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game翻译见解]为什么我说不了人话?——翻译中的欧化/日化问题

写在前面
本人为业余翻译爱好者,本文为个人在galgame翻译过程中的产生一些感想见解,主要写来给本日语翻译交流社团内部作为参考,如与您接受的专业翻译教育有所出入欢迎交流指正

前言
为什么我们的翻译经常晦涩难懂,有时甚至会产生歧义?
为什么我们说的中文越来越背离古典诗词中那种富有韵律的美感?
首先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汉语的句子是由什么构成的?汉语的语法是什么?
主谓宾定状补?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台上坐着主席团
这句话中的语法成分,你应该如何用你现有的汉语语法知识来解释?
这里我不卖关子,这是一个学术界争论70余年的悬案,有关解释如果对语言学有兴趣的可以深入研究。
首先我们要明确看到,主谓宾定状补的语法是从哪来的?是新文化运动之后从西方借来的。在传统西方背景下,语法(grammar)是与逻辑(logic)紧密挂钩的,而逻辑(logic)一词又来源于希腊语中的(logos)即词语(word),所以语法本身又是建立在词语(word)之上的。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哲学。”一说起哲学就是严密的逻辑,充满着机械般冰冷的思考,但是这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却往往与这种冷峻无缘。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下,机械地生搬硬套西方语法是否妥当?
首先我想讲下词(word)的问题,这个字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如果现在我来问你汉语中的“词“是什么,相信很多人也会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构成汉语句子的最基本单位。但是实际上,“词”这个字在汉语中本身并没有语言单位的意思,有的是“诗词”“言辞”之意,却无我们所说的“词语”之意,唯一一个看起来和我们说的“词语”有关的释义是“虚词”,《现代汉语词典》的编订者之一——吕叔湘,在《语文常谈·“词”的今昔》中说到:“古时候所谓‘词’是虚字的意思。用做语言单位的名称,好像是从章士钊(1881-1973,近代教育家、学者,对现代汉语语法建立有重要影响)的《中等国文典》开始。”
可见,在传统的汉语中,并没有“词语”这一概念。那么,既然词语(word)不是汉语的基本单位,那么什么是呢?答案很简单,是字。并没有所谓“词语”,有的只是“字组”。我相信大家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在对于一些难以处理的意象进行翻译的时候,我们有时可以把不同的字拼凑在一起来传达出汉语的神韵,这几乎可以说是生造了一个词出来。我举一个例子,如果想要表达内心凄凉,翻译成“孤凄”“凄寂”,传递的是一种孤独;那倘若是要表现内心的不安,则可以翻译成“凄惶”;又或者翻成“凄遑”,则平添一份紧迫的意味。相比较而言,造一个汉语词汇比起英语词汇要来得容易千倍万倍,这正是因为汉字特有的“字思维”,每一个字都有对应的意象。而相比较之下,字母文字更多的是一种线性排列,想要表达这种丰富的意蕴,只能通过横向拓展的“形合”,而汉语则是一种纵向拓展的“意合”(关于形合与意合我打一个比方,假如要传达A、B两个意思,形合就是用A+B,而意合用C来表达),这也解释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汉语这么偏爱双音节词汇,因为方便进行这样“意合”的操作。而在现在大家的翻译中,经常用“形合”来代替“意合”,明明可以使用“孤凄”,却一定要说“孤独而凄凉”,这也是上篇文章中句子冗长问题的一个来源。不过对于galgame这种文本来说,考虑到受众的程度,过于强调“意合”,有时反而会让人觉得故作高深,难以理解,但若是歌词翻译,“意合”就尤为重要。
以上还属开宗明义,下面来谈谈一些具体的问题。
正文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七十年间,中文的变化极大。一方面,优秀的作家与学者笔下的白话文愈写愈成熟,无论表情达意或是分析事理,都能运用自如。另一方面,道地的中文,包括文言文与民间文学的白话文,和我们的关系日渐生疏,而英文的影响,无论来自直接的学习或是间接的潜移默化,则日渐显著,因此一般人笔下的白话文,西化的病态日渐严重。一般人从大众传媒学到的,不仅是流行的观念,还有那些观念赖以包装的种种说法;有时,那些说法连高明之士也抗拒不了。今日的中文虽因地区不同而互见差异,但共同的趋势都是繁琐与生硬,例如中文本来是说「因此」,现在不少人却爱说「基于这个原因」;本来是说「问题很多」,现在不少人却爱说「有很多问题存在」。对于这种化简为繁、以拙代巧的趋势,有心人如果不及时提出警告,我们的中文势必越变越差,而地道中文原有的那种美德,那种简洁而又灵活的语文生态,也必将面目全非。
中文也有生态吗?当然有。措词简洁、句式灵活、声调铿锵,这些都是中文生命的常态。能顺着这样的生态,就能长保中文的健康。要是处处违拗这样的生态,久而久之,中文就会污染而淤塞,危机日渐迫近。
目前中文的一大危机,是西化。我自己出身外文系,三十多岁时有志于中文创新的试验,自问并非语文的保守派。大凡有志于中文创作的人,都不会认为善用四字成语就是创作的能事。反之,写文章而处处仰赖成语,等于只会用古人的脑来想,只会用古人的嘴来说,绝非豪杰之士。但是,再反过来说,写文章而不会使用成语,问题就更大了。写一篇完全不带成语的文章,不见得不可能,但是很不容易;这样的文章要写得好,就更难能可贵。目前的情形是,许多人写中文,已经不会用成语,至少会用的成语有限,显得捉襟见肘。一般香港学生目前只会说「总的来说」,却似乎忘了「总而言之」。同样地,大概也不会说「一言难尽」,只会说「不是一句话就能够说得清楚的」。
成语历千百年而犹存,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例如「千锤百炼」,字义对称,平仄协调,如果一定要说成「千炼百锤」,当然也可以,不过听来不顺,不像「千锤百炼」那样含有美学。同样,「朝秦暮楚」、「齐大非偶」、「乐不思蜀」等语之中,都含有中国的历史。成语的衰退正显示文言的淡忘,文化意识的萎缩。
英文没有学好,中文却学坏了,或者可说,带坏了。中文西化,不一定就是毛病。缓慢而适度的西化甚至是难以避免的趋势,高妙的西化更可以截长补短。但是太快太强的西化,破坏了中文的自然生态,就成了恶性西化。这种危机,有心人都应该及时警觉而且努力抵制。在欧洲的语文里面,文法比较单纯的英文恐怕是最近于中文的了。尽管如此,英文与中文仍有许多基本的差异,无法十分融洽。这一点,凡有中英文互译经验的人,想必都能同意。
——余光中《中文的常态与变态》
以上论断即为标题中所谈及的欧化问题,随着新文化运动以来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各种西式语法乃至翻译腔开始盛行,对原有汉语体系造成了极大冲击,甚至大量融入了现代汉语体系。故本文虽为日语翻译经验阐述,仍然以欧化作为重点。
欧化问题应该是这几十年来翻译以及语言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了,有关的论述也有不少,百度百科上的论说也已经足够典型了,就直接引用过来,后面会附上一些其他的个人见解。
抽象名词作主语
英文经常使用抽象名词作句子主语,例如谓The decline in his income has led to a change in his lifestyle,主语为"The decline in his income",即“他的收入的减少”,是为抽象名词。“他的收入的减少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这种直译“太西化了”。中文多以具体名词做主词,上述改以“他”为主词,即“他因收入减少而改变生活方式”,是比较自然的说法。
滥用抽象动词
将动词变成抽象名词,配以“万能动词”作词组。例如“听众对访问教授作出了十分热烈的反应”,“反应”原为动词,但上句将“反应”变成抽象名词,加上空洞的动词“作出”,令全句显得“繁琐”。该句本来可以说成“听众对访问教授反应十分热烈”。
滥用“一”字
受英文冠词“a 或 an”影响,“He is a good man.”很多时会译为“他是一个好人。”;较自然的译法应为“他是好人。”
无节制使用“的”“地”字
这两个字若不加节制,出现太频,则会导致琐碎、扰乱文意。举何其芳《雨前》的一段作例: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的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地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这段文字用了16个“的”字,读起来很繁杂。其中“白色的鸭”、“徐徐地划行”、“深深的水”本可以说成“白鸭”、“徐徐划行”、“深水”。除了“西而不化”的原因外,英汉字典的编译者把形容词都用“的”来翻译,也会有影响,例如“beautiful”的辞典解释总是“美丽的、美观的、美好的”。
滥用被动句
传统汉语不常用被动句,如「He is called...」只须译为「他名为...」「他叫...」即可,但现常译为「他被称为...」。「被」字带贬意,因而汉语对被动句的使用较印欧语系语言更为谨慎。事实上多数情况下“被”字并非必须,如「他被赞赏」可写作「他获赞赏」、「他受赞赏」、「他令人赞赏」等等,部份情况的“被”字则可直接省去。且除了一个“被”字之外,还有「受难」、「遇害」、「挨打」、「遭殃」、「经人指点」、「为世所重」等很多字词可用。
滥用介词
介词在英文中有重要作用,常被搬到中文滥用,例如:“关于他的申请,你看过了没有?”、“由于他的家境贫穷,使得他只好休学。”
语意重叠
有时英文需要两个或以上的词语才能表达的词意,翻译成中文时能够一个词语就能表达,却直译成相应的中文词语,例如把“Open Learning Institute”译作“公开进修学院”,但其中的“Learning Institute”二词合起来就是“学院”的意思,把“Learning”和“Institute”分别直译成“进修”和“学院”,“进修”和“学”的意思就重叠了。
词汇钝化
中文里一些含意有少许差异的词汇,把英文翻译成中文时没有相应的精准翻译,或混淆了英文本字的涵意,但却反过来令中文钝化成单一词汇,令行文用词没有文随意转。例如“只好”、“情愿”、“宁愿”、“甘心”、“故意”、“被迫”、“只能”、“只有”、“惟有”等涵意具些微差别的词汇,一些人以英文“Choose”直译而成的“选择”取代;“及”、“与”、“和”、“同”、“跟”、“且”、“并”、“而”、“还有”、“以及”、“而且”,各词意义用法不同却有人不分;“罕”“冻”“微”替以“很少”“很冷”“很 小/轻 地”;“似”、“像”、“如”、“相像”、“如同”、“比如”、“好像”、“好似”、“好比”、“相似”、“恰似”、“正如”、“恰如”、“就像”、“就如”、“就如同”以及“()……一样”“()……一般”等词汇,大半混用而不知差别者不在少数。
滥用“性”字
“永久性居民”、“临时性措施”、“一般性咨询”、“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消费”等。很多时这些述语可改写为:“永久居民”、“临时措施”、“一般的咨询”、“免洗筷”或“即弃型筷子”、“一笔过消费”等。一般而言,夹在形容词与名词之间的“性”字,以作该形容词的一部分,是可以删掉的。当然,有些词中的“性”字不能随意删掉:像“腐蚀性液体”等。
套公式般用词
例如,直译英文“further”为“进一步”,而不加理会上文下理。例如:“西方国家进一步对华实施制裁。”更合乎中文章法的讲法为“西方国家对华制裁,变本加厉。”又如:“那帮小流氓进一步欺凌陈姓小贩。”可写为“那帮小流氓再三欺凌陈姓小贩。”不同语境,应选用不同词语,尽量避免套公式,一成不变。
滥用虚词“作为”
也许英文书籍看多了,每每看到英文“as”,一律译成“作为”,而不假思索所要表达之内容。中文自有一套表达方法,“为师者”、“做人媳妇”、“贵为九五之尊”、“身为部门主管”、“做丈夫的”、“做妻子的”等等,无须每事每物都“作为”一番。
滥译英文副词“better”
“better”译为“更好地”,如:为更好地认识有机农作物...为更好地发展个人事业...。合乎中文章法的写法为:“为加深认识有机农作物...”;“为个人事业更上一层楼...”。
众数千篇一律用“们”字
举例:“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球星们”;“护士们”等等。白话中文,使用“们”字作众数名词,虽无可避免,也应适可而止,勿滥用,句句与西文对应。众数名词在中文之表达方式,丰富且多变,举例如下:“诸侯”;“南海诸国”;“各位乡亲父老、社会贤达”;“各位嘉宾”;“各位乘客”;“诸位”;“列位”;“列祖列宗”;“群医束手”;“群龙无首”;“官官相卫”;“吾辈/我辈”;“吾等”;“一干人等”;“民众”;“听众”;“众卿家”等。
滥用科学名词
一般言谈间,毋须每每刻意使用科学名词,例如:高度、强度。中文讲求阴阳平衡,正反两面一词包揽,例如:高低、强弱、高下立见;不会偏颇于高者、强者。
英文副词“through”
英文句字有虚有实,through往往为虚的;中文偏偏爱译“通过”。通过一词,中文里实有所指,强而有力。翻译家思果在《翻译新究》一书指出,He delivered the speech through an interpreter. 西化的汉译为“他通过传译发表演讲。”正式的中文是“他发表演讲,有人替他传译。”基督宗教礼仪中,有以下一段祈祷文:Through Him, with Him, in Him, ...借着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内...。毋须用“通过”基督。
我相信这些问题已经足够给大家很多启发了,下面我来讲一些旁的问题。
定语过长
真正意义上的两极世界的存在只能建立于忽略掉所有在这一时间爆发的各种各样的不受任一所谓的超级大国影响的运动和冲突
这句话大家有办法一眼看出是什么意思吗?我相信不能。(这句也是百科关于欧化的例句但是并没有提到定语过长的问题,故在此作引用),在上一篇文章中也说过,中文是一种尚简的文字,据统计,在《红楼梦》出现的定语中,4字以上的定语仅占14%(这是我在复旦听课时候得知的数据),那么要如何表达这样繁复的意思呢?答案是——使用短句。
以上的句子可以改成这样
真正意义上的两极世界的存在,只能建立于,忽略掉所有在这一时间爆发的,各种各样的,不受任一所谓的超级大国影响的,运动和冲突
怎么样,是不是清楚多了。
但是即便如此,有些定语再怎么缩短,分割也还是显得冗长,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注意到语言的时间性,而对于口语更是如此。当对方念完一长串定语之后,才能听到最后真正要修饰的对象“运动和冲突”,试问一下,这时候你还能记得前面到底讲了什么内容吗?所以这时候我们应当把我们要讲述的对象移到前边去,重新组织句子,把修饰结构转换成评论结构。
这一时间爆发的一些运动和冲突并没受过所谓超级大国的影响。只有忽略它们,才能建立真正的两极世界
人称、词语重复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英文中所有的句子都需要有主语,受此影响,大家翻译的时候也很喜欢在每个短句前面加个主语,又或者是同一个词在前后句反复出现,这点想要改正应该不算太难,但是很多人并没有这种自觉。
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段描写大家应该再熟悉不过了,这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片段,可以看到,在第一句出现“这个人”后,再没有出现主语,但是我们仍然不会觉得语意不明,反而会觉得朗朗上口。再者如“戴着”“绾着”“穿着”“外罩”“下着”,英语全都可以wear wear wear,但是在汉语中应当回避对同一个词的重复使用。
日化问题
有欧化问题,那么在翻译交流的过程中自然也会有日化问题,比如说“这件事是我所知晓的”,这句话就有很浓重的日语色彩,简单来说就是“我知道这件事”,但是日语为“この事は知っている”,不少人就会把它翻译成以上句型。一般带有日化问题的句子看起来都有种浓浓的中二感,而且这类句子在圈内流传甚广,对于没有接触过的人来说自然不免咋舌,但是对于galgame翻译者来说可能不少早已耳濡目染这类句型,甚至将其奉为圭臬,这是需要警惕的。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跟早期用爱发电普遍翻译水平不高有关,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如果大家有典型的例子也可以在评论区回复。
后记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虽然以上都是在陈述欧化的弊病,但是不可否认,对于欧洲文法的借鉴使用加快了近代中华文化与世界接轨的速度,而且字母文字本身的契约性,从诞生之初就带有的严谨逻辑,使其比起中文更适合作为一种学术性的语言,故欧化的中文在学术领域常常能大展拳脚(但如果你想清楚地说人话,请避免)。同理对于日化来说,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过来想想,如果要表现中二度爆表的感觉,就使用这种句型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