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罗马的高级文房尚书头衔解析
“Megas logothetes”,翻译为“高级文房尚书”,其在1250-1350年期间是东罗马帝国实际上的外交大臣,并在此后一直是种尊荣的头衔。该职位是从科穆宁王朝时代的秘阁文房尚书(logothetes ton sekreton)演变而来的,并正式创建于尼凯亚帝国时期。其持有者经常是杰出的学者,他们在当时的民事和军事当中往往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其中的三位持有者还同时担任了民政大臣和帝国的代理中介(mesazon),而这个头衔也被用于特拉布宗帝国(Aphtokratoria tes Trapezountas)。在君士坦丁堡沦陷后,其也被多瑙河诸公国(Principatele Dunarene)采用,并作为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Oikoumenikon Patriarchion Konstantinoupoleos)的在俗教徒领袖的尊称。
该职位起源于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科穆宁(1081-1081)为改善各机要秘阁(sekreta)之间的协调而设立的秘阁文房尚书(logothetes ton sekreton)。在十二世纪晚期,“秘阁文房尚书”在民事官员中已上升到一个卓越的地位,并越来越多地被称为“高级文房尚书”得以表明这一点。拥有极大权势的“秘阁文房尚书” 狄奥多罗·卡斯塔莫尼提斯(Theodore Kastamonites)是伊萨克二世·安杰洛斯(Isaac II Angelos)的舅父和早期统治期间事实上的摄政大人,他是第一个在1192年的金印诏书(chrysobullon)中被正式称为“高级文房尚书”的人,尽管这更多是一种敬称,而不是一个实际的新头衔。
直到1204年之后,在尼凯亚帝国(1204-1261)和巴列奥略王朝(1261-1453)统治之下时,“秘阁文房尚书”才被“高级文房尚书”正式取代。正如第一个已知的在1217年正式获得“高级文房尚书”这一头衔的斯特拉特戈波洛斯(Strategiopoulos)那样,该职位显然保留了其先前的角色:也就是被提升为帝国法庭的主席,而这是在1196年由“秘阁文房尚书”担任过主席的同一机构。
然而到了十三世纪中叶,其职能已经演变成与前身完全不同了:“高级文房尚书”负责外交事务,并领导与外交通信有关的部门,而这之前是“驰道文房尚书”的职权范围。因此,“高级文房尚书”在巴列奥略王朝早期保留了其崇高地位和积极功能方面,其在文房尚书(logothetes)当中是独一无二的:伪托科迪努斯(pseudo-Kodinos)的论职责(De Officiis)是东罗马晚期宫廷等级和行政管理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其中记载了总务文房尚书(logothetes tou genikou)、驰道文房尚书(logothetes tou dromou)、军务文房尚书(logothetes tou stratiotikou),和牧群文房尚书(logothetes ton agelon)等作为没有功能的纯粹敬称。虽然伪托科迪努斯的著作写于十四世纪中叶后不久,但他其记录的情况可能更早。
自从查尔斯·迪尔(Charles Diehl)在1933年发表了对“秘阁文房尚书”的研究以来,一代学者认为“高级文房尚书”是巴列奥略王朝时代东罗马帝国事实上的首席大臣。然而,这一观点被后来的研究证明是错误的:许多消息来源表明,在那段时间里,首席大臣的职位是由管理帝国大法官并负责国家行政和司法的“代理中介”指定的。确实, 科迪努斯明确指出,“高级文房尚书”的“适当功能”是监督皇帝派给所有国王,苏丹以及地方领主(toparches)的御前法令(prostagmata)或金印诏书(chrysoboulla),而其中介职能(mesastikion)是由皇帝命令的任何人来执行。已知只有三个“高级文房尚书”负责过“中介职能”:狄奥多罗·穆扎伦(Theodore Mouzalon),狄奥多罗·梅托奇提斯(Theodore Metochites)和约翰·伽巴拉斯(John Gabalas)并且确实似乎在被提升为“高级文房尚书”之前被任命为“代理中介”,从而展示了这两个头衔的独特性。然而,在科迪努斯时代,外交事务的职权已经转移到“代理中介”,此后,“高级文房尚书”被降为一个重要的荣誉头衔;而十五世纪早期的作家马扎里斯(Mazaris),则将其描述为一个没有特殊属性的奖赏物品(geras)。
德国学者恩斯特·斯坦因(Ernst Stein)在其著作拜占庭晚期宪法和经济史研究(Untersuchungen zur spaetbyzantinischen Verfassungs-und Wirtschaftsgeschichte)中提出,在十四世纪早期,“高级文房尚书”还行使了君士坦丁堡的首都城市长官(eparchos tes poleos)的职能,也就是监督帝国首都的管理事务,直到安德罗尼卡三世·巴列奥略(1328–1341)在1321-1328年的内战中获胜后,为了确保自己的皇位,将其授予了头等御马侍卫(protosebastos)。斯坦因的假设依赖于将伪托科迪努斯一文里面的中介部门,他将梅塞大道(Mese)解读为和城市其他地区的复合物,也就是首都行政中心,而不是将其与“代理中介”的职位联系起来;而斯坦因的解释被汉斯·格奥尔格·贝克(Hans Georg Beck)和莱昂·皮埃尔·雷博(Leon Pierre Raybaud)等学者推翻。
最初,这一头衔在宫廷的整体等级中排名第十二,介于高级马厩总管(megas konostaulos)和“头等御马侍卫”之间,但在1321年三月或四月,皇帝安德罗尼卡二世·巴列奥略(1282-1328)希望提拔他最喜爱的狄奥多罗·梅托奇特斯(Theodore Metochites),将他从“总务文房尚书”提升到在高级军营长官(megas stratopedarches)之上、“头等御马侍卫”之下的位置上。在东罗马帝国存续的剩余时间里,这一等级似乎一直保持着这一高位。
根据科迪努斯的说法,该职位的标志是一顶华丽的丝制卡巴迪翁(kabbadion),这是一种类似卡夫坦(kaftan)的丘尼卡(tunica);同时还有一顶的斯基亚迪(skiadion)式的金红色半球形帽,上面饰有克拉普顿(klapoton)这一风格的刺绣,而没有面纱,或者一顶同样是金红色的斯卡拉尼(skaranikon)款式的帽子,上面饰着金丝,前面还有着皇帝的肖像,后面则有着另外一幅皇帝的肖像。与大多数的宫廷官员不同的是,他没有判决之杖(dikanikion)。
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该头衔继续被用于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的多瑙河诸公国。在摩尔达维亚,高级文房尚书(mare logofat)是大公的首席大臣和内阁首脑;而在瓦拉几亚,他是大公御前会议当中仅次于巴尼(ban)的第二高级成员。时至今日,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的在俗教徒领袖也会被冠以“高级文房尚书”的称号。

翻译:Mark54/君士坦丁乌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