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分离,培养及鉴定
基本信息
细胞名称: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来源:小鼠脂肪组织
细胞形态:梭形
生长特性:贴壁生长
支原体:无
背景简介: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SCs)是来源于脂肪组织的干细胞,与其它成体干细胞一样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人和鼠的脂肪组织均可用于分离ADSCs,其中鼠脂肪组织通常取自腹股沟处脂肪垫。
细胞形态

细胞特点
1、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的潜能
2、来源充足
3、对供区的创伤较小
4、获得率及体外扩增速率高
材料准备
逸漠生物间充质干细胞专用培养基
PBS溶液(IMC-401)
0.25%胰蛋白酶细胞消化液 (IMC-501)
脂肪干细胞组织分离液
实验步骤


1. 3天龄到4周龄(推荐周龄小)小鼠1只,麻醉处死,75%乙醇浸泡消毒3-5min。无菌条件下切开腹股沟皮肤,暴露腹股沟脂肪垫。
2. 钝性剥离脂肪组织,清洗并去除筋膜组织及小血管。将脂肪垫剪碎,转移至15 mL离心管中。
3.加入3-4倍体积的脂肪干细胞组织分离液,37℃水浴振荡约20 min,直至细胞混合物成乳状浓稠液体。期间可吹打脂肪组织,辅助消化。
4.250×g,4℃,离心5min。注意离心机预冷至4℃。
5.小心吸去上层油脂,注意不要破坏位于下方的胶状沉淀。加人5mL完全培养基,重悬沉淀,过40μM细胞筛到新的离心管中,再次离心5min。
6.重复洗涤一次,吸去上清。
7.加入8 mL完全培养基重悬沉淀,转移至培养皿中,置于37℃,5% 二氧化碳培养箱中。
8.待细胞贴壁生长48h后首次观察、换液。
9.换液时通过弃去培养基,从而去除未贴壁的细胞。
10.以后每两天更换一次培养基,细胞汇合达80%-90%时,0.25%胰蛋白酶消化,按1:2或1:3比例首次传代。
注意事项!
1. 全程无菌操作,小鼠要提前酒精浸泡防止污染,仔细剥离去除血管和筋膜组织。
2. 脂肪组织在剪碎的过程中不能研磨,以免破坏细胞。
3. 小鼠皮下脂肪前体细胞随着小鼠周龄增大,诱导分化潜能逐渐下降,故建议选择4周内小鼠进行实验。
4. 剪开皮肤的剪刀需与取材的剪刀相区分,避免污染。
5. 需要的胶原酶量和消化时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相应增减。如果消化已经完全,未见明显组织则可停⽌消化。
6. 消化完后的组织在离心前把离心机预冷,脂肪原代细胞在低温既可保持良好的活力,又能便于细胞更好的与油脂分离
鉴定
1. 形态学观察
原代培养后,传代2-3次,ADSCs呈现单层,梭状或多枝状的细胞形态,其直径在25-30um,待细胞达到汇合时,它们形态上呈纺锤形,类似于成纤维细胞,贴壁较牢固。
2. 标记物检测
一般的标准为CD29、CD44、CD73、CD105为阳性(>70%);CD34、CD45、CD11b为阴性(<5%)。
3. 诱导分化实验
在特定的诱导条件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细胞、上皮细胞、心肌细胞等多种细胞。
不同代系免疫表型

三系分化鉴定

推荐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