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前行的外贸之路——中国BK1850/51/71技术试验车
上世纪80年代,密切关注我国坦克军工发展的巴基斯坦迫于压力(三哥开始引进T-72M1),希望与我国“共同研发”三代主战,由巴方制定指标,中方负责设计和生产。

1990年,我国同巴基斯坦正式敲定85-IIAP的军贸合同,同时又签订了关于帮助巴基斯坦研制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合同。前者对于巴方仅是“应急”之举,后者才是巴方想要的装备。

不过,巴基斯坦给我国军工人员出了道难题,比如说“自动变速、方向盘操纵”,而这项指标也直到99A诞生后才补齐短板,在80年代中国还处于“白纸一张”的状态。
好在我国在曾经的“784会战”中制造过1226样车,初步摸索过自动变速箱技术和方向盘操纵,不至于太过迷茫。此外,外贸装备不需要过分要求部件国产化,可以购买西方国家已经成熟的货架商品,当个中间商赚差价。
1985年,我国引进了德国LSG3000型自动变速箱及配套传动装置,搭配德国MTU331TC41型柴油发动机,先后安置于1224样车底盘和80式原型车底盘,代号为“BK1850”和“BK1851”。

得益于这两台试验车,军工人员在自动变速和方向盘操纵上获得了很多启发,同时又争取到足够的经费,足以制造出一辆权重的试验样车,即后来的“BK1871”。

1987年,BK1871被制造出来,工程师还为其引进了德国MTU396型柴油发动机,这套动力包是我国所能接触到的最先进的商品。因此,该车在当时国内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1990年,BK1871安装了最终设计版底盘,还扣上了大型模拟配重炮塔,并邀请巴基斯坦代表来参观,后者仔细考察后表示十分满意,希望我国能继续深挖。
自此,基于BK1871技术试验样车的第三代主战坦克项目正式展开,相应的配重炮塔也换成了真货。经过多次小幅改进后,该车于1991年摇身一变,成为90-II外贸坦克的样车,并奔赴巴基斯坦进行性能表演。

后面的事情就变得十分容易了:
1994年,90-II项目从初代样车踏入正式样车,接着又分别制造出配置不同的四辆样车,并开始试验披挂爆炸反应装甲;

1998年,90-II应巴方要求,开始研制空调设备,提高乘员舒适度;

2000年,90-II正式定型,命名为“MBT-2000”;
2001年,我国正式为巴基斯坦量产MBT-2000主战坦克,并协助塔克西拉重工业公司建设一条生产线,并在数年后交由巴方自行生产,我国仅提供必要部件。
(然而到现在,巴基斯坦方面依旧不具备独立生产能力,只能说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