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素材如何有效率地被处理?
纪录片拍摄产生庞大的素材量,是很正常的事情,拍得越多也表示后期剪辑将耗费不少精力。当我们坐下并准备开始面对、过滤、整理并架构这些海量的素材时,其实是令人头皮发麻的事情。所以说,有个专业的DIT团队是很重要的事呀~!!! 但如果没有的话,只能靠自己的双手了.....(泪奔)
双手万能外,我们还得制定一个好的作战计划,并了解一些简单的整理和管理素材的方法,让进入后期的我们(或他们)不至于崩溃!以下是对于「如何处理纪录片项目」所提供的一些小建议,觉得不实用的朋友,欢迎出钱出力解决大家的困扰!
拍摄时做笔记
无论你是自拍自剪,或是拍完后将素材交由其他剪辑者接手,拍摄期间做越多的笔记越好。就算只是基本的日期、时间、主题和一些简单的内容重点,也会帮上大忙。因为就算拍摄时一切平常,并不表示几个月后再拿出来剪辑时,你或其他人还会记得所有的细节。
若是现场有场记当然是最好,如果没有的话,就带着一本笔记本(也要记得带笔哦!)记录下每个拍摄档案的信息,或至少是一个段落的素材)。最好是每次将摄影机放回背包时都花个几分钟写下概要。
建议是笔记的信息:
● 日期
● 时间
● 地点
● 主题
● 录像相关设定
● 其他使用的摄影机/器材
● 内容:1-2句话简述

上传、整理、备份
无论是当天素材或是整个项目拍摄结束之后,总之、拍摄收工之后,最好能马上就进行上传、整理和备份。
如果是要一次上传好几天的拍摄内容,应该准备好完善的上传系统、一台给力的笔记本或电脑和稳定的外接硬盘。
上传素材时,从第一天的内容开始,将档案分到相关的文件夹里。如果你拍摄当时的随手笔记文件是电子文件,记得要一并存放。也要记得经常去确认是否所有的档案都已安全备份。

将访谈和辅助镜头分类
依经验来说,当整理纪录片素材的时候,把访谈画面和空景辅助画面(B-Roll)完全分开处理是最好的。如果你是拍摄电影类型或是动画说明影片可能就不需要。但以纪录片、访谈为主的影片来说,将它们分开归档主题,是比较建议的方式。
剪辑前,先看过所有的访谈内容,把重要的对话都抓出来,接着开始撰写内容大纲,然后先根据访谈在时间轴上整理出影片的骨干,再从中过滤、整理,接着将你最好的辅助镜头插入、架构出完整的画面顺序。

以优先度的分类方式
整理档案的时候,将不同的访谈和素材以文件夹建立分类、并依照使用频率来排序。你当然也可以直接删除用不到的素材。
最好的办法是将最好的一些镜头都放进最顶端的文件夹,这样才容易找到。接着列出第二层文件夹,把次要的镜头画面放进去,依此类推。
大项目必须先逐项处理
处理庞大素材的最好方法是按照顺序,如果想着要一次剪辑整支片的主架构,是不可能的事,也可能会直接让后期人员崩溃和无所适从,所以别这么贪心啦!Step by step~ 一步一步来呗!
只专注于小部份,再按部就班地逐项处理,最终再把它们拼凑在一起。小段的素材理清了,整体架构如何安排自然更容易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