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为谁而活》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
李子勋,著名心理学专家。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
“ 理解流动的感觉与凝固的字词间存在的不同,理解生活的复杂与分类学的简单之间的不确定性,理解知觉中的现实与认知选择与重建中的现实之间的差异,心理学才算入门了。任何学问都一样,只有把理论与技术零散化、碎片化,融入自己的生命感受中,构成一种具有活力的场,应用在生活与工作中,才能从中受益。”
【内容摘要】
正如传统命理学所讲,命中带煞不好,命中无煞的人也没有大作为,有煞又能将其制服并为己所用的人才能大富大贵。心理困境犹如煞,能体验这些苦痛又能利用这些苦痛去丰满自己就是福气。
读我的书需要以接纳自我为基础,不要总想改变自己,当你经历得还不够的时候,这种改变无疑是一种望梅止渴。
当两个人去叙述同一件事物时,他们会因各自的观察角度和事物引发自己的感受的不同而不同,这时,被叙述的事物已经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一种认知的结果。有时候人对现实的烦恼并不是现实有多么糟糕,而是自己总选择糟糕的信息,同时也缺乏让自己快乐的能力。
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的感受等同于别人的感受,这是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困境的另一个原因。
没有过去的你经历那些让你感到后悔的事就不会有现在的你,曾经历过的人和事都构成今天的你。同理,此时此刻的你也不可能对未来的你做出正确的判断,唯一可以把握的就是当下的你竭尽全力去做你喜欢的事,读更多的书,体验更多的生活,确保彼时彼刻的你更加睿智、丰富与可爱。
物极必反这是阴阳学的启示,当一个社会高度地宣扬道德与美好的时候,人们会更多地关注黑暗与丑陋的事情,因而也会产生更多不道德的行为。用一个自然的比喻来说就是“ 只有在阳光下才会看到阴影”。
维持内心美好是你的责任。人们需要主观地维护自己内心美好的感觉,因为你能感觉到的世界是你内心的世界,你要为自己选择的现实负责。人们对负面新闻感兴趣,一是因为刺激,人们内心深处压抑了许多东西,不能告知他人,却可以在相同事件中找到出口。不管是围观、“ 灌水”或褒贬,都可以借题发挥。二是社会构成需要建立一种秩序,主流媒体有意无意地会选择更适合社会安定的信息发布,但现实往往是不理想的,这会构成人们感觉上的反差,围观负面的消息可能会补偿现实的真实感。
理论上说,一个过度宣扬道德的社会可能会把人们推向普遍的不道德,当人们经过努力仍不能达到的时候会更容易滑到道德的反面。没有痛苦不知欢乐,没有风雨难见彩虹。保持2/3正面的关注,并存1/3对负面信息的在意,也许更能维持平和的心境。
聪明的人每年只给自己安排一件必须完成的事。有些人徒步去旅游,放弃工作,不惜金钱,即使没有钱,也要尽可能畅游天下,这是把游历看成是最重要的。有些人一心工作挣钱,放弃社交、旅游、恋爱,这是把发展自己看成最重要的。最无效率的是手里做一件事,心里想另一件事,做了这件又遗憾那件,脑袋里都是一些矛盾的、双向的纠结。
如果说人的情绪是天生的,那么有三个办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多地体会到快乐:一是让快乐来和走得慢一些。激情对快乐的消耗很大,也让快乐溜走得很快。有节制的、清淡的愉悦感可以帮助我们更长久地保持快乐与满足的心境。二是提高对快乐的敏感度。其实,抑郁的人不是没有快乐,而是内心失去了体验快乐的能力。当情绪压力来临的时候,决定把情绪朝向快乐还是不快乐全在于我们对情绪的联想。快乐的人做积极的联想,得到快乐;不快乐的人做消极的联想,得到悲伤。三是创造可以感受快乐的情境。快乐是专心致志从事一项活动、潜心于一件有回报的事情或创造性地实现一种关系后的副产品。好奇心是快乐的必备要素,探索精神是快乐的源泉,学会去爱是快乐的动力,活在当下是快乐的保证。不可能单纯为了追求快乐而获得快乐,快乐需要付出与创造,就像农民辛劳地播种、耕作,最终才会有收获。
人有时候需要自卑之心或被宗教经常提及的“ 谦卑心”。谦卑让我们知道需要敬畏,知道我们不能狂妄自大地解释与评述这个世界。有了敬畏就有了宽容,就让我们明白世界上存在着许多不可知的东西,人基本是无知的。尽管科学帮助我们学到很多,但那仍旧是浩瀚自然中的微小部分。
。接受疾病是生命的一种状态,疾病可以成为人类的朋友。因为疾病让你坦诚,让你关心并检视自己,就像车内警示灯亮了,灯不是问题,你的车( 生活)需要修整才是问题。
成瘾的象征意义是固着,即不再接受更新。焦虑的象征意义是寻找,总是在寻找而又苦苦寻求不到,就形成了焦虑。成瘾行为当然是缓解焦虑最方便的做法,一片药、一件收藏品、一杯酒、一壶茶、一段情欲都可以是追求中的替代品,让人们忘却生命负载的终极意义、目标和对幸福的追求。其实,所有的形式都可以成为成瘾物:金钱、权力、知识、爱情、娱乐、运动、食物、宗教、毒品、酒精、安眠药等。不管什么东西,只要能激发人的内心依恋,都可以成瘾。
“ 从生的那一刻起,生命就持续地走向死亡。”如果你知道这句话,你还会那样急匆匆地迎向死亡吗?古人造字“ 忙”,指的是“ 心亡”,没心的人才会忙。佛学有一个极高的境界,是对曾经发生、正在发生、将要发生的一切不在意,连当下都没了,那整个宇宙已经与你包容。人生如旅行,那么旅行的真谛是什么呢?
旅游不需要真正的目的地。多少有些随心所欲,走到一个地方住下,呼吸那里的空气,感受那里的山水与人文,有一天突然想走了就走。生命中的随性更能体现生命的价值,但是谁又真的能看破事业的羁绊、亲情的牵挂、责任的拖累呢?只有在生命结束的时候,人才会意识到那些才是生命的本真需求。
人们总是以自己为蓝本来观察别人的内心。快乐的人以为谁的心里都是阳光明媚;抑郁的人认为天总是深灰色的。偏执的人随时提防别人的攻击,也随时感觉到来自社会的敌意;吝啬的人感觉谁都会算计他,钱放在自己兜里才踏实;好色的人对美丽女子动心,会以为是对方在诱惑他……殊不知,当一个人过多地沉浸在这种内心感觉里时,真正的现实与他内心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了。
语言一旦说出去,别人听了怎么想有时你根本猜不到。每个人对语言含义的理解本来就不同,听话的时候每个人的心境也会不同,对语言引发的心理联想因为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也会有所不同,那么多的不可知因素同时存在着,去思考自己语言的对错是多么无聊啊!放弃对错,你才会获得思想与表达的自由,也就获得了社交中的快乐。那个时候,什么样的烦恼都难纠缠你了。
人在未爱时都会为自己的爱找一些看起来合理的条件,这是一种情爱的现实感或理性主义,但真正的爱往往都是不期而遇的,并且明显地带有对自己的反叛。这种反叛越彻底,爱的味道就越浓,内心的激动也越深刻。所以,心理学认为,爱是对自我的放弃,是人格的自我解构,是类似醉酒般的“ 精神错乱”。
人总是生活在一种关系的格局里,会对关系中的人—婆婆、老公、男友、同事……存在着一些心理期待,这种期待其实源于我们内心的需要。当冲突发生的时候,我们误以为都是对方惹的祸,却不知道好多问题恰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
(这本书非常的棒,分析了人的经常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并且给出合理的建议。强烈推荐,建议细读。)
【读后心得】
你在为谁而活?
整本书,并没有告诉人应该为什么而活,只是一直在解决困扰人的大部分心理问题。
读完之后,才略有所悟,没有什么“应该”,为谁而活都可以,但是请不要忘记自己。
一直以来,总以为这世间存在着一个答案,可以解决人的所有问题。后来,渐渐的明白,每个人的经历和心境不同,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统一答案。只能每个人找寻属于自己的答案。
记得刚毕业那会儿,在城市的一个公园里,遇到一位大叔。
我刚吃完午饭,有点撑,就到旁边一个公园里散步。
大叔一身脏旧的工作服,头戴一个红色安全帽,坐在公园长椅上吃馒头。旁边塑料袋里,放着几颗咸菜。
大叔看到我过来,朝我笑了笑,收回了伸直了的脚。
我正好嘴痒,就坐下和大叔唠了起来。
大叔年龄不大,才四十七岁。有一个儿子,985毕业的,还没有成家,年薪好几十万。
我听上去羡慕不已,同时还有些疑惑,就问大叔,既然儿子已经出息了,怎么还这么拼命。
大叔说,不行啊,儿子想在京里买房子,还要娶媳妇,而且京里开销大,以后再生了孙子,就算儿子工资高,也难生活啊,要是再有点小灾大病的,那就更费钱了,趁我现在还能动,不帮儿子挣点钱,那干啥啊,你说是不?
大叔说的理所当然,一脸的自豪。我一肚子话,憋在肚里无法言说,只好点点头,以示赞同。
其实,我想劝大叔,考虑一下自己,别把心思全部花在儿子身上,而且儿子也已经有能力照顾好自己了。
直到最后,我也没有说出口。我心里明白,即是我说了,大叔也未必听得进去,他的心里,没有别人,只有他儿子。
后来某一天,我突然醒悟过来,是我错了,大叔并没有错。
大叔为他儿子活着,那是大叔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方式,或许因此吃苦受难,大叔也毫无怨言,因为大叔觉得是值得的,那就是他人生的全部意义。
大叔不懂什么大道理,不懂心理,更不懂心理学,他的一生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他乐在其中。或许在别人眼中,这种生活方式是病态的,是畸形的,但是大叔觉得值得,他就可以为之付出一切。
我突然又想起一个故事,“把碗留给母亲刷”,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吧。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选择,而不是通过大道理,去反驳他们,告诉他们该怎么活。
有的人为亲人活着,有的人为爱人活着,有的人为自己活着。
这些都没有错,只要能在其中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那么你为谁活着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