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创作状态理论第三课:创作真正要展现出来的是状态而不是载体

2022-06-12 10:11 作者:老迷路讲创作  | 我要投稿

  作品多意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老迷路。

  上一课我们讲到创作就是自我为了调节个体状态所进行的活动,而且创作就是在复刻自我调节个体状态的过程。那么这一课,我们就真正从个体状态的视角看创作。

  由上一课的论断,我们是可以很明显推出一个新的结论的,那就是创作真正要展现出来的是状态或者状态之改变,而并不是载体。

  先让我们放下评鉴的戒心,先试着用这样的推论重新审视一下创作。

  当作为个体的我们要去创作时,我们必定是处于某种状态之中的,通常是处于包含多种不平衡的平衡状态之中。

  比如此刻我们要写一篇议论文,关于男女平等的,而此刻我们内在之中正好在这个问题上是矛盾冲突的,这个问题此刻来到自我的中心,成了自我处理的中心问题,那么就导致了此刻的我们处于一种关于男女平等问题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之中。

  我们从这种不平衡状态出发开始创作,经过收集材料,认真思考,终于得出了结论:男女客观事实上的确是不平等的,但是我们应该主观上去追求男女性别上的平等。这样我们内在就忽然豁然开朗,从而来到了关于男女平等问题的平衡状态。

  但是在实际的议论文中,我们可能不会展示这种不平衡状态是如何转变到平衡状态的,我们可能只是展示平衡状态的模样,我们的行文是直接由那最后的思考结论控制的,显得振振有词且不容辩驳。

  在这篇男女平等的议论文中,也许通常情况下突出的是议论主题,但这何尝不是在展现一种平衡状态呢?而在我们创作的从始至终中,又何尝不是走完了状态转变的全程呢?还有就是随时随刻陪伴我们的并不是议论主题,我们会在不长时间内就忘了这个男女平等问题的讨论,但那最后得到的平衡状态会始终陪伴我们。

  又比如不好的差的小说电影总是如此多,而好的电影小说相对来说总是那么少,那是不是有可能是因为作为个体的我们在创作的时候暴露了我们真实的存在状态的缘故?

  我们真实的存在状态就是被多种不平衡重叠杂交着的相对平衡状态。我们把太多的不平衡暴露在创作中,以至于作品成了一锅乱炖。

  还有就算好的小说电影也总是能够多角度去解释的,只不过总有一个更贴近的主题,而那些虽不算贴切但还算说得过去的主题是怎么回事呢?

  这还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是个体不自觉地就投射进作品中多种不平衡状态的缘故。

  总之,虽然今天讲的有些勉强,但也足够对我们有所启示,那就是创作真正要展现的是状态而不是载体。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再见。


创作状态理论第三课:创作真正要展现出来的是状态而不是载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