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世界旦夕之间》观后感

2023-07-02 17:03 作者:萨特研究员  | 我要投稿

新媒体戏剧这个词汇的出现与特殊时期话剧无法延展的现场性有些许关系,对于它的概念界定目前在我看来依旧是模糊的,是否所有使用影像的戏剧都可以被统称为新媒体戏剧?对于“新媒体”三个字的理解也众说纷纭,不可否认的是作为21年乌镇戏剧届获奖剧目,《世界旦夕之间》名副其实。

该剧具有跨时空跨形式跨地区兼具小说、电影改编戏剧的三重性质。在观剧之前,我并未观看法斯宾德导演的《世界旦夕之间》,当去观看戏剧的时候,如果不刻意强调它的改编背景,很难想象到这是20世纪70年代的电影改编而来的。有剧评人将它界定为科幻戏剧,我更偏向这是一场“伪科幻真哲学”的存在主义的狂欢。 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两个艺术载体在精神表达上具有一致性,但《宇宙探索编辑部》是一部科幻电影,它的力量是蓬勃向上的,是积极的,也是东方哲学的展现。《世界旦夕之间》更多是戏谑的,以一种调侃的方式来演绎。“游戏的乐园”就在于此,它讨论的是西方哲学,两个作品之间和而不同。 看戏之前如果你要问我这个问题,“你是假的吗?”我会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我是真的。”看戏之后,我会笑闹着告诉你,“你大爷的,终于被你发现我是假的了。”我喜欢这出戏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它的有趣,追寻意义寻找自我,从观众角度来看,那种意义于我才是虚无,抛弃掉一切“意义”之后,陷入一场虚无的狂欢,让自己短暂地陷入到松弛与愉快中。 除了法斯宾德导演本身作品的超时代性和永久性,导演在对舞台的展现形式上做了许多现代化的处理。《世界旦夕之间》采用了RPG游戏、VLOG、3D元宇宙场景构建等多种表现形式,将拍摄现场搬到舞台上,摄像机、旁白、摄影师和舞台控制都成为舞台的一个部分,这无疑是陌生化的间离效果。在虚无与真实之间,主角的亲吻面对的是摄像头,两位主角之间滑稽的互动引起了现场的笑声,我不禁想到了当下乙游角色与玩家之间的关系。伊娃认为现实中的施蒂勒不像她印象中的施蒂勒,虚拟世界的施蒂勒更像她印象中的施蒂勒,于是即使跨越时空,她还是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虚拟世界由真实施蒂勒创作出来的虚假施蒂勒。两个人即使亲吻,都只能面向屏幕。当然,导演本身应当是无意讨论当下乙女游戏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困顿关系,以及我们应当如何更深入地思考这种当代化的恋爱关系。如果将这个议题深入挖掘,应当也会有不错的戏剧效果。

在演员表演的呈现中,有一个值得讨论的议题,剧目是在罗伯特·维纳的《控制论》背景下创作的,剧本本身呈现的也是当代价值观体系中,人的精神陷入困顿。演员们在扮演角色的时候需要戴上面具,作为戏剧常用的手段,从古希腊时期的戏剧甚至可以追溯到戏剧未成形之前的大型集聚活动。面具常见,在现代戏剧的展演中,演员全程佩戴面具进行表演的情况是罕见的。演员佩戴面具无疑是对演员个人的表演有所限制,当《控制论》背景下的戏剧在舞台呈现的形式上,将演员陷入面具的“控制”之中,究竟是本剧内核的再次巩固,还是打破自己悖论的一次嘲讽? 导演所传递的“管它什么呢,玩就是了”,这种感受对我本人来说十分难能可贵。在戏的开场由演员站在观众席介绍他们将要扮演的角色,随着演员由观众席走向舞台的动线,演员所扮演的角色在舞台上开启了第一幕的party,当他们在绿幕前喝酒跳舞的时候,我的身体也不自觉地跟随一起晃动。可惜沉浸式和陌生化效果的南辕北辙,角色没有走下舞台进入观众席一起party。 我认为《世界旦夕之间》是小众戏剧,它更像是商业化与艺术之间的一种新的融合方向,赛博朋克但并不小众。

《世界旦夕之间》观后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