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2》:得了鬼谷病,一个传染俩
最近,《Mirror2》的一则公告引起了众怒,事件本身倒并不复杂,《Mirror2》官方表示自己在游戏宣发之初没有提到游戏是16+,“误导”了很多玩家,对此表示歉意,并开启退款渠道,欢迎那些被“误导”的玩家退款,这番言辞看似情真意切,但槽点属实过多,可能《Mirror2》制作组以为开放退款再加上一些道歉就能让那些被当猴耍的玩家欣然接受,但就其影响来看,基本不亚于5月份的《鬼谷八荒》事件,《Mirror2》更是至此被彻底钉上了耻辱柱。

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16+还是18+,而是你把玩家当猴耍,你游戏宣发之初的态度是什么?确实,你没有明确表示自己是18+游戏,但你也没明确表示自己不是18+游戏,而且你还在多个场合不断暗示,这款游戏目前没有玩家喜欢的内容是因为游戏还没有开发完,玩家也对你报以最大的耐心,没有因此对你的游戏有任何攻兑,甚至还在不同的场合安利你,乃至在5月份《鬼谷八荒》爆雷之后,还有人信誓旦旦表示《Mirro2》是新的国产之光。

但如今,你直接一句轻飘飘的16+,这就是诈骗,这就是非法集资,难道玩家欠那几块钱,玩家要的就是一个词——公平,拿回自己应得的,制作组想要上岸获得更多的关注,去更广大的平台是可以理解的,但你不能拿玩家作为你的垫脚石,说句实话,没有这些玩家的支持,谁知道《Mirror》?难道制作组真的觉得自己的三消玩法很与众不同,能抗衡其他的消消乐游戏?

其实,这次的制作组是有备而来的,早在2020年,《Mirror2》就在众筹平台上开启了一次众筹,目标是387.5万港币,但最后只筹到53.2万港币,这次的失败让制作组想明白了一些事,这才有了这次的种种风波,但其实如果细细斟酌,制作组的上次失败主要原因是没有开启支付宝和微信窗口,一味地以为国区之外的用户可以填充自己的市场,自然收获了失败的结局。

而且这次的退款本身也疑点重重,不知道制作组怎么想的,它没有用steam的退款页面,而是转向了第三方页面,这就给玩家账号的安全性带来了影响,笔者理解,这可能是制作组考虑V社的抽成,但笔者其实还有另一个考虑,或许制作组可能想要卖一波玩家信息?毕竟这件事一出,《Mirror》已经臭了,捞一波也能回本啊,实在不行到时候再卖波惨,参考鬼谷张三,至于维权,制作组可能早就做好了准备。

最后,笔者认为这件事其实不是一件坏事,这让玩家更清晰的看明白,游戏行业也是一个商业圈,不存在所谓的理性主义行为,那些扯着理想主义大旗的厂商背后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从CDPR的“波兰蠢驴”还是张三的《鬼谷八荒》乃至于到现在的《Mirror》,每一次的塌房都让玩家能够更清晰看透,那些隐藏在爱与理想背后的算计和龌龊,可悲的是,最后受伤的永远是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