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道五台山

2021-11-21 03:05 作者:喝啤酒的猫头鹰  | 我要投稿

         五台山论道,是本书最为精彩的章节之一,更是丁元英难得袒露心中疑惑的段落。

         文中丁元英是这样说的:“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往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槃。”

         这段很厉害,里面以禅宗为纲,连穿律宗净土宗等,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典故。

         “修行勿取真经”,这就是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心性。

         自达摩祖师南北朝期间将禅宗带到中国以来,开枝散叶广为流传,还产生了第一本中国的佛经,《六祖坛经》。其实佛教不分国界,但佛教典籍浩如烟海,却只有《六祖坛经》是在中国书写而成的。

         佛祖拈花笑而不语,曰不可说。禅宗需要很高的悟性和慧根。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那句著名的诗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就是丁元英那句,“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悠悠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的由来。

          这句话还有一个“磨瓦成镜”的典故。

         马祖禅师在衡岳山常习坐禅。师(南岳怀让,六祖慧能的弟子)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马祖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瓦,于彼庵前石上磨。马祖曰:“磨作甚么?”师曰:“磨作镜。”马祖曰:“磨瓦岂得成镜邪?”师曰:“磨瓦即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马祖曰:“如何即是?”师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马祖无对。师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马祖闻示悔。

         在禅宗看来,那些不注重心性的修行,犹如磨瓦成镜,可不就是“悠悠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再说一个丁元英那段话里的典故,野狐禅的故事。

         百丈禅师每日上堂。常有一老人听法并随众散去。有一日却站着不去。师乃问:“立者何人?”老人云:“我于五百年前曾住此山。有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结果堕在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

         师云:“汝但问。”

         老人便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师云:“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告辞师云:“我已免脱野狐身。住在山后。乞师依亡僧礼烧送。”

         次日百丈禅师令众僧到后山找亡僧,众人不解,师带众人在山后大盘石上找到一只已死的黑毛大狐狸。斋后按送亡僧礼火化。

          这就是不昧因果,也就是野狐禅的典故。

          大修行者不昧因果,这里面有大众对于禅宗误解,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问题。

          中国人喜欢走捷径,喜欢化繁为简,喜欢高级的聪明的东西,而禅宗正中中国人的这个胃口。

          这也是很多人喜欢禅宗,喜欢玩弄禅宗机锋的原因。但禅宗不立文字,不重修行的形式,注重明心见性,却并不代表可以不修行。真正能够一瞬顿悟者,翻遍历史也是屈指可数的寥寥数人。

         如果顿悟了,因果还会影响大修行人吗?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这个问题有多重要,就跟西游记里面孙悟空求道时,他提的要求那么重要。

        菩提祖师问孙悟空想修什么道法,孙悟空只问:“似这般可得长生么?”

         孙悟空求得就是跳脱三界不在五行的道,就是掌控甚至逃离因果的道。结果菩提祖师连说几个,孙悟空都不满意,被祖师打了三戒尺,这才引出后面三更传道的故事。

        佛家修行为了明心见性,证得寂静涅槃的境界。可都如此境界了,还会落入因果循环里面吗?

       经曰: 大修行者不昧因果。

 

        鉴于佛教渊源流长,下面先简单阐述下佛教的历史,我们再来详细解读丁元英的佛学观念。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乔达摩 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3/480年间。他本是当时印度邦国的王子,因为见识了众生的苦难,一心要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便出家修行。

        早年他在雪山苦修,因为饥饿而昏迷过去,被一个牧户的女儿以牛乳(有说羊乳)救醒。他意识到苦修的局限性,便转往菩提伽耶,在菩提树下铺设草垫结坐,发誓定要证道,否则永不起身。在第七日第七夜拂晓时分,睹明星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终成佛陀。

         这里的明星,据传就是中国人说的启明星,也称金星,又称太白金星。是清晨东方最亮的一颗星,在希腊神话里为爱神维纳斯。

         在此之后,佛陀住世传道四十五年。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就这么诞生了。

         佛陀当年传法的语录,后来被他弟子中的上座部,一起回忆集结,形成了的最早的佛经,称为《四阿含经》,这是公认的最早的佛经。

         后来因为不断增减,以及战乱等原因,发生过数次僧团共同再次集结经典的事。

         佛教往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往北进入巴基斯坦,传到了阿富汗等中亚国家。

        还穿越喜马拉雅山脉进入西藏,但藏传佛教是另外一个复杂的故事,在此不论。

        一般认为,在佛教往北传入中亚等游牧民族组成的国家时,开始出现了佛像,并产生了佛教中的大乘流派。

        简单说,佛教的大乘就是要度众生,小乘就是要度自己。

        大乘流派以楞严经为尊,而金刚经则是楞严经的纲领和精髓。

        也就是在金刚经中,佛祖提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表明不可执着于佛经,修行法门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而月亮才是修行的最终目标和根本。

         但同样在金刚经中佛祖也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举个简答的例子,就像一本班主任发的练习题。

         学神说,这题又不是真正的考题,不用太重视。

         学神天神神力,上课不听,考试也能过;而对于广大学生而言,当然应该拿过来,赶紧做个三五遍。

         修行不容易,悟道更是世间最艰难的事情,所以佛殿挂的匾额是:大雄宝殿,真修行者乃人世间一等一的大英雄是也。

         要达到丁元英口中:“觉者以心生律”的境界,要达到开始面对“不昧因果”的地步,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举一段律宗发展的真实历史,来说明戒律在佛教中的意义。

         历史上鉴真东渡的故事,广为流传。

         唐玄宗年间,佛教已经传到日本有些年头,但这帮日本和尚不仅喝酒吃肉,还娶妻生子。日本天皇以及一些佛教人士,认识到了日本佛教的不足,多次派遣使者请当时在中国已经久负盛名的律宗大师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法。

        当时出国是被禁止,但鉴真和尚为传扬律宗佛法,六次东渡日本,在第五次甚至因事故导致双目失明,但终于在第六次成功在日本萨摩上岸。

         日本天皇率领皇室宗亲文武百官,直接在岸边迎接。鉴真和尚从萨摩上岸一直到被迎入东京,一路上他的双脚从未沾过泥土,踩着的是地毯花瓣甚至恭迎者的头颅身体等。

        鉴真东渡对于日本佛教有着深远的意义,自此之后日本佛教才算走上正途,真正将佛教在日本立住。

        戒律是佛教的根本之一。

        虽然丁元英说的没错,“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

        《六祖坛经》云:“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归根到底,丁元英的佛学观,正是禅宗的理念,或者说并未超出禅宗的范畴。

        他们直指人心,一步跨过所谓的真经,戒律,修行。他们很厉害,但同样并不是谁都能明白,并不是谁都能走同样的路。对此,那个野狐禅的典故,也算是个惊醒。

        千山万水一步越,这一步跨出虽然潇洒帅气的很,但那都是需要相当的实力的,否则不但达不到目的,还可能粉身碎骨。

         即便丁元英这样的实力,书中这一段,也难免被批评。            

         无论庄严法相,还是法相庄严,无论对人对己,一丝敬畏之心,是众生求佛的方便法门,也是佛家的慈悲。因此,书中丁元英拿钱问路,的确也有了有辱佛门的嫌疑。

         而无论丁元英还是禅宗,都承认:人性是可以觉悟的。

         觉悟之后,那便超凡入圣,不是人间了。正如书中智玄法师说的:“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摸到人间的边界,看到神国的大门,丁元英纵览诸家经典达到这一步,可谓人间之王。他回看大地一片苍莽,又不胜妖娆美丽。


论道五台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