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年画、雪花膏:老物件里的旧时光!
汤婆子、食盒、磨刀石、缝纫机、砚台、雪花膏、团扇、留声机……
这本书介绍了许许多多的老物件,从老物件中回味旧日时光,感受过去的生活场景。
团子今年好喜欢看这种怀旧的散文集,从书中记载的各种旧物件中回忆逝去的时代。
书名:《一器一物:遇见旧时光》
作者:吕峰
本文作者:咸鱼团读书
一,铜火锅——百味消融小釜中
团子也和作者一样喜欢铜火锅,虽然我家里没有铜火锅。
火锅遍布大街小巷,但铜火锅却不常见。
几年前的元旦,团子在南京吃过一次铜火锅,和其他火锅没有什么不同。
但我喜欢芝麻酱,羊肉片在沸腾的火锅中涮一涮,几秒后夹起来放入小料碗中蘸一蘸。绵密的芝麻酱搭配熟透的羊肉,在冬日里再是舒服不过。
团子认同作者说的,吃火锅的氛围比吃什么都有趣。火锅的涮菜各家店大同小异,去哪家店吃不重要,重要的是氛围,和谁一起吃。
二,擀面杖——与面有关的日子
团子家里至今还有擀面杖,和作者一样,我也非常爱吃擀面条,可惜我自己不会做,但我妈会做。
只要团子在家的时候,基本上都要我妈做一回擀面条。自己擀出来的面条筋道、爽滑,不是外面超市卖的挂面能比的。
煮一碗擀面条,加一点青菜即可,团子可以吃2碗,吸溜吸溜,胃里是满满的满足感。
如今外卖虽说也有擀面条,但点过几次,团子依然觉得和我妈擀的味道差远了,可能我有妈妈滤镜吧。
三,咸菜坛——民间味道的档案盒
和作者一样,团子家也有咸菜坛,并且用了很多年。
团子家常做的咸菜有辣椒、萝卜、豇豆、大蒜等。我们全家都很喜欢酸豇豆(除了我哥),尤其我爸,不管午饭或者晚饭变了几个菜,总要去橱柜里端一碗酸豇豆上桌。
在家饿了的话,团子拿开水冲泡剩饭,然后就着酸豇豆可以吃一大碗饭,酸豇豆就是有这么大的魅力。
冬天的话,我妈做酸萝卜条比较多,心情好的话,她还会将萝卜条切丝,就成为萝卜丝。
萝卜丝有点着,配粥喝正好。
四,缝纫机——艰苦岁月的调色板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并称为“三大件”,结婚如果能备齐三大件,是相当有面子的事情。
说回来,团子见过缝纫机,但我自己是不会用的。我家到底有没有缝纫机也不记得,好像有,又好像没有。
看年代文小说的时候,尤其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普通人家大多不富裕,农村很多人是自己买布做衣服的。
有了缝纫机,做衣服效率大大提高。
往前数好几年,团子的衣服拉链坏了,扣子坏了,都是找个裁缝铺缝补,裁缝铺里都能看到缝纫机。
而现在,裁缝铺日渐稀少,不知道未来某一天会不会彻底消失。
五,年画——岁岁溢彩流金
团子感觉年画都快要在中国消失了,如今过年贴对联的人家不少,但贴年画很少见。
团子小时候,过年回农村看我奶奶,还可以看到村里的瓦屋门上贴年画。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即使是农村也不再贴年画。
很多传统的物件都在慢慢消失,现代化的进程也带走了很多老物件。
六,邮票——方寸之间看世界
团子读高中的时候,为了给我的一个好朋友写信,买过邮票。
邮票上的图案很丰富,五花八门。我还买过各种漂亮的信封,那时候还有些人寄信。
现在,互联网的发达,想联系一个人,发个微信就可以。但通讯录上几百个好友,90%的人一年可能也不会说一句话。
高中时那种纯粹而热烈的友谊,现在好像已经找不到了。
现在写信的人少了,邮票被更多的赋予了收藏价值。
看这本书的时候很感慨,以前经济不发达,生活困苦的时候,尚且有这么多珍贵的记忆让人留念。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方式多了,但人们却越来越不快乐了。GDP是增加了,但幸福感没有随之增加。
团子觉得,我们怀念过去,其实是怀念过去的快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