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他是蜀国后主,表面平庸实则有大智慧
刘禅(207年-271年),字公嗣,又字升之。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蜀汉最后一位皇帝,史学家称蜀汉后主,223年—263年在位,历时四十一年,是三国在位最长之皇帝。

编辑
刘禅在历史上就是软弱无能的代名词,成语“乐不思蜀”就是出自关于他的传说。我们先不论历史上这些传说的真假与否,但在当时三国鼎立局面,蜀国处于最弱的位置,刘禅能领导蜀国独立存在30余年,有没有大智慧先不论,说明刘禅也不是那么不堪。

编辑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势”和“运”,当国势和国运下滑时,是很难止住的。当时的蜀国就处在这样的阶段,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尚不能挽救蜀国的颓势,更何况是刘禅呢。但刘禅并不是一无是处,现在分析刘禅有他的智慧和能力,所以才能让蜀汉在三国屹立30余年而不倒。
一、知人善用;刘备去世后,刘禅尊从父亲遗命,放权于诸葛亮处理军政大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去世后,又任用蒋琬、费祎、董允等一批贤臣,正是有这一批治国能臣的辅佐,能让国内稳定发展,使外敌不敢轻易入侵。
二、广施仁政;刘禅在位期间,让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兴修水利工程,以副养农、造福民众。在战争不断的三国时期,为蜀国营造了难得的太平盛世局面,让其它地域的百姓纷纷前来投奔,大大改善了蜀国人丁不旺的局面。

编辑
三、审时度势;在国势和国运都不济的情况下,刘禅能摆正位置,没有好高骛远坚持北伐,而是坚持发展国内经济,不劳民伤财,让普通老百姓能得到实惠。在敌军大兵压境、敌强我弱分明的情况下,不计个人得失,率文武百官投降,让百姓躲过了兵戎之灾,避免了生灵涂炭。

编辑
综上所述三点,我认为刘禅有大智慧,只是生不逢时而已,没有处在国势和国运都上升的时期。特别能在乱世中,广施仁政,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在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作出正确选择,没有让生灵涂炭。这两点是最难能可贵的,封建王朝的帝王,能做到这样的,可以说真是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