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被自己“蠢哭”!如此待人,实乃大忌!
作为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豪,苏东坡不但在诗词歌赋、书画散文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极高成就,而且在人生态度、处世哲学方面亦获得了世人极度的赞赏和推崇。
很多人都将苏东坡奉为自己的精神领袖和精神偶像,甚至有人一度盛赞他为“三千年一遇的妙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万众敬仰的“大神”,竟然也曾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干过一件令自己感到无比羞愧的“蠢事”。
事情是这样的:
苏东坡有个朋友是名高僧,名叫佛印。俩人往来频繁,经常一起参禅、打坐。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见佛印胖胖的样子很好玩,打算逗逗他,便笑问道:“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哈哈大笑,转头却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吗?我看你就像一坨牛粪。”
佛印笑而不语,并不计较。
苏东坡却十分得意,回家后更忍不住在妹妹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不料苏小妹听完后却不以为然,并对哥哥苏轼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什么,你眼中看到的就是什么。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苏东坡听完后,当即羞愧不已。
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呢?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千万不要“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强加在他人身上。
首先,你的观点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公正,更不可能完全正确。
发小沫沫在自己很小的时候曾经历过一件看似微不足道、却让她很受伤害的“小事”。
那是沫沫六、七岁的时候,她家隔壁住着一个长得十分漂亮、打扮也非常时髦的邻居阿姨。邻居阿姨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去舞厅跳舞。有时候也会带着一帮朋友来家里跳。
因为隔壁歌舞升平实在太过欢乐,沫沫便忍不住跑过去凑热闹。慢慢地,她也喜欢上了跳舞,有时候在家里也会忍不住迈着步子练习起来。
有一天,正在边看电视边织毛衣的妈妈忽然一抬头看到沫沫正在练习跳舞,顿时就变了脸色,怒气冲冲地跑上前去推了沫沫一把,骂道:“你学什么不好就学这些不正经的!你看隔壁都是些什么人,整天流里流气的,不要脸。你想长大了也这么不要脸吗?”
沫沫既惊愕又深感羞耻,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参与过任何跟跳舞有关的事情。尽管现在想来,当时的邻居阿姨并没有任何的“不正经”,真的只是再正常不过的跳舞而已,沫沫依然觉得心有余悸。
而沫沫的妈妈,显然正是对沫沫造成伤害的“罪魁祸首”。因为在沫沫妈妈的认知里,去舞厅跳舞就意味着不正经、不学好,所以只要是跳舞的人,自然都不是“好人”。
这个看法荒谬吗?当然荒谬,而且是荒谬至极。但就是如此荒谬至极的看法,对于当事人——也就是沫沫的妈妈而言,却被奉为了金科玉律,并被她理所当然地用在了所有人的身上,包括她的亲生女儿。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更是一种悲哀。

其次,你对别人的看法,往往是你自己的镜像。
心理学中有一个很普遍的心里现象叫做“投射效应”,意思是人们往往有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比如一个单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单纯的,而一个自私的人通常会觉得别人很自私。
这就像照镜子,你“长”什么样,你就会看到什么样的镜像。你以为“镜子”里的人是别人,其实却分明是你自己的投影。
或者更确切地说,这就像X光透视,你看到的“魅影”,恰恰正是自己灵魂的真相。
比如一群人在视频网站上发弹幕讨论某个女明星。有人关注她的颜值、有人关注她的演技,也有人关注她的出身背景、或者感情八卦。如果稍加留意,其实便不难发现,他们每个人关注的侧重点往往与他们的自身情况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注颜值的,通常本身颜值较高或者对高颜值心怀向往;关注演技的,往往比较务实、比较注重工作能力;关注出身背景的,不是同病相怜、很大概率就是自认为多少有些优越感;关注感情八卦的,多半处于一段感情之中,或者本身就是感情丰富之人。
我们常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正是“投射效应”在起作用。一千个人看到的,未必是真正的哈姆莱特,而是他们投射出来的一千个“自己”。
正如畅销书作家张德芬所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再次,正确的看法并不一定能够永远正确。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他人的看法都来源于我们在脑海中对于他人所形成的既定印象。但这种印象往往是非常片面、也经不起任何推敲的。
因为我们的大脑平时需要收集和记录的东西太多,所以很多时候不得不对一些事物和信息进行简化处理,然后根据简化后的内容打上一个标签、进行归类和记忆。
这就像我们日常整理文件那样,把各种文件分别塞进一个个文件夹里,再给每个文件夹标注几个关键字。但这几个关键字显然不足以让我们完全掌握文件的真实内容。并且,这些文件也往往是具有时效性的,不可能永远适用。
更何况,一个活生生的人,其“时效性”更是瞬息万变,绝非任何事物可以比拟。
正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国时期吕蒙由“不学无术”到“学富五车”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总是用自己老旧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因为人总是会变的。
一个人以前是什么人,不代表他现在和将来就是什么人。所以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能总是永远依赖于我们的已有认知,甚至是“偏见”。
事实上,所谓“以己度人”,很多时候其实是一件“侮辱性极大、伤害性更大”的一件事。

对于自己来说,任凭一己之见“一叶障目”、狭隘独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谓是对自我人格和智慧的双重侮辱。与此同时,我们还会因此对别人造成难以预知的伤害,导致别人对我们的隔阂和疏远,这样一来,我们便同样也对自己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伤害。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尤其需要时时反观自我,觉察自己在看待人和事物上的某些个人“痕迹”,不轻易论断和评判他人,更不要被他人的论断和评判误导和“跑偏”。
归根结底,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其实就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我们看自己有多“顺眼”,这个世界往往就有多“顺眼”。你觉得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