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海关之窗:中国海关博物馆

2023-09-24 10:00 作者:永磁-老鼠  | 我要投稿

中国海关博物馆(China Customs Museum),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号,是海关总署直属的国家级行业博物馆,为古典园林式建筑,整个建筑的外立面采用同样疏密度竖向纹理,北立面西侧顶部斜面采用与下部立面相同的开窗方式。2014年3月30日,中国海关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 2019年9月16日,中国海关博物馆入选中宣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中国海关博物馆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兴建。 2002年4月,中国海关总署党组决定筹建中国海关博物馆。 2007年筹建中国海关博物馆广州分馆。 2010年3月28日,中国海关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 2013年9月29日,中国海关博物馆开始向海关系统内部开放。 2014年3月30日,中国海关博物馆对外开放。 主展区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基本陈列位于主展区一层、二层,包括千秋古关、近代海关、现代海关三个部分。专题展厅和临时展厅位于地下一层。 基本展览 现代海关 进入21世纪,为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海关继续加强现代化建设,推动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环节的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建设智能型海关,加强海关队伍建设,促进贸易便利与安全,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继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现代海关主要展出的有抗美援朝捐款数据,椰子藏匿的走私手表,海关专用缴款书等藏品,主要展示了近代海关的发展历程。 千秋古关,近代海关 据《礼记·王制》记载:『关执禁以讥』,表明西周时期关卡主要任务是检查进出境商旅及货物;孟子、荀子等人主张『去关市之征』,反映战国时期,关津已开始征收赋税。 千秋谷关,近代海关主要展出的有鄂君启节,九江关瓷碗,粤海关十两银锭等藏品,主要展示了海关博物馆的历史,以及海关的相关制度 。 特别展览 中国海关博物馆已举办18次特展,分别为时代印迹——中外摄影家镜头下的40年巨变暨海关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张福运与近代中国海关展、“海关与知识产权”走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藏建关55周年摄影展、满洲里海关展、“雄关漫道——丝绸之路上的古关”、2017年第十八届国际海关展——“深化海关改革”、守护远古的生命——海外追索及国际交流化石展、异趣同辉——清代海关监管的广东外销艺术精品展、通关小达人——海关进出境旅检暑期体验展、2016年俄罗斯国际海关展、烽火硝烟守国门——中国海关与抗战展、书画展照片、海关博物馆2014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拉萨海关专题图片展、俄罗斯海关展、“潮关·潮风”汕头海关摄影展、2013年全国打私联合行动成果展。 镇馆之宝:“海关902”号缉私艇 “海关902”号缉私艇艇长58.5米、高13米、最大宽7.8米,总排水量400吨,抗风能力8级,最大航速29.5节,并配有卫星定位、雷达导航跟踪搜索系统及H966型通讯系统,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当时在珠江水域最为先进的缉私舰艇之一。该艇于1989年7月20日在拱北海关投入使用,2009年11月19日正退役后被征集为中国海关博物馆馆藏文物。 据记载,“海关902”号艇先后查获1000多起海上走私案件,总案值达3.5亿元,是一艘缉私“英雄艇”;它先后接送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45次,为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视察深圳特区工作、指导改革开放,作出独有的贡献,同时,它还是一艘“光荣艇”;1992年1月23日,邓小平同志乘坐该艇从深圳前往珠海,在45分钟的航程中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中的一部分,为改革开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该艇因而铸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诗,成为见证历史的“功勋艇”。 时代印迹——中外摄影家镜头下的40年巨变暨海关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时代印迹——中外摄影家镜头下的40年巨变暨海关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展览以意大利记者阿德里亚诺·马达罗(Adriano Madaro)和我国摄影家解海龙、王文澜等中外摄影家260余幅摄影作品为主,以从社会征集的具有鲜明时代印迹的实物展品为辅,以时间为主线,以贴近百姓生活的平民视角。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普通人生活场景的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时代印迹——中外摄影家镜头下的40年巨变暨海关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展览分为“残雪渐融、睡狮乍醒、如虎添翼、马不停蹄、巨龙腾飞和海关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6个部分,采取“小视角下的大历史”表现手法,将时代主题,融入百姓日常,着重展现“普通人”的生活。 时代印迹——中外摄影家镜头下的40年巨变暨海关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展览在版块设计上特设了海关专题。海关版块集中表现了40年来海关的发展变化,以示中国海关,为促进改革、扩大开放发挥的积极作用 “雄关漫道——丝绸之路上的古关”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率先将“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最终被社会接受,后来逐步推广到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等线路。传统的“丝绸之路”,即“西北丝绸之路”随政治、经济、交通形势变化而几经通绝,但对数千年间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对话发挥了重要作用。 丝绸之路是中西贸易之路,是传播中外文明之路,阳关、玉门关、肩水金关、函谷关、潼关、铁门关、嘉峪关等古代丝路上承担着军事防御及外贸管理任务的机构,名称屡次变迁、职责时增时减、身姿渐次消褪,但其驻守边关、查禁私渡、监管贸易的职能却一直在发挥。 中国海关博物馆举办“雄关漫道——丝绸之路上的古关”,回望中国古代边境关塞的职能与历史作用,总结历代政府对“丝绸之路”的政策导向、管理模式,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中国海关博物馆2021年6月-2021年10月举办了风卷红旗关权归——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海关百物特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 中国海关博物馆现有藏品32000余件,涵盖了从战国时期至当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海关重要文物。包括1894年“中国灯塔图”、大龙邮票、总税务司赫德使用过的邮袋、李鸿章题写的“津海新关”木匾等海关历史文物,其中以“海关902”号缉私艇最为特别。 馆藏精品 “关”字瓦当 “关”字瓦当为西汉函谷关门楼所用的瓦当。函谷关初建于战国时期,为出入关中的门户,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起点的第一道关卡。西汉中期,函谷关被迁至河南新安史称汉函谷关。 粤海关十两银锭 粤海关十两银锭是清末文物,由于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对外贸易连年入超,再加上被迫支付巨额战争赔款,造成了大量金银外流。此为粤海关把税收碎银熔解重铸后的银锭。 “津海新关”匾 “津海新关”匾是津海新关办公楼的牌匾,清政府设立了津海关。为了区别于原有的工关、户关、钞关,津海关改称为“新关”或“洋关”。光绪十四年(1888年),津海关扩建的办公楼竣工,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为津海关题写了“津海新关”,制作成办公楼的匾额。 九江关青花瓷碗 九江关青花瓷碗是清代文物,系清代户部税关之一。乾隆四年(1739年),朝廷派内务府员外郎任景德镇督陶官,监督九江关税务和景德镇窑务。此为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碗,绘有乾隆年间九江关场景。 赫德铜像紫铜版 赫德铜像紫铜版是赫德病逝后,上海中外人士集资为他树立铜像。铜像基座北面镌刻一幅墨丘利(罗马神话中为众神传递信件并兼管商业道路之神)行走于地球之上的图,代表赫德创办的海关邮政;南面为一手执圆灯女神,赤足立于岸边为行船导航,象征赫德管理的海务港务事业;正面铭刻哈佛大学校长艾里奥(C.W.Eliot)撰写的铭文,高度评价赫德的功绩;背面铸有赫德历年所受荣典表。 1943年,侵华日军拆除赫德铜像熔铸为武器。此紫铜版为印刷工具。 “中外通宝关平银壹两”银元 “中外通宝关平银壹两”银元即“关平银”,为晚清、民国时期海关征税时使用的一种计帐银两,是鸦片战争后,为了统一通商各口与国外贸易往来而建立的一种纳税货币单位,并非实银。 赫德使用的邮袋 此邮袋是罗伯特•赫德(Robert Hart,1835年2月20日-1911年9月20日)1863 年11月至1911年9月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时曾经用过的邮袋,邮袋的袋面、袋里各印有收寄信息。收寄方翻袋后即可反向将邮袋投寄给对方。 大龙邮票 大龙邮票是1878年清政府海关印刷发行的我国历史上第一套邮票,俗称“大龙邮票”。邮票正中为代表皇权的五爪云龙,全套共3枚。“大龙邮票”曾被国际邮政局长协会列为世界上最早发行的邮票之一。 大清邮政加紧信件壹角邮票 大清邮政加紧信件壹角邮票是1905年冬,大清邮政发行了一套“大清邮政加紧信件”专用邮票,即快信邮票。邮票长21厘米,宽6厘米。英国吉本斯出版公司1979年出版的《集邮图鉴》曾把它列为世界上最大的邮票之一。 《内班职员照片集》 《内班职员照片集》形成于1874年,凡进入“洋关”任内班职员者,需交登记照片,按入关时间顺序排列汇集成册,以备管理。

2022年哈尔滨海关查获的整张东北虎虎皮

海关缉私部门查获的禁止出境珍贵文物

海关查获的象牙武士雕像

北京海关查获的整张棕熊皮

南宁海关查获的玳瑁龟标本

海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海关902”号缉私艇

海关之窗:中国海关博物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