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勒兹:尼采与哲学(第三堂课)

2022-08-31 17:14 作者:论哲三号机一一0ffical  | 我要投稿

读书会全过程笔记:德勒兹《尼采与哲学》选读(x1)

 

解释一下,为什么叫x1

因为这是续着之前姜宇辉发的尼采与哲学的内容继续的

但姜宇辉未做清晰区分,即:该视频内容是否属于读书会的一部分

故称之为x1,即:后来开始续讲的第一篇

 

本文做了适当删减,且是自己理解

不代表姜宇辉本人看法,仅供参考

 

本科课程模式授课结束,开始选读

读书会以文本对线索,不以某个人的理论脉络与核心词为核心。

 

主要围绕法国:萨特、梅洛庞蒂、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福柯、德里达

 

读书会需知:

1. 尽量不用学术词汇去讲

2. 直接讲论证,不琢磨生平

3. 只是入门,无法代替自己读书

4. 姜宇辉一家之言,或有暴论。爱看不看

5. 基本上只有法国哲学

 

 

 

一、前情提要

梅洛庞蒂不搞了。整一整《尼采与哲学》。这是续着之前继续读的。

 

 

二、意志哲学(第一章第三节)

 

意义的阐释与力的评价

 

意志在尼采叔本华那里很重要。力如何同意志联系在一起?

 

尼采区分了解释与评价。

解释:指向意义 评价:指向力的等级关系

 

意义≠价值

 

解释:意义同力相联系。对力静态地描述分析,但我们可以对一个对象分析它的受力——物质性、精神性......把力缠结的对象澄清出来。

 

评价:把力的等级关系揭示出来。从动态的关系里,那些力占据主导地位。

 

力的关系里,彼此的关系总是会不断动荡的。

 

这多多少少和考古学与谱系学能稍微呼应一下。

 

考古学便是把历史的诸多部署摊开呈现;谱系学则不只是说能呈现出什么力量,而是这一力量回到它所在的历史是如何占据主导权,与其他力相互纠缠的。

 

这种力无关于物理学的力学概念。而是一种形而上的力。

 

客体与力之表现关系

客体与力有着表面上的对立,运动的变化的力与静止的不变的客体。

相比较尼采,德勒兹说的不断生成转化的力,生生不息的创造。似乎同日常生活相之甚远。

尼采从本体的层次上把世界描绘为力角逐的世界。但日常生活的世界,似乎一切都毫无变化。

哪怕是看起来僵死不变的人与事物,背地里一直有力量一直在朝外涌现。客体并非力的尸体,而其本身就是力的显现。被表现者是内在于表现之中的。表面恰恰是内在的涌现,而非是现象与物自体的二分。

 

客体并非与力相分离。静态地解析力,动态地评价出力。

所有客体都被力占有,哪怕它看似僵死。一旦解析出它的诸多力,那便会意识到它继续地力的角逐。

 

从阐释到评价。

 

力与客体总是被强调为分离的关系。力是客体作为表面之下的。

尼采那里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二元对立。客体是力的涌现、创造、衰退.....

Apparition:从无形显现为有形。

 

解释:想办法在僵死的那里找到它活着的力量,找到它力的嬉戏的战场。

看起来静止的事物与事件,实际上是有始终在的变动。

 

 

力作为本体论的概念,作为世界最本源的存在,需要对其澄清。什么是力?从力上洞察世界,有何特征?

 

力是多元的

多元的多是单纯数量上的吗?它还包含性质上,种类上的多。力不存在单数。力本身就是复数的形式。所有的力都是复数的。不存在“一个力”。以力去分析世界,无法将世界拆开。而是说,世界相互变动转化,无法拆解到“力的单数形式的加减”。

我们或许可以把这里的‘多元’翻译为“复数”。不存在可分离出的最基本的力。世界的本质在于链接,交织,过程。而非可以切割成一块一块的。在微小的力都是已经链接的,有自己的变化的。作为复数,意味着最基本的力的状态便是2。主导与被主导,接受与控制。

 

即使是多元的,也可以重新回到一个一元的图景里。多元的力量统一在一起还是会回到一元里。

 

所以,德勒兹要做的就是让复数维系在复数的关系里。

力与力之间包含距离,多元间有无法削减的距离,因此无法放到同一个图景中。

 

能让多元能保持在不同一化的联系里的,便是差异性。

 

总结:多元→多元的关系→维持多元关系→差异

 

 

尼采的意志哲学

力与力是相关联的概念。从力到意志:意志便是力的四个关联的状态。力是万物之中都贯穿的。这也就意味着万物都有意志。这意味着这个意志是世界本体的意志,而非仅限于人的。

意志就是力的差异性要素:意志让力停留在变动中。意志就是力的根本关系。

 

我们往往把意志当做是人的理性力量。

 

而自叔本华开始,意志是世界本体论上的。意志意味着力的活力。

 

传统哲学总是把意志放到理性的二分框架中。

 

而尼采对意志的处理,就是为了回应意志与非意志的问题。意志就是让力活起来的东西。根本不存在意志与非意志的问题。万物都是意志。意志同力结合在一起时,最简单的复数关系便是2。

 

此时,我们需要讲到辩证法。这里的2,主动和被动是不是就是辩证法关系?

这里不是黑格尔,而是说最基本的复数就是2,相互对立的这么一种力的联系形式。多与少强调的是力的差异,强度上的增减。而非断裂的对立关系。两者始终交织在一起。

白和黑之间是递进关系,而非相反关系。

 

这里并非辩证法的两集对立,而是一种强度上的差异,多少的问题。

意志只能作用于意志,意志是力量与力量的差异性关系。

意志无法作用于物质。所有一切回到力的差异性关系。

 

只要能见到效果,就意味着总会有力能凌驾于另外的力上。

也就是说有效果,就会有力与力的相互作用的差异性关系。

观念论的图景,科学的图景将力归入同一性关系中。而意志才是力的根本性的差异关系。

意志不应该被人格化,而力是非有机的,非人的。

多元主义(复数的力本体论)在意志哲学那里找到了它的根基。

在叔本华那里,意志是单一的。邪恶的,消极的,非人的。

而在尼采那里,并不认同这一看法。意志是多。

 

尼采的自我主义无非就是灵魂的多元主义

不要把尼采的力作为原子论——每一个自我都是一个个体,单独的原子。社会可以分化为单独个体,他自己的人格支配自身的身体同其他个体联系。

 

而站在尼采的角度上看,精神的原子论并不会比物质的原子论好到哪去。

因此,我们不以原子论的方式认识尼采。真正的自我并非是作为原子的个人内在的掩藏的内核人格。而是说自我不是中心,而是发散的。

关系性自我,自我就是诸多错综复杂的力量交织出的。

 

尼采这里用得是灵魂而非精神。

因为精神这个概念有太多观念论的色彩,它有自己主导的过程,有它自身的同一性的发展。

而灵魂是极远古的概念,在酒神节时,人们是共通的,人们是离心的,是发散的。

卡斯塔尼达、列维布留尔、列维斯特劳斯那里我们会发现现代性的自我在古代并不存在。

(卡 已有五本中文译本,有拜师巫师学习多年的经历)

 

采用灵魂意味着回到古希腊的遗产,不以笛卡尔式的方式任何自我。

灵魂的发散性,多元性,对自我中心的那种突破。

 

假如从强力意志的角度,所有自我都回到力的海洋。

返回到力的本源,我们会意识到力的差异性。

在自我中我们寻找起源,起源恰恰就是差异。

在德勒兹那里,主体性仅是差异性的力所生产的效果。

他在乎的时找到同一性的东西的潜在的力量。

“抽离”——如何从同一,僵化,自我回到差异,运动,灵魂。

如何再度激发世界。而非关乎于世界如何被创造出。

 

Hierarchie:等级。

为何尼采要提到等级,差异不是同等级是背反的吗?

该词还有一种意思:强调的是差异性的、强度性的关系

最简单的差异在于力的强弱,它无关于阶级相关概念。贵族同奴隶间是否也有价值的高低?

 

这一等级只是力的差异,谱系上的差异。就像白色往上拉就逐渐变成黑色。而非关于黑色本身和白色本身是否象征什么阶级差异。

 

究竟是否有这个意思?主人与奴隶的关系??发号施令与听从?这本身也变成阐释的问题了。至少在姜宇辉的德勒兹的尼采那里与此无关。

 

 

 

 

反辩证法

德勒兹的尼采是否又重新成为了辩证法家?

同与异的关系,哪怕是本质性的异同都可以套到辩证法里。

那多元主义与辩证法有何区别?

 

肯定与否定

 

肯定是归宿与起点,而否定只是中间环节。

通过【肯定】回归【多/差异】

 

而黑格尔那里,否定最终要走向终极的综合。

通过【否定】回归于【一】

 

辩证法在古希腊语中,它是指通过讨论来驳倒对方,以此进一步讨论,最终达到结果。

否定是问答讨论的关键环节,以此回到肯定自身那里去。

 

《否定者的持存》中,区分了肯定性与否定性。然而这一简单区分多少有点小问题。

而德勒兹便是一种肯定哲学。

 

多元主义看似辩证法,但恰恰是辩证法最狠的敌人。

(笔者编 xxx:伯格森,德勒兹,巴塔耶都是布尔乔亚知识分子骗子)

 

德勒兹高强度批辩证法(黑格尔)。

尼采那里有着坚决反对黑格尔的东西,尼采不会把力的本质关系看做是否定性的。

否定是派生性的,非本源的。这点上,黑格尔恰恰相反。

 

力就算暂处于服从状态,也不意味着它是否定其他力的,它肯定自己与它者的差异。

否定来自于肯定差异的结果。否定是随后发明的后果。无力肯定才会造出否定的效果。

(姜宇辉对这里他解读出的德勒兹的尼采的态度深表反对,认为恰恰当今需要的就是否定性的力量:数字快乐的时代,我们需要否定性。)

 

意志最想要的不是那个目标,对象,动机。而是那个对差异的肯定。

在与它者的关系中,意志使得差异成为肯定的对象。知道自己与众不同而获得快乐,沉浸宇对差异的享受。

 

 尼采的是与辩证法的否恰恰相反。尼采是轻盈,陶醉,曼舞。

高贵的道德源自于对自身成功的肯定,奴隶的道德却一开始就对异质的东西对不属于自己的说不,这个不属于它的独创(说到底是肯定的效果)。

 

 

 

 

 


德勒兹:尼采与哲学(第三堂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