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到陆地的童话
进化论者认为,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的海洋无脊椎动物不知何故在数千万年后进化成了鱼。然而,正如寒武纪无脊椎动物没有祖先一样,没有过渡性的联系表明这些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之间发生了进化。应该指出的是,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有着巨大的结构差异。无脊椎动物的硬组织在身体外面,而鱼是脊椎动物,它们的硬组织在身体里面。如此巨大的“演变”将需要数十亿步才能完成,而且应该有数十亿种过渡形式来展示它们。
大约160年来,进化论者一直在挖掘化石地层,寻找这些假想的形式。他们已经发现了数以百万计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和数以百万计的鱼类化石;然而,从来没有人发现过介于两者之间的化石。

进化论古生物学家杰拉尔德·T·托德在一篇题为《肺的进化与硬骨鱼的起源》的文章中承认了类似的事实:
硬骨鱼的所有三个亚类几乎同时出现在化石记录中。它们在形态上已经大相径庭,而且装甲严密。它们是如何起源的?是什么让他们的分歧如此之大?他们怎么都有重型盔甲的?为什么没有更早的中间形式的痕迹?[1]
进化论更进一步,认为鱼类是从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然后进化为两栖动物。但这一情景也缺乏证据。甚至没有一块化石可以证实曾经存在过半鱼半两栖动物。进化论古生物学家、脊椎动物古生物学权威罗伯特·L·卡罗尔不得不接受这一点。他在他的经典著作《脊椎动物的古生物学与进化》中写道:
“早期的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非常不同,它们的祖先还没有被发现。”在他1997年出版的新书《脊椎动物进化的模式和过程》中,他承认,在脊椎动物鱼类和早期两栖动物之间,我们没有找到中间过渡的化石。[2]
两位进化论古生物学家科尔·伯特和莫拉莱斯评论了两栖动物的三个基本类别——青蛙、火蜥蜴和盲肠动物:没有证据表明任何古生代两栖动物具有单一共同祖先应有的特征。已知的最古老的青蛙、火蜥蜴和食蟹类动物与它们现存的物种非常相似。[3]
但执着的进化论者才认为这样的生物确实存在。这种鱼被称为腔棘鱼,据估计有4.1亿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一种过渡形式,具有原始的肺、发达的大脑、准备在陆地上运行的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甚至还有原始的行走机制。
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这些解剖学解释一直被科学界视为无可争辩的真理。腔棘鱼被认为是一种真正的过渡形式,证明了从水到陆地的进化过渡。
然而,1938年12月22日,在印度洋有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发现。腔棘鱼家族的一个活着的成员,以前被描述为7000万年前灭绝的过渡形式,现在被抓住了!腔棘鱼“活的”原型的发现无疑让进化论者大吃一惊。进化论者古生物学家J·L·B·史密斯说:“如果我在街上遇到一只恐龙,我不会比这更惊讶了。”[4]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多次捕获了200条腔棘鱼。

活着的腔棘鱼戳破了进化论者虚构的美梦。与所声称的相反,腔棘鱼既没有原始的肺,也没有很大的大脑。进化论研究人员提出的作为原始肺的器官后来被证明只是一个脂囊。[5]此外,腔棘鱼被介绍为“一种准备从海洋到陆地的爬行动物候选者”,实际上是一种生活在海洋深处的鱼,从未接近过水面180米。[6]
为什么从水到陆地的过渡是不可能的
进化论者声称,有一天,一种生活在水中的物种不知何故登上了陆地,并转变为陆地生活的物种。有许多明显的事实使这种过渡变得不可能:
1)负重:海洋生物在海洋中承受自己的重量没有问题。然而,大多数陆地生物仅在携带身体上就消耗了40%的能量。从水到陆地过渡的生物必须同时发展新的肌肉和骨骼系统!以满足这种能源需求,而这不可能是偶然的突变造成的。
2)保温:在陆地上,温度变化快,波动范围大。陆生生物有一种能承受如此巨大温度变化的物理机制。然而,在海洋中,温度变化缓慢,范围较窄。具有根据海洋恒定温度调节的身体系统的生物需要获得保护系统,以确保将陆地温度变化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声称鱼一上岸就通过随机的移动获得了这样的系统,这是荒谬的。
3)水:水对新陈代谢至关重要,由于陆地上水的相对稀缺性,需要经济地使用水。例如,皮肤必须能够允许一定量的水分流失,同时也要防止过度蒸发。这就是为什么陆生生物会感到口渴,而海生生物则不会。因此,海洋动物的皮肤不适合非水生栖息地。
4)肾脏:海洋生物通过其水环境排放废物,特别是氨。在陆地上,必须节约用水。这就是为什么这些生物有一个肾脏系统。多亏了肾脏,氨通过转化为尿素来储存,在排泄过程中使用最少的水。此外,还需要新的系统来提供肾脏的功能。简而言之,为了从水通往陆地,没有肾脏的生物必须同时发展出一个肾脏系统。
5)呼吸系统:鱼通过鳃吸入水中溶解的氧气来“呼吸”。它们离开水只能存活几分钟。为了在陆地上生存,它们必须突然获得一个完美的肺部系统。
可以肯定的是,所有这些戏剧性的生理变化都不可能在同一生物体中同时发生,而且都是偶然的突变!

——————————————
[1] Gerald T. Todd, «Evolution of the Lung and the Origin of Bony Fishes: A Casual Relationship», American Zoologist, Vol 26, No.4, 1980, p. 757.
[2] R. L. Carroll,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Evolution,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 1988, p. 4.
[3] Edwin H. Colbert, M. Morales, Evolution of the Vertebrate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91, p. 99.
[4] Jean-Jacques Hublin, The Hamlyn Encyclopædia of Prehistoric Animals, New York:The Hamlyn Publishing Group Ltd., 1984, p.120.
[5] Jacques Millot, «The Coelacanth», ScientificAmerican, Vol 193, December 1955, p. 39.
[6] Bilim ve Teknik Magazine, November 1998, No: 372, p.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