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苏凤丽《窦娥冤》观后感
苏凤丽《窦娥冤》 已经一年多没见苏老师了。上次见苏老师还是21年9月份,在段家滩“77·演艺工厂”观看《火焰驹》像音像录制彩排现场。本以为国庆节能看一出《火焰驹》或者《锁麟囊》,不曾想苏老师去西安演出了。再后来就是疫情封校40天,等解封已经到了十二月,都没上几周课,考完试就放假了。当时4月份在兰州音乐厅看《锁麟囊》,在后台王焱哥还说年底就能上演《春闺梦》,结果“今日等来明日等,哪堪消息更沉沉”,21年、22年、23年,王焱哥一去年余,《春闺梦》杳无音信。 去年正月黄河剧院的《火焰驹》没去看。只记得看网上尹照荣的录像,“花园”一折唱完欢音二导板后,黄桂英是被芸香搀着从台阶上走下来的,圆场跑到一半又得撩起腰包下台阶,打乱了脚下的节奏和连贯性。当时还和朋友疯狂吐槽,不知道苏老师是怎么想的,但第二回在西安演《火焰驹》就恢复原状了。苏老师的戏就是这样,每次都能看到细微的改动和进步,即使“争议很大”,即使有人故意抹黑,但并不影响十分火爆,气坏了一群长戚戚的小人,反复戚戚。 6月1号在人民剧院的《窦娥冤》没看成。当晚有一节选修课,考虑到老师可能会点名,故而不敢逃课,贵校贵院的请假程序又过于嗦烦难缠,所以忍痛放弃了。边上课边看直播,隔着手机就被苏老师“杀场”一折的爆发力和感染力深深震撼。这次终于能在现场体会《窦娥冤》的悲壮和凄惨了。 坐了一整天车,在火车上从头到尾温习了一遍窦凤琴的《窦娥冤》,我看戏的习惯就是看之前温习一遍,无论熟不熟,温一遍心里会踏实。跟着窦玮姐去后台见到了苏老师。进了后台,首先见到的是陈金芳,她看到我感慨道:“哎哟,这么年轻的娃娃!”。苏老师正在化妆,她化妆很安静,但见到我们还是很欢喜,嘱咐我们当学生的也没钱,人来了就行了,不用买花。她很温暖。李晨和陈金芳拆了个快递,是个新的护膝,苏老师腿不好,“杀场”一折半小时几乎一直跪着,很费腿,不知道吃核桃对腿有没有帮助,如果有帮助的话希望凤丽再多吃些核桃。 开戏了。 徐升演窦天章,可能有点用力过度,感觉有些地方听着有点刺耳,如果收一下会更好。杨昕艳很适合演小女孩儿,演小端云楚楚可怜的。其实更想看温彩霞老师演蔡婆婆,郭锋演老旦感觉嗓子太单薄,有点夹,没有老旦老态龙钟的姿态和神色。李峰演的赛卢医还不错,有那股子坏劲儿,以前以为他只演须生,后来《三滴血》演晋信书倒也惟妙惟肖,可塑性很强,但更多是出于省秦缺演员的现实原因吧。郭凯杰的张驴儿不错,调皮、俏皮、死皮、赖皮,但不洒狗血、不脏,尺度拿捏得很好。邹红艳的张妈妈不好不坏,想不出来槽点,也没什么夸头。 “春花放蝴蝶飞断人肠肚,见明月挂妆楼珠泪双流”,苏老师呈现出了一个集忧郁、伤心、思念、牵挂、焦急、盼望、委屈、刚毅、孝顺于一体的窦娥,其表情、身段、唱腔均贴合人物内心和形象,给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她在保留秦腔原汁原味唱念做打的基础之上,融入了部分京剧程派的身段,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具有极强的观赏性,也能全方位展现演员的功底。“杀场”一折苏老师的爆发力极强,高音高亢但不刺耳,低音婉转但不沉闷,“三桩誓愿”字字感情饱满,令人叹惋,不由得令人感慨这么一个弱小的女子身躯能爆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常有别有用心之人黑苏凤丽唱戏“京味儿”“别扭”“做作”,但根本经不起推敲,完全是没有依据的尬黑,若有正常审美和欣赏能力,断然说不出这样坐井观天的言论。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化妆仍有很大问题,包的头不圆,顶花儿太高,头顶两侧显得空荡荡的,整个脑袋像个立体的菱形。妆面比去年六月份那场好很多,去年六月份那场鼻梁画得太亮、太白,并且没有过渡,显得死板、生硬,这回改善了许多,但仍有进步空间。“毒害”一折,屁股坐子直接没跳起来,往前走两步直接坐下了,算是最大的一个失误了,但考虑到苏老师腿不好,应该也只能这么处理了,可以理解。 《窦娥冤》不同于《三滴血》,它的剧情很简单,大唱段也不多,除“有窦娥在厅房焦急等候”和“杀场”一折外,大多都是两句、四句的小唱段,所以这出戏的看点并不在于唱腔有多丰富,而在于其蕴含的现实意义。就像《清风亭》《荒山泪》,唱段不多,剧情简单,但每回看完内心都感觉很失落、很悲怆,不仅是被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有反抗精神的窦娥形象所感动,更是对被这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歌所震撼。 其实关汉卿结尾落笔处将窦娥的“三桩誓愿”写成皆没有实现,窦天章至此无下落,这样文学剧作的社会现实意义会更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冤案得不到昭雪,受苦受难受冤之人只能在生命最后一刻幻想美好的愿望实现,只是一种寄托。无论是窦娥、王宝钏还是秦香莲,剧里的愿望和“团圆”实现不了是现实,实现了是超现实,然现实生活中真正超现实事件发生的概率又有多大?还是现实主义更深刻、更好、更强。 2023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