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二战德国巡洋作战的得与失

2021-07-25 01:01 作者:滚呀滚呀的海洋球  | 我要投稿

本视频为:BV1BL411H7Xa 的文案

提起二战德国海军,潜艇似乎成为了其代名词,的确相比于少数几艘水面舰艇,数量众多的潜艇与邓尼茨的“狼群战术”给同盟国的海上航线造成的损失更加惊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海军的水面舰艇在二战中毫无作为。

二战期间德国水面舰艇始终与“巡洋作战”一词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德意志级的海上猎杀、沙恩霍斯特与格奈森瑙的两次出击、俾斯麦的出道即巅峰,再到“雷霆—瑟布鲁斯”行动的安然落幕。

本期视频将简单地讲述“巡洋作战”的提出,巅峰与衰落。

一、巡洋作战诞生的历史背景

长久以来,德意志地区都处于分崩离析的“散装”状态,没有一个强大且统一的国家作为支持,加之陆地的威胁远比海上的威胁严重得多,长久以来德意志境内的邦国都没有太强的海军力量,在1848—1849年的德意志—丹麦战争中,整个北德意志只有普鲁士有一支仅有3名军官、24名船员和一艘12门火炮防护巡洋舰的海军,这导致小小的丹麦居然封锁住了德国的港口并扼杀了德国的贸易。

但随着北德意志邦联的建立与凡尔赛宫内第二帝国的成立,德国完成了统一,此时刚刚统一的德国其海军战略采取了俾斯麦所提出的“二流海上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就可以与拥有强大海军的英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因为对于此时的英国来说,相比于德国,自己的宿敌法国在海外殖民地问题上更可能成为自己的敌手,在这种情况下俾斯麦靠着自己灵活的外交策略和无数的条约为德国提供了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

然而这种稳定却并不长久,作为海军爱好者兼马汉《海权论》拥护者的威廉二世成功地逼老宰相下了岗,并开始大力发展德国的海军,当然这不仅是因为威廉二世个人的影响,德国在贸易领域对英国的脆弱性依赖,与德国海外利益的扩大都是其发展扩张型海军的重要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迫切需要找出未来海军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战略方向,就在此时同为马汉粉丝的阿尔弗雷德·冯·提尔比茨被威廉二世相中,在1897年6月成为了海军大臣,并顺利推动了首个海军法的颁布,提尔比茨对德国海军的定位是一支“风险舰队”即建立一支足以应对以英国本土驻扎海军的舰队,同时这支舰队即使不能击败英国的舰队也能给对方造成难以接受的损失,这种战略也是一种遏制手段,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提尔比茨一边扩充自己的海军一边小心地避免与英国直接对抗,但实际上英德双方的海军竞赛已经开始了,然而德国不像孤悬海外的英国,德国面临着法国和俄国这样的路上强敌,必须发展一支强大的陆军,海陆并重使得德国无法承受,德国没有英国的财政实力和建造资源,英德海军竞赛最终以英国的全面胜利告终,并且也证明了提尔比茨“风险舰队”思路的失败。

提尔比茨时期的“风险舰队”的理念,依然是遵循着马汉的思路以战列舰和舰队决战为核心的战略。而利用水面舰艇对敌国的海上航路进行破交作战则并未受到太大的重视,尽管德国的确派出了一些驻扎在海外殖民地的巡洋舰对协约国的海上航路进行袭击,但其击沉的商船数量在潜艇面前不值一提,仅仅是长时间地扰乱了协约国的航路。

而后,在经历了一战的失败后,魏玛共和国在第二帝国的废墟上建立,新生的德国吞下了世界大战的全部苦果,《凡尔赛条约》对其海军发展做出了严苛的限制,战列舰不能超过10000吨、巡洋舰不能超过6000吨、驱逐舰和鱼雷艇不能超过800吨和200吨,不能发展飞机和潜艇,这使得此时的德国海军本质上已经退化为了一支岸防舰队。

但与大众印象中小胡子上台才开始重整军备不同,早在魏玛时期德国就已经为后来的军队重建做起了各种准备,而在魏玛时期对日后德国海军影响最大的还是1928年,雷德尔带着他的“巡洋作战”理论走马上任,在此之前,德国海军内部因为试图突破条约封锁与阿根廷合作发展潜艇被英法发现,而不得不经历了一次堪称大清洗的人事变动,雷德尔的前任阿道夫·曾克尔被迫辞职,走马上任的雷德尔在其发表的《外海巡洋作战》一书中阐述了他所构想的海上战略“海上交通线是英国的生命线,不仅军事与海军力量,甚至经济命脉与整个国家的存亡,均与海上交通线的安全与巩固休戚相关。因此,德国海军的基本兵力,应用于破坏这些交通线,即——击沉、击伤或者瘫痪英国及其盟国的船只......”[ 查攸吟.海战事典005:二战德国巡洋作战[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9.第1页]

这种剑走偏锋的思路在德国海军内部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在此之前,根据海权祖师爷马汉的思想,海军的作用在于控制海洋和保障本国的海权,以此带来利益,但维持制海权所需要的庞大海军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担负的起的,于是一些其他学说被提了出来,比如在19世纪一度风靡的“新学派”就建议使用数量众多的轻型鱼雷艇和驱逐舰成为海上力量的中坚,此时的德国当然无法负担得起一支强大的海军,但德国也不甘愿仅仅拥有一支只能防御的舰队,在这种情况下“巡洋作战”这种既不需要建造一支大舰队,又可以在必要情况下主动出击的战略就成为了德国在无法通过马汉的“正道”发展海军的时刻成为最优选择。

 按照雷德尔的想法,既然德国海军无法夺取制海权,那么就攻击敌方的制海权,雷德尔深知皇家海军的弱点,虽然数量庞大,但日不落帝国足以稀释掉皇家海军的舰队,而大不列颠的生命线更是需要她的舰队来保护,“从汽车到原油,从谷物到罐头,这些东西都需要从世界各地通过运输船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英国,英国国内的产粮仅够维持全国一半的人口”[ (瑞)尼克拉斯·泽特林&米凯尔·塔梅兰德著.胡毅秉译.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覆灭记[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9. 第8页],因此皇家海军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证自己的海上航道,尤其是北大西洋航道。

可以说巡洋作战是在德国海军受到《凡尔赛和约》的限制,与海军产能不足等情况下诞生的。


二、巡洋作战对德国舰艇设计的影响

海军舰艇的设计思路一般都会受到本国海军战略和海战思维的影响,如二战时期的日本海军,由于国力无法与美国抗衡加之《华盛顿条约》的限制,使得日本设计的军舰过分追求单舰效能,其最终成果就是大和级这样的“决战兵器”,而德国海军一些军舰的设计思路也受到了巡洋作战的影响。

如小船扛大炮的德意志级,其拥有“战列舰”级别的火力和接近巡洋舰的航速,皇家海军能追上德意志级的主力舰仅有“胡德”号和“声望”号等少数几艘老式战列巡洋舰,而那些能追上德意志级的巡洋舰也难以招架其280毫米主炮,同时德意志级采用了全柴油机作为动力,续航力远超过其他同类型军舰,与补给船配合得当可以在广阔的海域活动数月之久,持续对敌方运输船造成威胁,既可以编队行动。又可以在解散后快速撤退,德意志级可以说是为了破交而量身打造的军舰。


三、巡洋作战的巅峰与衰落

1939年,随着德国的前无畏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用自己的老旧四门280毫米炮轰击维斯特普拉特要塞,德意志战争海军踏上了自己的征途。

同年沙恩与格奈尝试了一次虎头蛇尾的北方出巡行动企图突入大西洋,却因遭遇皇家海军辅助巡洋舰“拉瓦尔品第”号而草草结束。

但在1941年,纳粹德国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法国被他们击溃、意大利加入了战争、与苏联的和平还在维系、美国没有参战的打算,此时唯一还在与德国对抗的只剩下了英国,而英国的处境也非常糟糕,虽然不列颠空战在英勇的皇家空军的奋战下取得了胜利,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被无限期推迟,但北欧的沦陷大大缩短了德国舰艇进入北大西洋的距离,“斯佩伯爵”号被击毁并没有影响德国人继续巡洋作战的决心,德国海军的军舰一搜接着一搜地突破皇家海军的封锁出现在大西洋,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决定展开更大的作战计划。


“柏林行动”随之出炉,沙恩与格奈再度出击,尽管她们刚出发不久就在1月28日,被皇家海军“那伊阿得”号于冰岛最南端吕特角以南约50海里发现,但由于对情况的误判,沙恩与格奈组成的舰队还是于2月5日凌晨突破丹麦海峡,德国的大型军舰首次进入了大西洋。


持续60天的柏林行动中吕特晏斯舰队行驶了15465海里,击沉、俘虏运输船22艘共计113690万吨,同时成功地掩护希佩尔号与舍尔号返回德国,而英国方面在柏林行动中的表现则非常混乱,由于情报不足,皇家海军始终没有弄清德国人的意图,更糟糕的是在3月,英国共有700000万吨的商船被德国的水面舰艇、飞机和潜艇击沉,这已经超过了英国人新建的数量。而风头正盛的德国人正在计划下一场更大规模的作战。


在柏林行动之后,英德双方都总结了经验,其中一点共识便是丹麦海峡很适合作为突入大西洋的突破口,希佩尔与舍尔都是通过丹麦海峡返回德国,沙恩与格奈虽然在冰岛以南遇到阻拦但突破丹麦海峡时毫不费力,因此英德双方都对丹麦海峡投入了更多的关注。

对于德国来说,他们发现自己的侦查手段非常有限,沙恩与格奈没有足够的侦察机对海域进行空中侦察,也没有与潜艇直接沟通的手段,这就导致海域辽阔但可用的军舰太少,想要发现英国的商船有时需要靠运气。针对这点,英国护航舰队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在广阔的大洋上,一艘运输船和一队运输船被发现的概率相差无几,让运输船一艘一艘单独航行被发现的概率反而更大,所以将运输船集中起来并由军舰保护可以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因为德国人无法像英国那样集中自己的潜艇和水面舰艇,德国必须把自己手头的军舰分散到各个海域才能找到这些护航舰队。

柏林行动期间吕特晏斯的舰队曾经三次发现有战列舰护航的运输船队而没有攻击,但如果是火力更强的俾斯麦和提尔比茨出航,她们大可以先击沉护航的英军战舰再去击沉商船,这种想法最终诞生了“莱茵演习”计划。

如果可以的话,德国人本想动用“俾斯麦”号、“提尔比茨”号、“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瑙”号与“欧根亲王”号组成一支强大的舰队协同出击,以俾斯麦和提尔比茨牵制皇家海军的护航军舰,随后由其他军舰对运输船进行攻击,但不巧地是皇家空军在4月6日和10日的空袭中成功击伤“格奈森瑙”号,沙恩霍斯特也没有马上恢复状态,“提尔比茨”号还在进行训练和磨合,这三艘军舰都要等到41年夏天才能出航作战,但雷德尔已经没有时间了。

原因有三——

第一:皇家海军正在全面开动自己的船坞生产新型军舰和修复受损的军舰,继续等下去皇家海军的规模将与日俱增,那时将有更多军舰投入护航,破交将会更加难以实施。

第二:此时攻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即将开始,一旦对苏联发动战争德国的一切资源都会向东线倾斜,那么海军的作战计划将会全部遭到推迟。

第三:美国的存在是德国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尽管美国名义上仍保持着中立,但德国海军已经将美国视为未来的敌人,如果美国因为某种原因参战,而日本有没能在远东宣战,那么同盟国对大西洋的支配将会变得无可动摇。

这三点原因都催促着雷德尔尽快开展“莱茵演习”行动。这就导致参与行动的仅剩下了“俾斯麦”号与“欧根亲王”号。


然后的事情我都知道,尽管德国空军对丹麦海峡进行了侦查,但由于过度自信与主观臆测,导致德国方面认为丹麦海峡并没有收到英军的重视。

俾斯麦与欧根的舰队刚出发不就就先后被瑞典海军的“哥特兰”号与挪威的游击队发现,并报告给了英国,皇家海军已经开始部下天罗地网,而吕特晏斯对此一无所知,直到他在丹麦海峡被诺福克与萨福克发现。


尽管在随后的战斗中,德国舰队击沉前来阻截的胡德并重创了威尔士亲王,但德国舰队的处境变得更加糟糕。俾斯麦在战斗中被威尔士亲王的14寸炮命中三发,其中两发导致俾斯麦漏油与进水使得其活动半径的减少与航速的损失,这些损伤成为了俾斯麦日后被击沉的重要原因。

比军舰损伤更加让吕特晏斯感到绝望的是他们已经被发现了,“莱茵演习”的作战内容已经泄露,更强大的皇家海军舰队也许就在不远处。因此,必须对“莱茵演习”行动进行调整,吕特晏斯最终的决定是将“俾斯麦”号开回法国的圣纳泽尔,“欧根亲王”号单独执行作战任务。

而后的事情便是俾斯麦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法国的航线,并在皇家海军的围攻下沉没,“莱茵演习”行动就这么草草结束了,而巡洋作战也如“俾斯麦”号一样,在短暂地到达了巅峰后迅速地没落。

三、巡洋作战失败的原因

从斯佩伯爵大闹南大西洋,再到沙恩与格奈的“柏林行动”、俾斯麦短暂的传奇、“雷霆—瑟布鲁斯”行动的谢幕,巡洋作战并没有为德国获得实际上的优势。德国军舰的航速和续航力都强于英国的同类船只,分布在大西洋上的补给船也增加了德国的优势,德国指挥官们的谨小慎微也很明智,既然如此,那就是巡洋作战本身有所欠缺。

整个二战中,德国潜艇击沉的盟军商船高达1400万吨,但这些损失对英国来说并不是不可弥补,美国的商船可以抵消这些损失,德国最多每个月仅能击沉运往英国货物的10%,在这之中大部分损失都是由潜艇造成的,实际上早在“莱茵演习”开始之前,德国就已经将生产中心转移到潜艇上了,但生产线的转换需要假以时日才能产生影响。

除此之外,巡洋作战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有着重大失误。

在战略上,“巡洋作战”所需要的是能够对敌方运输航线产生威胁的破交舰,德国军舰的设计也都按照破交舰这个要求进行了设计,那么纵观德国的对手,又谁将海上交通线视为生命线呢?只有英国,也就是说德国海军一开始就是以在未来挑战英国为准进行设计和建造的,但矛盾的是,德国却不想与英国爆发战争。希特勒本人对英国充满尊敬,甚至提到“英国人作为与日耳曼人几乎一样优秀的种族,有资格与德国人一起行使对世界的统治权。”德国真正希望的是英国能够置身于欧陆大战之外,不仅是对外,元首甚至对雷尔德表达过自己无意像一战时期一样建设一支能够挑战英国的舰队,《英德海军协定》就很能说明问题,而用海军进攻法国又是不切实际且没有必要,这就产生了非常有趣的结果,德国海军上下都在想办法对付英国海军,而德国元首却根本没打算对英国开战。总的来说,德国人不清楚战争爆发后海军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希特勒缺乏战略眼光地向雷德尔保证1948年之前不会与英国开战,而天真的雷尔德居然相信元首成功怀柔了英国人,误认为自己还有10年时间的雷尔德自己也慢慢抛弃了巡洋作战理论。

对于雷德尔来说,他一直想要建立一支如同第二帝国一样强大的舰队,从他在1939年提交的Z计划的庞大订单中就能看出偷鸡摸狗的破交战已经被放弃,他要建立另一支公海舰队,因为巡洋作战仅仅是迫于现状的另辟蹊径,当站稳脚跟后,海军理论又会回到马汉的老路上,法国如此,德国也是如此。

但无论是雷德尔还是希特勒都不够了解英国,英国对欧洲的制衡战略从都铎王朝到1939年从未改变,英国不会容许欧陆在一个国家的领导下成为一个整体,也不会容许欧陆有一个国家强大到超过其他国家,无论这个国家是法国、俄国还是德国,希特勒显然被绥靖主义送来的甜头冲昏了头,他认为只要自己打倒法国就能与英国实现和平,解决英国不需要动用海军,只需要外交官就可以了。

他们都认为剧本会按照自己想的发展,但他们忽略了英国人民的坚韧以及丘吉尔对大英帝国的执念,以及他们坚强的后盾——逢敌必战的皇家海军。虽然法国已经倒下,经历了敦刻尔克狼狈的撤退后,整个英国仅有一个加拿大师能做到人手一支步枪,但只要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还在,德国就不可能威胁到英国本土,如果此时英国选择求和等于抛弃了几百年列祖列宗打下的江山,承认德国一统欧陆的事实,这是英国人无法接受的,只是希特勒不这么认为无论是丘吉尔的演说还是不列颠空战的失利都没得到太大的重视,他仍天真的认为只要自己打垮了苏联英国就会屈服。

直到东线失利,美国参战后希特勒才意识到短期取胜已经不可能,然而此时想要在重启破交作战已经并无用处,美国海军的参战让大西洋变成了盟军的天下,此时的德国海军已经无力回天。

如果一切都能够顺利实施的话,德国海军会在1941年底之前拥有“俾斯麦”号,“提尔皮茨”号,“希佩尔”号和“欧根亲王”号几艘破交主力舰与两艘齐柏林级航母,辅佐以U艇进行出击,将会展开一张从空中到水面再到水下的完美猎杀网,彻底切断北大西洋航线也不是不可能,而皇家海军若想对这样一支舰队形成绝对优势,至少需要集结三艘主力战列舰和两艘航母的重兵,这样的代价实在太大了。幸运的是,由于纳粹德国高层的腐败、官僚主义加之对海军的不重视,这支足够威胁北大西洋航线的舰队胎死腹中。


在战术上,寻找护航船队的难度是巡洋作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德国没有足够多的舰艇来监视整个大西洋,这意味着总会有运输船躲过搜索到达英国,德国的造船能力还非常有限,其中的一部分还要用来维修受损的军舰,而数量不足恰恰是德国选择巡洋作战的原因,如果德国有足够多的军舰,他们就可以直接挑战英国人的制海权了。


“柏林行动”已经证明了搜寻船队的难度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击沉商船的速度永远无法威胁到英国,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如果英德的搜索能力都很差,那么德国就永远无法找到英国的运输船队,但如果双方的搜索能力都很强,那么英国就能找到德国的舰队将其击沉。因此巡洋作战想要真正发挥作用就要求德国军舰拥有强大的搜索能力,而英国必须原地踏步。


想要达成这种情况,齐柏林航母的入役是非常必要的。1940年1月29日,英国海军部作战计划局局长C.S.丹尼尔上校撰写的备忘录中提到:“航母齐柏林伯爵号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最头痛的问题。如果这艘航母伴随俾斯麦号或者一艘沙恩霍斯特级突入大洋,我们就必须做好我国航运遭受极其严重的劫掠的准备。在良好天气时,一艘航母一天可以侦查约20000平方英里的海域,我方的大型船队很难不被发现。她的侦察机同样可以抵御我军猎杀集群派出的攻击机。这种避战权很可能让袭击舰可以接近对我们来说最脆弱的英国西方海域。


结论是,俾斯麦号本身并不会造成第一眼看上去那样的威胁。但那艘航空母舰(齐柏林伯爵号)可以使局势有利于任何袭击舰。敌人最好的行动方案可能是让俾斯麦号留在本土海域,牵制我军最大规模的兵力,再派出一艘沙恩霍斯特级与一艘航母进入北大西洋。要对付这种兵力组合,以及可能位于南大西洋的一艘德意志级,我们需要动用所有可用的航空母舰。


但德国却往恰恰相反的方向走了,齐柏林最终被放弃,与此同时皇家海军却加强了自身的搜索能力,舰载雷达在追踪俾斯麦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最终,在“雷霆—瑟布鲁斯”行动后,德国的水面舰艇彻底离开了大西洋,而后随着德国水面舰艇在巴伦支海海战的失败,希特勒对德国水面舰艇彻底失望,并且在1943年1月愤怒的决定退役所有大型水面舰艇,同时取消所有未完成舰艇的建造。雷德尔元帅基于德国海军制定的“巡洋作战”,自“胡德”号的沉没走向巅峰,又随着“俾斯麦”号的损失迅速衰落,最终随着第三帝国一起消失在海中。

二战德国巡洋作战的得与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