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依恋的干预||情绪取向关系治疗(三)
对于安全感和情绪稳定的感受,我们一旦经历过这种修正性的自我调节的转变,便有能力让安全感和情绪稳定一直伴随着我们。
3.1情绪调节的意义
当情绪出现时,帮助来访者和情绪保持工作距离,让情绪保持在耐受范围之内,提高个体的情绪耐受度。
情绪粒度相关的理论指出,能够用语言表达情绪的个体能更好地建构经验,从而更好地面对困难。将情绪融入语言的这种一过程本身就具有调节功能。
在咨询中,深度情绪的卷入让我们能够将新的、“当下”的体验纳入到咨询过程所涉及的关于过去的叙事之中,塑造新结局。

3.2EFT探戈
1,反映当下的过程,关注来访者在当下是如何自发而又无意识地将他们内在情绪化的、与人际互动相关的现实建构到内在运作模式之中。以陈述性、唤起性的方式阐述正在发生的互动和内在体验,鼓励个体对其互动模式的体验或意识进行积极的卷入性探索。
2,情绪组合与深化,在互动中探索、重组情绪。将情绪和可识别的行为倾向关联起来,常见的情绪与反应倾向有:愤怒-移开阻碍,羞耻-躲藏,惊奇-探索、参与,快乐-开放参与,恐惧-逃跑。例如,“当她说她很难过时,你把头转了过去(回避的行为倾向),是什么让你想要转过身去呢?”“她的语气。”“她的语气让你转过身去,好像不是很想和她说话,是不是有什么让你感到难受(联结情绪)?”咨询中需要整合体验,因为“能够捕捉、理解和信任自己的体验是个体产生积极适应的基础”。不过,情绪卷入或深化的程度和速度取决于来访者的开放程度,取决于来访者识别、容忍自己不熟悉的、脆弱的或畏惧的情绪的能力。
3,编排新的舞步。新的或拓展开来的真实情绪状态得以表达,它是具体连贯的。与重要他人分享新感知到的脆弱性拓展了个体的行为模式。在想象中与拒绝型父母分享脆弱,可以让来访者坚持自己的需求,接受缺失遗憾,为内化的父母找到新的位置。该步骤可以视为一种暴露,在安全的环境中,来访者可挑战曾让其受伤/威胁的人际交往情境,以不同的方式对话。
4,处理新的接触。治疗师反映、总结互动过程,将反映、探索、挖掘到的意义整合到自我、他人和人际关系中。
5,整合巩固。巩固新发现和积极互动体验,强调内在体验,关注该体验如何自我强化形塑了当下的互动模式。

3.3EFT的干预技术
1,反映(reflection)。关注个体的内在体验,将体验具体化、明确化,如“你低下头展现出了你的一些害怕。”
2,确认(validation)。正常化来访者的冲突、保护性立场、成长意愿,确认来访者的观念、困扰、对依恋的渴望和恐惧。确认能够给来访者带来持续的安全感。
3,启发性反应(evocative responses)。利用感觉、知觉和情绪等体验重现关键时刻,并描绘塑造自我和系统的关键体验。
4,深化卷入内在体验程度(deepening engagement in inner experience)。技巧性地重复以减轻来访者对情绪的压抑,增加对“体验”的熟悉感。
5,重构(reframing)。辩证对待情绪,让来访者从强化问题的思维模式转向拓宽意识,让来访者承认自己潜在的依恋脆弱性。对问题性互动方式重新编排让来访者和依恋对象更容易理解,如“你能不能告诉他,‘我确实是在威胁你,但是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不被重视’”。
在咨询中需注意:
1,用词简单,使用太多复杂抽象的高级词容易让人不愿意分享;
2,重复。重复是为了将倾听深化,并让来访者不那么抗拒那种情绪体验。
来源: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
Susan M. Johnson著【加】
蔺秀云,袁泉,谭玉鑫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