东西就够呛了。
家里的玩具被丢得到处都是,客厅没地下脚,一进书房就开始翻东西,一给吃的就乱捏,一出门就疯跑,爸爸在前面追,妈妈在后面喊,都拦不住到处蹦跶的娃。

于是老父亲老母亲们崩溃了:我家娃不会是多动症吧!
多动症表示:怎么又是我背锅!
也不怪多动症为自己叫屈,它在大家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实在是太高了,我们经常会在以下对话中看到它的身影:
我家娃实在是太调皮捣蛋了,一刻都停不下来,肯定是多动症!
我家小朋友平常文静得很,应该不可能是多动症吧?
小朋友本来就活泼好动,长大了就好了~
那么,多动症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哪哪都有它?
01
深入认识ADHD
除了多动症的核心特征,我们家长还要深入了解多动症的治疗方式,如可以吃什么药,除了吃药有没有其他的有效康复方法、能治愈吗?成年生活会不会受影响?
现在ADHD的治疗目标是
缓解核心症状,最大限度改善功能损害,提高生活、学习和社交能力。
所以,治疗方法都是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的。
目前,公认的治疗原则是:
4-6岁ADHD孩子首选非药物治疗,6岁以后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在这个大的治疗策略下,采用ADHD全病程管理,帮助孩子科学、省心、长效的康复。
它从个体-家庭-行为-心理-社会-环境的多角度出发,建立一套系统的评估、诊疗、训练、自我能力提升、家庭团体改善的方案。

整个过程分为强化、维持、巩固和管理4个阶段。为0-18岁的孩子做好全病程的治疗管理。

其中,非药物康复治疗贯穿整个过程,不同阶段的孩子都能从非药物治疗中获益。

常用的非要康复治疗方法,包括行为训练、神经调控技术(经颅磁、脑电生物反馈)、VR、多感官训练、感统训练和心理教育等。
配合家庭训练可以让孩子的康复效果更好!
02
主动告诉学校老师
其实,很多时候是学校老师先发现孩子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甚至打人等情况,建议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但当孩子确诊了是多动症,还是需要和老师好好沟通一下。
不然,老师只知道孩子有异常情况,又不能确定到底是怎么回事,只能认为孩子调皮、不好好学习。
而家长知道孩子是因为多动症身不由己。却因为双方信息的不对等,造成相互之间的误解。
与其等到产生误解影响孩子才去学校被动沟通,不如提前将孩子的情况告知老师,争取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
让老师对孩子的情况有更深的了解,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孩子,引导其他小朋友和孩子友好相处。给孩子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
老师、同学和孩子相处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康复的效果。
03
积极与医生、老师沟通
在给孩子做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家长是每天接触孩子最多的人。在生活中哪些细节有改变,一般我们家长是最先看到的。有哪些问题也要第一时间发现。
作为学校和医院的链接者,家长的角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医院效果怎么样,在学校老师也能通过孩子的表现有直观的感受。
这个时候老师一般是和家长反映,孩子最近注意力集中了、小动作少了、和同学相处融洽了……这些家长也要及时反馈给医生。
同时,在相互的沟通交流中,家长可以把家庭康复训练中的一些问题、困惑提出来。
医生会给出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让孩子接下来的训练计划更贴合当前的实际情况。
有问题可以积极调整治疗方案、改善的情况则加强、巩固。
对于多动症这件事,
不用过于焦虑,也不能掉以轻心,
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
因为你不面对现实,
现实就会面对你。
孩子的的成长需要更多人的守护。
我们一起给孩子一个美好未来!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及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