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说阅读(三)【学过石油的语文老师】

来自两年后的笔记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欲参透小说类文本如何作答就先了解小说这种文体的性质。
先从高考的现代文阅读版块说,奇哥运用了朱光潜先生的作品《谈美》来分别指代了
真(实用类文本阅读)
善(论述类文本阅读)
美(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考小说与散文,今天就来研究「小说」的前世今生。
- 「小说」起源(以下资料通过查阅以及结合奇哥所讲的框架得出,部分史料有误欢迎指出)
「小说」一词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庄子所著的《庄子·杂篇·外物》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其中的「小说」就是指一些琐碎细小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与小说观念相差甚远。县:(通悬),高。令:美好
原句可以译为:
『靠修饰琐屑的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远了』
- 西汉,由刘向、刘歆编纂的《七略·诸子略》中将先秦至汉代初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分为了十家,分别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将小说列在末位,可见其地位
- 东汉,由桓谭所著的《新论》中提出:
『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譬喻:晓譬劝喻,比喻、打比方,可译为:
『小说家将零碎的言论合起来,用来对身边的事情进行晓譬劝喻,用来写书,用来管理自身与家庭,(所以是)有值得看的地方的.』
短书:汉代凡经、律等官书用二尺四寸竹简书写.官书以外包括子书等,均以短于二尺四寸竹简写书,称为“短书”.后多指小说、杂记之类的书籍.
桓谭认为小说只是“治身理家”的短书,而不是“为政化民”的大道
- 东汉,班固将「小说家」列入了十家(这里我也是带有疑问,不知是刘氏父子还是班固确立的这件事),他根据刘歆编纂的《七略》著作了《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其对小说定义为: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 者之所造也』稗官: 负责记述闾巷风俗的官员,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译作:
『小说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记述闾巷风俗的官。(这一派)是大街小巷的谈论,马路上传说的人所造成的。』即班固将小说定义为民间大街小巷中人们口耳相传的传说,奇闻异事。随后他又补充道:
『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刍荛:chú ráo,割草砍柴的人,意指农民。译作:
『孔子说:虽然是小的道理也一定有值得观赏的地方;但想要推行久远恐怕滞泥不通,所以君子是不学的。但是它也不会没落。(小说家)是乡里有小智慧的人所写的东西,也要把它编辑保存起来而不要健忘了;假如里面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来采用,这也就如同古代樵夫、狂放的人他们的议论一样(有参考的价值)』由于小说这种文体本就是记载一些民间流传的奇闻异事等杂谈,与其他九家所传递的思想不太入流,故而有了九流十家的说法。但又从另一角度触及小说讲求虚构,植根于生活的特点。
- 随着先秦至魏晋南北朝八百多年的历史积累与沉淀,小说在唐代(这里奇哥说是在魏晋时期我也有疑惑)正式形成了体系,回顾这段历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寓言故事。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
二是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积累了叙事的经验。
三是文人笔记。这一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为明显,文人笔记大都记载一些轶事、掌故、素材。
四是民间娱乐消闲。各朝代都有茶馆饭店常驻的说话人、说书人,以话本为基础,每天把故事小小的说一段(小说),以吸引客人每天回来听书,希望保证生意兴隆。
- 如诗歌一样,小说也可以根据其内容或特性来分为不同流派,这里主要讲「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 现实主义主要侧重如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即描写人,力求再现生活中的人
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刘义庆《世说新语》
唐朝:干谒
宋/元:宋朝开始流行一种名为「话本/拟话本」的文体,即说书。有名的《三国志平话》
明/清:明代文学以小说达到的艺术成就最高,创作了大量的以历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和短篇的话本、拟话本。一些文人加工改写了宋元话本,还创作拟话本。“ 三言 ”、“ 二拍 ”就是这种话本和拟话本的代表作。
- 浪漫主义在反映生活的态度上, 强调以小说的形式表现作家的理想和理想化的生活;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要求通过理想的生活画面刻画理想世界中的理想人物;在艺术表达方法上,往往采取幻想、想象的形式,离奇的情节,大胆的夸张等,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质和浓重的神话色彩。即描写一些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为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如
魏晋:干宝《搜神记》
唐朝:神怪故事、恋爱故事、侠义故事
明/清:四大名著,蒲松龄《聊斋志异》等
- 直至新文化运动开始前的小说,我们将其称为「古典小说」,新文化运动过后的小说将其称为「现代小说」
新文化运动——新中国建国
民国时期,受列强入侵,小说开始发展出了多元化,如鸳鸯蝴蝶派的言情小说。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鲁迅、巴金、茅盾、老舍、曹禺。其作品批判、谴责、讽刺、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新中国建国——文革时期
这一时期为近代中国较为动荡的一时期,其小说带有政治倾向。
改革开放——二十一世纪初
这一时期的小说展现了强劲的生命力,文革结束,对外开放,知识分子思想解放,对过去的反思,对未来的向往,传统和新时代的撞击,使得小说界出现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代表人物:莫言、贾平凹。
二十一世纪初
随着网络普及,出现了一种名为网络文学的文体。
- 我们已大致了解了一下「小说」的由来,现在来看看如何作答:
那说了这么久,小说这种文体到底是什么?
奇哥在这里用了自己的方法
-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完整故事情节、具体环境描写
- 即: 还(环境描写) 人(人物形象) 情(故事情节)
我们在考题里面总能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
(2019·新课标Ⅰ卷)
鲁迅《理水》第一题B选项: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2019·新课标Ⅱ卷)
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这就是人物形象题,即:本篇小说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根据小说的定义,则以小说里的人物考察,即外在形象和内在性格
所以我们可以分点讨论,即
- 本篇小说通过xxx塑造了主人公xxx形象
- 本篇小说通过xxx刻画了主人公xxx性格
那这个空白处如何填上呢?则需要根据原文里描写主人公的各种形容词来总结,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xxx
小手法:
描写手法:
- 人物描写: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外貌、面部表情、姿态、衣着、语气)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 侧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 白描: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 细描: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也称为工笔。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又称譬喻
- 比拟: 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又分拟人和拟物
-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 借代: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表现手法:
- 烘托: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 衬托: 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表现手法。
-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 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问题来了,这三种手法有何区别?
何谓手法?这里指的是写作手法
- 手法:文艺创作的技巧。这又如何理解?
奇哥在这里将手法比拟成西红柿鸡蛋,不同的厨师能炒出不同的味道。则我们可以理解成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处理方式(技巧)
那对应到写作手法里,则是对同一句子不同的写作手法,有不同的意境。
而句子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字与字组合为词,词与词组合为句,句与句组合为段落,段落与段落结合为篇幅
- 那么对于一个词,我用不同的字,其所表达的意思可能会不同。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这种过程我们称为炼字
那词与词之间的衔接我们又称为什么呢?
- 修辞:即文辞(指文章用的字、词、句)或修饰文辞,原来是用来衔接词与词的一种手法。
字词句我们都有了,那么接下来该用何种方法衔接成段落呢?
- 表现手法:一种语句的组织方式。原来是用来服务句子的一种手法
- 结构手法:将段落与段落结合起来的手法。
四种手法构成了表达,而表达方式又有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而这五种表达手法又细分了好多种手法。其中与人物手法有关的有:
- 描写手法:人物描写。
-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
- 表现手法:烘托、衬托、欲扬先抑、对比
上面说了那么多手法,肯定都难以分辨,再来探究其中的关系
- 描写手法中含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和细描
- 描写主要是描写人物和景物
- 正面描写里直接描写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即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景物的眼、耳、鼻、舌、身、意,对应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
- 侧面描写则是通过描写周围人物或景物的反映,来体现主人公的某些特点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人有了物的动作为比拟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某事物为具体的东西时为衬托,为气氛或环境为烘托
渲染: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四指对事物铺张、夸大。
渲染与烘托的区别: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烘托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烘托作用通过事物对环境、环境对主题和人物性格的表现作用,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来烘托心情。
渲染作用通过环境描写,从正面着笔,层层铺叙,营造意境,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