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匮要略被改看整个中医内治理论体系的改构(转发)
因为不知道百合病里面三焦的重要性。这也不怪大家,文本有三种错乱,说明古人也理解错误。尤其是因为阴阳的乱入,脏腑经络的乱入。
中医理论之所以乱,是因为整个理论的模式问题,因为经学的正治化,谶纬阴阳五行、数术类比的官学化,整个文化从此可以说走向愚昧,医学理论被整体祸害。
诸如人秉五常以有五脏,对仗的是天布五行以植(运)万类。这是南北朝之后的五行为主的观念。还有“风气生万物”之类佛学的渗透,原不是中医理论。
所以金匮要略才会出现五脏的概念。包括五脏的中风与中寒的增伪。这是因为宋人对风寒概念的错误判断。
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伤寒不能食?里寒不能食?所以两个“中”,完全不是一个意思,因此误会,就有了五脏风寒一节的乱入。这个误会不限于“中”字的误会,还因为六经概念乱入,造成阳明病、太阴病的颠倒错乱。所以整体上,新校正水平很一般。有很多严重问题出在他们身上,包括卒病的误解,杂病的切割,三因五邪表里先后的歪曲。不过,古人也不在意,讲究的是自由心证,现代中医也一样。
另外,三因五邪表里先后病,是仲景的总纲,而不是三焦的总纲。三因论一段,是有毛病的。
外内与受伤。五邪分内外,风寒暑湿为外;饮食为邪、房室劳倦为内;虫兽金刃,王法所伤,为外伤不内外因。从未有人把房室归为不内外的,它是内因。这在金匮中是可以明确的,就被改成了这样: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
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
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
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
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
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
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这个顺序是有问题的,其次内容是乱的。
一者应该是外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五邪中的风寒暑湿)二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
这明显是改写。因为,张仲景明确说了: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五邪其中,饮食为邪才是内因,而不是表病传里,因为入了脏腑,就变成了“内因”,所以后文“食伤脾胃”才是内因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就是要把表里概念,改成脏腑与经络。外因,受了表邪,内因,饮食劳倦房室情志。为了增脏腑概念,把表里先后歪曲为脏腑经络先后。甚至把五邪的内外,都歪曲成脏腑经络的内外。
新校正把伤寒叫做“卒病”“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就完蛋了。
内因还包括,素问说的:生于阴者,饮食居处、阴阳(男女、房室)喜怒。这个很全面。也就是饮食起居的习惯、房室所伤、情志所伤,全都是内因。生于阳者,风雨寒暑,风寒暑湿。
这就对上了,这是共识。先秦两汉,从管子到汉代,都习惯称风雨寒暑。到了医和六气,变成寒热(阴阳)风雨,加了个晦明。这是传递有序的。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首先是外感问题,外因。其次是内因,饮食房室情志,最后是虫兽金刃王法所伤不内外因。所以伤寒论是论外感吗?发于阴者当温其内。其藏有寒当温之,这是外感吗。脉微细但欲寐是内还是外?都不是。
为了阴阳、脏腑经络,全都豁出去了。原因就是阴阳大论,运气大论理论走向错误。表里先后,能改成阴阳盛虚?
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府,即愈。
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
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所谓的入藏入府,后文就解释了: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原来是内外、表里的概念。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
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表里先后,是脏腑与经络的先后关系吗?并不。脏腑分表里,脏腑与经络又对称为表里,这是对表里概念的混乱表达。尤其解释不了,表里先后的问题,本质是代谢途径与体温的关系,即汗吐下温等的代谢趋势与机制,无法使用脏腑经络的先后,或者阴阳关系去解释。所以五邪的内因,就被改成了“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内因不是发自内而是外感传里,这已经是歪曲。
因此可以明确,阴阳、脏腑、经络,都是后来增入的概念,导致三因、五邪,表里先后与同治问题的表达,出现严重理论混乱。
风寒暑湿的归纳是有问题的。因为古人,其实也不怎么界定风寒外因的问题,本质是因发知受。比如王叔和就不强调“伤于风寒”的区别。
至于是发作为伤寒还是中风不是因为外因环境,而有人本身的特异,相同环境得病不同,并不是阴阳大论,运气大论说的,由外因决定。
原因就是阴阳大论,运气大论的理论,越发走向错误。更是因医经,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乱入,改书痕迹是明确的。
无论是外台的表里先后之论,被伤寒例改为阴阳盛虚,还是六经概念的各种错乱,还是脏腑经络先后,对表里先后的改写,有非常明确的意图,就是用素问为代表的医经理论,搞理论的统一,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去一统理论。这是唐代明堂为黄帝正经之后的惯性。
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乱改,因为黄帝内经的地位崇拜。更因为,他们确实不愿意面对任何问题。包括伤寒例的阴阳盛虚,为什么在外台是表里先后。仿佛,这真的不算问题。
为什么第七条,发于阴发于阳的问题,在外台如此明确,发于阳攻其外桂枝汤,发于阴温其内用四逆汤,是表寒与里寒的问题,却被歪曲为其他概念。就是因为删除了最后一句,改成什么阳数七,阴数六之类的荒唐。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表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里也。发于表者可攻其外,发于里者宜温其内。发表以桂枝,温里宜四逆。
这是太阳与少阴的关系?并不是。因为太阴的定义,才是其藏有寒温之宜四逆辈。这样简单的问题到现在仍然众说纷纭,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悲剧。
而少阴是脉微细但欲寐,既不是描述寒热,更不是表里,为啥会视而不见?因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文化观念的成功,却不是医学理论的成功。
宋人在这方面表现得很迷,说少阴之病,或宜温之。有时候用温法对吧,有时是汗法,有时是攻下,有时清热,有时补虚,会不会完全分类?少阴篇表里寒热全都有是为什么?一句“或宜温之”搪塞得了?
因为,递归方法才是张仲景的,阴阳五行不是递归,无法完全分类。阴阳无法描述三因,所以素问描述完内外因,不内外就不说了。一说,就会成为“非阴阳”,既不是外感,也不是内伤。谁让你把外感内伤称为阴阳,自己就接不下去。说明阴阳理论,无法完全分类。你不信,你也试试。
其实不用试。阴阳不能具体分类,这是非常重要的结论,否则必然错误。抽象的范畴,不能是具体的分类。比如用来分奇偶、分左右,毫无意义。比如,表里先后的先后,用阴阳试试能得出什么?只能失败。
唐宋在孙思邈基础上的伤寒例,把表里先后改为阴阳盛虚。表和里病是阳盛阴虚吗?何况这里的里病,指的是需要攻下的,不能发表的。它是阴虚?里和表病,是阳虚阴盛?比如桂枝汤的数种当先解表的情况?
表里先后,并不涉及虚证问题。而是汗下两种的先后实证问题,谈不上哪里虚。其次是加上第七条当先温里,后乃攻表,才构成表里先后的完全分类。把这两个先后,统一命名为阴阳试试?
阴阳理论,在中医理论中,是后入的,不是啥基础。说是哲学、文化没错,但绝非医学的基础。内治法的基础,是本草石寒温的原始域,与阴阳理论无关,因为阴阳理论,解释不了发汗与攻下的机制是为何。
把发汗定义为阳,攻下定义为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还有温里,请问怎么办?无法分类。
这就是原始域与构造域的先后关系与改书失误。构造域不可能成为“基础理论”。就好比形而上的抽象,不能成为形而下的基础。
一门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也许会有部分重合,但重合的一定不是这个学科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否则它完全可以依附于其它学科。一门医学的产生必然会受到它所从属的文化影响,但这种医学并不需要以它所从属的文化作为理论基础,而必须以对人的生理及病理认知为基础。
原始域才是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两大类,本草寒温基于生理病理;原人血脉经络基于解剖生理病理。而阴阳五行结合之前,就有扁鹊医学,且阴阳五行的渗透与改书,居然在宋以后还在继续,居然还能称为“基础”。
原文作者:忆忘
原文链接:https://m.weibo.cn/52713745/4814694013996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