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医学科普】适应障碍:一场“心灵感冒”
警示:科普不能代替医学面诊,如有精神障碍请咨询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等专业人员。
要说起精神障碍,那么在大众眼中极为熟知的就属抑郁症。然而,有这样一种疾病甚至比抑郁症更为常见,相比之下,它倒更像是一场“心灵感冒”,名叫适应障碍。 在认识适应障碍前,我们要厘清一些概念,抑郁这个词的含义是多种的,一般来讲,抑郁有三种意思,一者是抑郁情绪,就比如工作受阻,学业不佳,都会使人心生一种抑郁,同愤怒、恐惧一样,这是一种情绪,是短暂的。二者是抑郁状态,或者叫做抑郁心境,是较为值得关注的,是指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持续的抑郁情绪。但是,之所以抑郁心境不等于抑郁障碍,不全是因为时间不够,还有另一方面的因素,就是很多情况甚至疾病都可能造成抑郁状态的产生,就如一个人亲眼目睹一场异常惨烈的交通事故,这种情况下延迟产生的抑郁以及一些其他症状最终的结论性诊断将有可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即PTSD,因而不能将所有的抑郁状态一概而论。三者,是抑郁障碍,也就是常说的抑郁症,是一组符合一定持续时长的,以心境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症状的精神障碍,目前独立分组。 适应障碍,这个翻译虽然少了点雅的意味,却既信又达,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应激源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情感失调和烦恼状态,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个体无法适应,还可能伴有一定的行为紊乱。这种应激源可以是短暂的,如事业上的失败和亲人伤亡接踵而来,又可以是长期的,如升学到了一个新的陌生环境。因此,适应障碍在目前的分类中处于应激相关障碍。与此同时,适应障碍的发病也有个体心理特征,即人格的参与,在一样的应激原作用下,有人罹患适应障碍,还有人安然无恙,这显然与个体个性的脆弱的特点有关,当然,这种脆弱特点又可能取决于既往生活经验。综上,适应障碍的发生是由是两方面因素决定的,即应激源和心理特征。需要注意的是,适应障碍并不代表正常的丧痛。 国外认为适应障碍十分常见,尤其是在心身医学中,但是尚无具体统计数据,目前我国也没有具体的发病率数据。 适应障碍的临床表现不同人的差别很大,但总的可以概括为以情绪和行为异常为主,还可伴有躯体症状。常见焦虑不安、烦躁、抑郁状态、注意力难以集中、胆小害怕、惶惑不知所措和易激惹,等等。处在抑郁状态的患者可能表现为眼泪汪汪、无望沮丧,表现为焦虑的患者可有症状紧张不安、神经过敏、担忧心烦。躯体症状可见心慌及震颤等。在儿童中,常见到品行障碍的症状,例如攻击或敌视社会行为。普遍表现为品行不良、违反社会条例或侵犯他人权利,常见的例子有逃学、毁坏公物、乱开汽车、打架和过量饮酒。有时患者会发生酒或药物滥用。但是,在重性抑郁障碍中典型的食欲缺乏、快感缺失、兴趣索然等较为严重的症状则罕见。从临床上说,适应障碍可有六个分类,也可以混合出现。 适应障碍与抑郁障碍有所不同,抑郁障碍情绪异常严重,并且常常出现消极念头,又有晨重暮轻等临床相早晚变化。但是,轻度抑郁障碍和适应障碍的标准常有重叠之处,不同医生也有不同看法,比较依靠医生的临床经验。 了解了适应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症状以及鉴别,就必然要提到如何获得帮助,即治疗。一般来讲,适应障碍的治疗普遍以心理治疗为主,尤其是在这种有明显应激源的疾病中心理治疗尤为有效,会采用如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方法,一方面减少应激源或让患者与应激源隔离,另一方面增强患者面对应激源的能力。此外,以青少年行为问题为主的适应障碍除个别指导外,最好定期随访,进行家庭治疗。因为适应障碍与心理咨询中的部分心理困扰的咨询范围有所重叠,也属于心理治疗与咨询的交界地带,所以说通常的“社会派”心理咨询也会接受一些有适应障碍相关症状的来访者。 如果患者情绪异常明显,并且按照通常标准经过心理治疗或支持性治疗三个月后仍没有缓解的话,医生可能会处方短暂且低剂量的的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但是,即使是在药物治疗的阶段,也要坚持心理治疗。 一般地,一旦应激源或其结果终止,上述症状都不会持续超过随后的6个月,这提示适应障碍患者的预后良好。然而,对于青少年来讲,最终可能演变成重性精神障碍,因此需要积极干预,尤其是对于行为问题显著的青少年。5年随访发现,71%的成年人预后良好,8%的患者处于中间状态,21%的患者演变成重型抑郁或酒精依赖。但是面对青少年的随访中,只有44%的患者恢复正常,却有43%的患者演变成重性精神障碍或处于与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障碍或者双相障碍等的共病状态。 综上所述,尽管适应障碍一般预后良好,但是依旧建议积极干预,此外,可以导致抑郁新型的疾病还有很多种。如果有精神障碍的可能性或心理问题,请就诊精神卫生机构或相关科室,如有自伤自杀,请立即联系当地心理救援热线,世界还有一束光,为你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