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异特龙科视频文案初稿

2023-03-12 10:25 作者:皮纳塔Z2  | 我要投稿

异特龙被比喻为侏罗纪的狮子,他们所在的异特龙科,乃至整个异特龙超科,都曾在自己的生境统治着一片天下,这期视频我们聚焦于晚侏罗世,简单地讲讲异特龙科成员在侏罗纪的壮举,相比于前面讲的棘龙类、暴龙类以及异特龙科的姊妹演化支鲨齿龙科,异特龙科成员就要单调许多,目前满打满算,已知的也就只有三个属,所以这里干脆直接纠几个主要的恐龙成员来讲

总体概述

异特龙科恐龙身长大多在7-9米之间,体重则不到2吨,主要分布在北美洲,而且还都是莫里逊组的,当然也会有一些个叛徒。

他们的头骨呈现亚三角形,相对长而窄,面部较圆且平坦,且眼睛前面都存在相似的头冠,这些头冠或许是异特龙类用于性展示的工具,而且一些暴龙类和阿贝力龙类成员也采用了这种手段来炫耀自己,而且异特龙科也不是第一个开创这种求偶方法的鼻祖,哪怕三叠纪的双脊龙也这么干。但是如果头冠是向内的角状隆突,那么基本就可以确定这个家伙是异特龙科。

不同于鲨齿龙和霸王龙,异特龙的前肢要长些,而且更加有力,所以异特龙很可能能够用爪子抓住猎物,并用大颚将其撕成碎片,有爪的后肢亦或被用来捕食大型猎物,但这一切都只是猜测。

异特龙属

异特龙属是异特龙科最繁盛的类群,当然也是异特龙科的模式属。这边直接研究异特龙属的模式种,脆弱异特龙。

他们生存于晚侏罗世的晚启莫里期和早提通期的北美科罗拉多州,莫里逊组下部区域,会捕食生境中圆顶龙类、梁龙类和迷惑龙类等蜥脚类,以及剑龙类和弯龙类等鸟臀类恐龙,在肉食龙里也算是个食性广泛了的。不像某些主攻蜥脚类的鲨齿龙、某些主攻角龙类的暴龙类或者某个一天到晚就在那吃鱼的渔夫。

虽然异特龙可能跑得不快,但我们从它后肢的比例和移动四肢的肌肉的重建中知道,异特龙很可能比其他同期食肉动物更快,且肯定比它捕食的任何动物都快。

1877年,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命名了第一具异特龙化石,他认为这种恐龙的脊椎构造比较独特,和当时已知的其他恐龙有异,故取名异特龙。马什描述道,脆弱异特龙牙齿很长,像刀一样,下弯,锯齿很细,下颚无疑拥有强大的咬肌。脖子很短,尾巴可能很细,作为武器非常有效。脚是三趾的,而爪极为细长、弯曲和尖锐。它们可能习惯性地用后腿行走,而不是用跳跃的方式前进。距骨和鸟类非常相似,且他们的骨骼中空,很轻,具有致密的骨质结构。从现在的古生物学来看,这些描述并不完全正确,坚尾龙类的尾巴应该会被用于保持自身的平衡,而不太可能像哥斯拉那样作为进攻武器,因为坚尾龙类的尾巴活动能力非常有限,这种做法应该是鞭尾龙类的专利。但是其中也不乏进步的地方,从中反映出了当时学术界最大的争执,恐龙到底是不是鸟类的祖先。毫无疑问,当时的马什支持鸟类属于恐龙的观点。

目前已经发现的异特龙化石数量非常可观,但是异特龙和其物种的化石记录不足,所以分类名称尚不确定。通常将所有的莫里逊组异特龙都归于脆弱异特龙种,但标本差异很大,特别是头骨的长高比率,不排除有新异特龙种错归入脆弱异特龙种的情况。

食蜥王龙属

食蜥王龙属下仅有一种,即巨食蜥王龙,和脆弱异特龙一样是莫里逊组的,化石发现在莫里逊组上部,所以不一定和脆弱异特龙有太多冲突。和他们的名字一样,食蜥王龙的体型要比异特龙大得多,体长可以达到10-11米,重5吨左右,这体型,哪怕放到白垩纪也算得上是个巨头,直接碾压其他异特龙。莫里逊组的蜥脚类非常常见,同时兽脚类的角鼻龙、蛮龙也在这里称雄称霸,体型的增大,代表了食蜥王龙可以捕食体型更大的蜥脚类恐龙,也提高在莫里逊组的竞争优势。

目前,也有部分观点支持食蜥王龙应当为异特龙属的一种大型成员,且一些骨骼的结构或许暗示了他们就是莫里逊组下部区域的异特龙的后裔,但是由于现在化石较少且完整度较低,所以目前该问题尚无法给出明确答案,并且我们对于它的了解也甚少。

先前,食蜥王龙有一个曾用名,叫做食蜥龙(Saurophagus),然而这个属名已经被另外一种鸟类使用,中文正式名白头翠鸟(Todiramphus saurophagus),所以1995年古生物学家丹尼尔.舒尔就把食蜥龙的名字改成了食蜥王龙(Saurophaganax),并取正模OMNH 01123。

依潘龙属

和食蜥王龙一样,依潘龙属下仅一种,合依潘龙。不用多想,这么个家伙,我们的研究更是少得可怜。

依潘龙化石发现于莫里逊组上部,正模AMNH 5767只保留了三节椎骨、一个完整的肩胛乌喙骨和一块跖骨,并于1878年被柯普所描述。按照柯普的描述,依潘龙有一个相当低而宽的神经弓,前后直径较小,神经棘分为三个钝尖。然而,柯普竟然把依潘龙给当成了蜥脚类恐龙,文章通篇都在拿它和圆顶龙作比较,认为它就是一种圆顶龙,和当初把薄片龙头骨装尾巴上的操作如出一辙。这一错误影响深远,后续的很多学术研究也都是建立在认定依潘龙为蜥脚类恐龙的基础上展开。当然这也不完全是柯普的问题,谁让当初马什柯普打死不相往来呢。

1921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两位古生物学家奥斯本和穆克重新对这些标本进行了分析,最终认定依潘龙为异特龙的近亲。1988年,保罗·格雷戈里写的《世界掠食性恐龙完整图解指南》,认为,依潘龙属于兽脚亚目异特龙科。而2004年出版的书籍《恐龙》,则直接将依潘龙认定为了大个体的异特龙,至于是某个已知异特龙种的大个体化石,还是独立的异特龙新种则有待商榷。所以目前依潘龙的归类依旧颇具争议。

灭绝

1.45亿年前,一颗直径5-10km的小行星撞击南非,日本东部海底大塔穆火山爆发,海平面急速下降,一套组合拳描绘出了侏罗纪末期灭绝事件的壮丽景象。

本次灭绝事件预估有20%的属宣告消失,而兽脚类恐龙从提通阶到贝里亚阶显示出大约75%的多样性损失下降,甚至还有可能更高,异特龙科、中棘龙科、巨齿龙科、角鼻龙科等各路冤大头很不幸地为那75%的数据贡献了自己。

当然也有一些侥幸活下来的族裔,比如说异特龙科的姊妹群鲨齿龙科,他们在白垩纪发展壮大,成为白垩纪中早期最成功的掠食者,也算是把异特龙超科的辉煌推向高潮了。现在我们已经讲了异特龙超科下的两个演化支,还剩下了一个中棘龙科,下期视频我们就接着前不久恐龙帝皇的视频来进一步深入地讲讲中棘龙科在中国大陆上的壮举。


参考资料:

Allosaurus fragilis |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Utah

[1]Creisler, Ben (7 July 2003). "Dinosauria Translation and Pronunciation Guide A". Dinosauria On-Lin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5 January 2010. Retrieved 11 September 2007.

[2]Williston, Samuel W. "American Jurassic dinosaurs." Transactions of the Kansas Academy of Science (1872-1880) 6 (1877): 42-46.

[3]Paul, Gregory S.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4]Carpenter, Kenneth. "Vertebrate biostratigraphy of the Morrison Formation near Cañon City, Colorado." Modern Geology 23 (1998): 407.

[5]Cope, Edward Drinker (1878). "A new opisthocoelous dinosaur". American Naturalist. 12 (6): 406–408. doi:10.1086/272127.

[6]Paul, Gregory S. (1988). "Genus Allosaurus". Predatory Dinosaurs of the World.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pp. 307–313. ISBN 978-0-671-61946-6.

[7]Tennant, Jonathan P., Philip D. Mannion, and Paul Upchurch. "Sea level regulated tetrapod diversity dynamics through the Jurassic/Cretaceous interv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7.1 (2016): 12737.


异特龙科视频文案初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