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实验大盘点,助力您的生信分析文章档次提升,快快收藏!
小云:师兄,就上次那篇纯生信分析的文章,这都投出去一个月了,我都有些不敢登邮箱了。。。今天审稿意见终于回来了,审稿人让我补充实验,悲伤,该补什么实验?补多少实验了?又需要请你出山,指导下小师妹了。
胖师兄:没事,这算常规操作了,我收到的好人卡比这种审稿意见还多,你看我这不也挺过来了,慢慢你也会习惯的,哈哈哈。说起数据分析+验证试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干湿结合”了。其实这个“干湿”之间的关系和“阴阳”之间的关系有点相似,所谓“阴阳”即表明两者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状态,也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小云:师兄,我是请教你文章的事情,也不是来找你算命,你这边说边摇头、悠闲自得的样子,我都快急死了。
胖师兄:好好好,不扯了,说结论,我的意思是生信分析需要用实验来论证结论,实验可以用生信分析来拓展和拔高,两者可以很高的整合。具体到“干湿结合”来说,第一条,通过数据库进行验证,比如将数据集分为筛选数据集和验证数据集,或者将GEO与TCGA数据集进行相互验证。当然,严格意义来说,这个算不上是湿实验,毕竟没动手做实验,手也没有湿,但确实是性价比非常高的方法,能够自成体系且达到验证的目的,毕竟我也算是验证了,能够堵住部分审稿人的嘴(见下图,训练集VS验证集),特别适合那种收集样本实在困难的情况。

小云:哦,这个办法确实好,不用做具体的实验,还是比较方便的。那如果审稿人还是不认可,一定要让做实验了?
胖师兄:嗯,那就到了使用情况最多的第二条,基因表达量验证,包括对临床样本、细胞/动物样本中筛选出的关键基因(hub基因或者通路基因)进行qPCR(mRNA/基因表达)、WB/IHC/IF(蛋白表达)等检测(见下图)。这里面,大部分“干湿结合”的文章,湿实验一般都是做到这一步。具体使用临床样本还是细胞/动物样本,取决于样本获取难度以及数据集中所使用的的样本类型,通常是需要保持样本类型一致的。

小云:哦,那湿实验是不是做到这一步基本就够用了?
胖师兄:嗯,大部分情况是这样,那如果继续做,那就是第三条,基因功能试验,包括在体外(细胞系)、体内(一般是动物模型)中进行目的基因的敲低/过表达,进而检测细胞表型(增殖、凋亡、侵袭、迁移、克隆形成、细胞周期、特定分子指标变化等)和动物表型(疾病指标变化)(见下图)。如何选择实验对象和检测指标,取决于实验条件(是否有细胞/动物模型)、经费和研究关注点等。

小云:啊,原来可以做这么多内容。那做到这一步总该可以结束了吧?
胖师兄:哈哈,我们还可以再推荐一步,第四条,验证了基因功能之后,探讨基因发挥功能的分子信号通路或者说是分子机制,这就算是终极目标了。原则上,我们可以在上一步实验基础上,从体内、体外去检测一些热门信号通路,但是更简单粗暴,且成功率高,性价比高的思路,是做完基因敲低/过表达之后,再做一个转录组测序,哪个通路有差异,就找哪个通路,比我们一个个通路去试错,其实效率更高。比如下图,CPEB3过表达细胞株VS 对照细胞株的转录组测序。

小云:师兄,我真是佩服你可以把一件事情能这么有逻辑的理出这么多条目。那我现在可以按照你这4条,结合我自己的样本、经费和预期IF情况,来选择适合我自己的湿实验内容了。
小云有话说
理论上,“干湿结合”是属于政治正确的事情,但限于湿实验的周期、成本和风险等因素,基于文章发表等实操层面的考虑,性价比更高的方式依然以实现纯数据分析就能发表文章,而这也正是我们擅长的内容。我们通过最大限度的整合公共数据、选择更好的分析角度、提供更完整的数据分析思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数据分析“短、平、快”的优势,助力您的文章发表。有需要的读者,快来咨询小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