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笔记
以下仅根据教材和想象,若有错误,还望指正:
1. 本质论:泰勒斯首先将世间万物归结为抽象的一物,但是在他及他的弟子那里,万物是因为量的差别而产生差异的。而毕达哥拉斯等人则有另外的看法,在他们看来,万物有稳定的东西(质),这才是万物的本质,至于量,既然是不稳定的,那就是虚幻的东西。最后,赫拉克利特用他的辩证法总结了二者的观点,形成了质量度的统一体系:罗格斯(逻辑);
2. 发展论:智者学派在社会领域的实践中发现人们各执一词,于是提出万物没有唯一的本质,本质为多不为一。苏格拉底在道德领域的实践中提出,本质虽多,但这些本质仍然有共同的方向,即善,或神的旨意。后世的德谟克利特借鉴其观点,在他那里,世界的多个本质就是组成物体微小的原子,而这些本质的共同方向并不是神的旨意,而是原子间相互碰撞的必然性——世界上没有偶然性存在的空间。柏拉图虽然承认必然性,但与德谟克利特不同,在他那里,万物的多个本质是彼岸世界中的理念,这些理念共同追随一个最高的理念——善。亚里士多德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说,认为事物的本质在自身之中,而不在外,创造了实体学说。
3. 权威论:中世纪在基督教的影响下,本质(共相)在外的学说盛行,视神为权威;然而也有反对者,认为共相不过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指代,毫无意义可言,力求权威回归事物本身。两派在斗争中逐渐融合,人们认识到共相确为对事物的指代,但并非毫无内容,它表现了同类事物中共同的东西。
4. 应用论:随着基督教的逐渐衰颓,人们的思想解放开来,开始审视前代找到的权威,以用于实际。培根等经验派认为只有从经验着手,才能认识共相;唯理派的笛卡尔等人则认为人有认识世界的天赋,从少数几个常理就能认识世间万物的本质。两派在交锋中显示出各自的局限性,最后休谟提出对两派的怀疑,在他那里,除了感觉,什么世界观也无法推出,即没有了必然性的支撑。
5. 实践论:康德承认逻辑上任何世界观的必然性都无法证明,但他并不怀疑必然性。在他那里,虽然无法认识客观自在世界(物自体,物体本身),但人只在接触到的有限世界中生存,有能力构建一个针对有限世界的主观世界观,只要在这里不出错,实践中就没有什么不同。黑格尔则反对物自体,既然人终其一生都不接触神秘的自在之物,则自在之物的概念存在与否都毫无意义,去掉也无所谓。世界观是在认识本质的历程中不断发展上升的,万物抽象为共相,共相抽象为事物,事物抽象为意识,意识抽象为自我(人),人抽象为人类事业(时代精神、世界的意识),时代精神抽象为精神(世界的自我意识、绝对精神)。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但黑格尔的历史还不够历史,他只知总结前人的理论,未能意识到自身体系也可能瓦解。因此应当保留的不是任何体系,而是一种方法,即从实践发展起来的方法。
6. 个体论:辩证世界观的体系构建了宏大叙事,但个体是有限的(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不能应用充分发展的条件,因此存在主义认为个体必须适应不完满的世界,并找到局部最优解,这就是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显著,因此又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否认“普遍真理”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强调从环境角度出发追求人对社会的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