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战时弹药生产和廉价巡飞弹供应

2023-03-07 14:47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最近,有关澳大利亚“纸板无人机”和美国难以稳定供应大批155榴弹炮弹在军迷中成为了新的谈资。有很多人奇怪,为什么看似普通的重炮炮弹供应困难,而看似是高精密电子设备的小型无人机却要好很多呢?今天,就从弹药生产和“可接受战时品质”两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高膛压枪炮弹难以快速生产

我们会发现,二战中苏联和德国的弹药增产速度,远低于他们主战坦克的增产速度——尤其是最常见的步机枪弹和大型炮弹,在T-34坦克产量年相比战前翻了10倍的情况下,122mm,152mm重炮弹,和7.62mm步机枪弹和手枪弹(主要是冲锋枪使用)的年产量,居然相比战争爆发时连一倍的数量都没有增加。由此可见,枪炮弹(除迫击炮和火箭弹)这种我们最为熟悉的武器,反而是战时扩产最为困难的。

1941年苏联弹药消耗
1942-1945年苏联弹药消耗

枪炮弹难以快速扩产有几个原因:

1、由于枪炮弹是最常使用的武器弹药,在和平年代每年都需要生产和训练消耗,因此这些弹药的成本和生产标准,在和平年代时期就已经“压榨干净”,也就是说,在和平年代的生产过程中,这些弹药就和战时标准一样,没有太多的“花里胡哨”,因此也没有简配的空间。

2、枪炮弹是内藏炸药的危险品,在生产,运输,使用中都有很大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就算是战时投产,也不能轻易地降低安全标准而提升生产速度,否则引发的连环爆炸将会对整个战争进程增加很大阻力。

3、依托专用机械。现实中,生产炮弹,枪弹的流水线通常是专机,不能使用民用设备转产,因此和平年代考虑到弹药厂的投资有限,各国均无法提前储备大量的生产器具,能够预备的战时产能通常有限,加上战时敌方对本国的工厂的袭击和他国对本国的原材料的禁运,想要进一步扩产存在较大难度。

因此,现实中在大规模战争中,在战时能够加大供给量的武器相对有限,如迫击炮,火箭弹,手榴弹,地雷,航空炸弹等低膛压武器往往扩产较快,但高膛压武器,机动兵器(如导弹,鱼雷等)往往生产缓慢。

战时品质

我们知道,随着战争进行,战前储备的精良的武器和优秀的职业军人会不断消耗,在持续若干年的持久战中更是如此。因此,任何一款设计用于大规模战争时的武器,都会考虑到“战时简配”。但是,武器本身也有很多区别,比如说有些武器战时可以相比和平年代的产品大幅度简配,如二战战时投产的战斗机,坦克和步枪;但有些武器就不能太过于简配,这是因为武器本身的特点导致的,枪弹、炮弹就属于典型的难以简配的武器,因为它已经如上文所述没有简配的余地了。那么,我们看看如今简配到了极致的武器——无人机和巡飞弹。

战前的巡飞弹通常有着精致的外观和优良的子系统
外媒报道中低成本巡飞弹和正式巡航导弹之间巨大的价格差异

根据央视报道,绰号“小摩托”的低成本巡飞弹,已经能做到在价格仅有几万美元的情况下,实现和数百万美元的战斧巡航导弹一样的1500公里的纵深打击,这不禁让很多人颇为诧异。其实,让我们分解一下巡航导弹的作战目标和作战样式,和具体的弹体结构,就可以让我们很容易发现各个环节的简配之处。

战斧式巡航导弹结构图

我们知道,如今的战斧Block IV是世界最为著名的巡航导弹,可以从舰载,潜艇平台发射打击岸上目标,理论上也能从空中(但空军有自己其他型号巡航导弹)和地面发射(因中导条约禁止陆基超过500公里导弹而退役)。它的结构也是我们研究巡航导弹的参考模型,由上图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各个子系统的名称和特点:

1、制导系统:战斧式巡航导弹采用惯性陀螺仪飞控+红外成像地形匹配+GPS+卫星数据链的复合制导系统,发射前先使用侦察机或者卫星将目标地点数字化为点阵目标(就像把卫星图转化成二维码一样的图片),然后输入导弹内;导弹起飞后,在惯性陀螺仪和速度计的计算下平稳飞行,并在规定的转向点转向,此过程可以由GPS进一步修正精度;抵达目标后,启动红外成像(或者合成孔径雷达)去分析地面图像,和预设图像匹配后就俯冲,直到命中。由于搭载了双向卫星数据链和GPS系统,导弹可以在飞行途中根据地面命令修正轨迹或者转换目标。

2、弹头。战斧式巡航导弹可搭载1枚1000磅的战斗部,具体分为高爆战斗部、集束战斗部和钻地战斗部,分别打击普通目标,集群轻防护目标和重防御目标,如果是过去的“核战斗部战斧导弹”,则搭载1枚120千克W80核弹头,当量20万吨;过去的反舰战斧则携带对付军舰的半穿甲战斗部。

3、燃料动力系统。战斧导弹采用1台W107小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在搭载1000磅常规战斗部情况下,燃料可以支持1500公里航程,飞行速度约0.7马赫;在搭载120千克W80核弹头下,因为腾出了部分空间,可以让核战斗部战斧导弹多装近一倍燃料,可达2500公里航程。

4、外壳。战斧导弹外壳采用轻质合金和复合材料构成,主要结构为航空铝合金结构,比较轻便。同时,它为了方便鱼雷管发射,它的进气道平时折叠在导弹弹体之内,发射后展开进气道飞行,这点和KH-55将发动机弹出弹体外从而吸气飞行并不相同。

看完了战斧导弹的结构图和执行的任务特点后,我们就可以想到如今低成本无人机的简化模式:

1、制导系统。前文提到,战斧导弹为打击地面目标,导弹安装了地形匹配制导系统,惯性制导系统和卫星制导系统。在过去,导弹通常需要搭载高精度机械或者光纤陀螺仪,以及具备合成孔径雷达功能的探测系统和红外成像系统,才能对敌方高度保护的目标进行打击。但如今随着消费级机电芯片的大量普及,过去高精度机械陀螺仪可以用廉价的微芯片陀螺仪替代,而复杂的地形匹配制导系统,则可以简化为具备图像识别的摄像头-微处理器结构。同时,得益于当代卫星制导系统抗干扰性大幅提高,连民用等级GPS设备也能抵御相当一部分电子干扰,且在对方调兵遣将也必须要依赖GPS情况下,对方不敢随意进行GPS压制,这就给了发射方用民用GPS信号打击的良机。因此,通过使用消费级芯片构造的低成本惯性-目标图像识别装置,配合GPS定位,就能实现过去巡航导弹至少七成的打击效果,对付民用和非严密保护设施毫无问题。而事实上,对于缺乏强有力干扰和防空手段的对手,不配备图像识别系统的巡飞弹也绰绰有余。

2、战斗部。正规巡航导弹通常考虑打击的是正式军事目标,所以对杀伤力,侵彻力都有严格要求;而低成本巡飞弹主要打击敌方军民两用设施和非严密保护设施,因此无需正规巡航导弹一样专门设计战斗部,可以用简单的外壳包裹炸药包,或者以现有炸弹作为战斗部。

3、动力系统。正规巡航导弹通常要考虑到发动机的油耗,推力和整体尺寸(以便塞进核潜艇鱼雷管发射),因此往往用的都是高成本的涡扇发动机,如美国W107,苏联的R95-300等。但低成本巡飞弹通常只使用航模等级引擎,因此成本相对于正规军用引擎能够极大压缩。同时,因为活塞引擎远比涡轮引擎省油,因此最大航程相比同等尺寸油箱的涡扇发动机导弹远很多,代价就是巡航速度较差。

见证者136采用林巴赫L550E发动机,该发动机为50马力航模无人机,附带电力输出,多国皆有仿制

4、外壳。由于正规巡航导弹通常考虑到需要长期的储存,并应对海水浸泡(潜射导弹)、空气冲刷(空射导弹),因此结构需要比较结实,而且需要耐腐蚀。但对于一次性的巡飞弹来说,根本不考虑长期储存和多平台发射模式,其外壳不仅可以用新闻所提到的“复合纸板”,更可以用其他经济性材料——如竹子,泡沫塑料等等来制造,其工艺水平使得一些简单的民用金属加工厂、木器厂等都可以投入生产中,使得来源进一步广泛,成本进一步低廉。

低成本巡飞弹背后,是半导体工业化

正如讲解巡飞弹制导系统时说的一样,现代巡飞弹之所以能够用“军民两用”器件轻易制造,本质上还是得益于当代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多样化和规模化,在过去,机械陀螺仪加工费时费力,而且尺寸还很大;但如今的微机电陀螺仪,能够把陀螺仪集成在1块手指甲大小的芯片上;过去的地形匹配,需要用侦察机和卫星系统反复对目标区域拍摄,并数字化为(80-90年代)计算机能够识别的图形,而如今得益于算力提升和算法优化,以及固态储存器的普及,如今的飞机地形匹配已经大幅简化。最后,无人机的制导飞控,也从V1导弹时期的计时器,进化成了如今整合在飞控计算机的软件程序,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源自于半导体系统的工业化的成果和软件工业的成果,想要赢得战争,降低战争成本,那就必须要搞好本国的半导体工业和软件产业。

战时弹药生产和廉价巡飞弹供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