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物理学大统一理论的建立与数学《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2023-06-02 16:00 作者:飞翔的北方哥  | 我要投稿

我是一个哲学家,我创作完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实践哲学体系》,我的《实践哲学体系》从人类的“符号认识”出发完成了人类能用“符号”认识的“存在”的认识。《实践哲学体系》的完成是对人类“符号认识体系”的一次质变和更新。人类的物理学和数学也是人类“符号认识体系”的一部分也会随着人类“符号认识体系”的质变而实现突破。我则通过我的《实践哲学体系》发现了突破当下物理学和数学瓶颈的机会,建立了物理学大统一理论和证明了数学的《哥德巴赫猜想》。

我先对我的《实践哲学体系》理路简单的语言逻辑说明,这也是大道至简的一个体现。

我们人类所有对“存在”的符号认识,不管形成是语言文本还是数学知识及物理知识都是“符号认识”。我们人类的“符号认识“是“符号的能指”指向“符号的所指”,“符号的能指”是形成的认识的语言或者文本的声音或文字图形,“符号的所指”是形成认识的语言或文本指向的不是“声音和文字图形”的那个对象。暨“符号的能指”不是“符号的所指”,二者是“A”与“¬A”的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认识到我们对”存在“的符号认识“符号的能指”指向“符号的所指”是矛盾的双方“A”与“¬A”之间的运动形成。

矛盾的双方“A”与“¬A”之间的运动可以被构建为正反合辩证运动。这里虽然是创新的认识,但是也是继承发展的创新,就沿用一下之前的命名,姑且将之命名为唯物辩证法的符号形式。

我们可以把这个辩证运动用符号的形式构建出来,形成一个指向无限的辩证发展的序列:

我们先设定出这个辩证运动需要的符号:

概念:a 概念的否定概念:¬a 展开(否定)符:╲ 剩余符:╱ 统一符:凵

新的概念:A 新概念的否定:¬A

第一步:(正)

第一步开始:a╲¬a

第一步完成:a ,╱¬a

说明:

唯物辩证法的辩证运动符号形式的开始是概念a去否定概念a的否定概念¬a。我们将这一步表示为a╲¬a。a与¬a符合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和矛盾律,既a=a,a≠¬a。a对¬a是不同的,¬a与a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a与¬a有边界。

矛盾概念边界互相之间表现的差别已经有了一个公认的命名既质。矛盾概念边界以内则称为量。

在唯物辩证法的第一步中,概念a是¬a的否定概念。a╲¬a表现为a否定¬a,既a否定掉¬a相对于a的差别既¬a的质。在这里我们将a否定¬a的称作否定性展开,中间的否定符也可以命名为展开符。

黑格尔将矛盾概念互相之间表现的否定性命名规定性。这种否定规定性并不是否定掉¬a存在。如果a否定¬a存在的话,矛盾的概念只存在a 。这样矛盾概念的辩证运动也不能继续进行。我们构建的是矛盾概念辩证运动的符号形式。故矛盾概念的辩证运动的要求a对¬a的否定不否定¬a的存在,而是否定¬a的质。

我们继续认识a对¬a的否定。a否定¬a到不能否定的程度,会有剩余的¬a的存在。这时剩余的¬a不能再被a否定。这个否定的过程是a对¬a的规定性在¬a中展开。黑格尔将称其为a的质在¬a中的达到了否定的尺度。达到否定尺度的a对于a的边界中的量说是也达到了量的扩张的极限。这个过程也被成为概念运动中的量变。

这一步达到否定尺度的a的质不再量变,达到尺度的质对应扩张到极限的量。这个量被称之为定量。我们在这里定义一个“完成”的概念命名。“完成”既某个概念量变发展到了自身的尺度。

以上我们对于概念运动中的质,量,尺度及定量的概念的认识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完成的。矛盾概念的辩证运动第一步完成后,我们将¬a 中剩余不能被a否定的部分称之为标记为¬a的剩余标记为╱¬a。

a对¬a的否定的完成是唯物辩证法辩证运动的第一步的完成。完成之后形成完成自身否定性或者说质的尺度的a及¬a中不能被a%否定的部分形成的概念╱¬a。我们对唯物辩证法辩证运动的第一步有一个公认的命名暨正。

第二步:(反)

第二步开始:╱¬a╲a

第二步完成:╱¬a,╱a

说明:

接下来我们继续认识唯物辩证法暨矛盾概念辩证运动的第二步。第一步正完成后形成了完成自身否定性尺度概念a及概念¬a中不能被a否定的部分形成的概念╱¬a。

我们认识到在上一步中a对¬a否定已经达到了自身的尺度,a对╱¬a没有否定。既概念╱¬a不表现出之前¬a对a的差别。但是a和╱¬a的否定关系不能停止,否则辩证运动就会不存在。

我们再去认识a和╱¬a,概念╱¬a是概念¬a中的剩余,╱¬a属于¬a,╱¬a不是a。概念a不否定概念╱¬a。概念╱¬a对a是一种不同于a和¬a之间的否定性的否定性。

这样唯物辩证法辩证运动的第二步╱¬a╲a得以展开,暨概念╱¬a去否定概念a。这一步的否定╱¬a也不是彻底否定a存在,而是╱¬a相对于a的否定性在a的边界中完成否定的尺度。

这一步完成后,概念╱¬a完成了自身的否定性尺度。概念a的边界中剩余了概念╱¬a不能否定的a部分称为a的剩余标记为╱a。

唯物辩证法辩证运动第二步的完成,形成了完成自身否定性尺度╱¬a及不能被╱¬a否定的a的剩余形成的概念╱a。唯物辩证法的第二步被命名为反。

第三步:(合)

第三步开始:╱¬a凵╱a

第三步完成 :A ¬A

说明:

以上我们就构建完成了辩证运动的第三步的符号形式。在辩证运动的第二步完成后,形成了在a中完成自身否定性尺度的╱¬a和不能被╱¬a否定的a的剩余╱a。

我们知道a不能否定╱¬a,╱a属于a。所以╱a也不能否定╱¬a。而╱¬a在a中已经完成了自身的否定性尺度,也不能去否定╱a。在这里剩余的概念不再互相否定,但是矛盾概念的辩证运动依然不会停止。

我们认识到╱¬a是在概念a中完成了自身的否定性,这是在概念a的边界内完成的。我们认识到进入a的边界的╱¬a会与a的剩余╱a不再互相否定,双方都在概念a的边界内。

然后我们要认识到╱¬a对a的否定并不是╱¬a完全进入a的边界内。因为这样的话╱¬a就不存在了。而我们已经认识到矛盾概念的运动是在完成否定性的尺度,而不是否定存在。所以会存在未进入a的边界的╱¬a的部分。

在a边界内的╱¬a和╱a由于不再互相否定,对边界外╱¬a来说,a边界内的╱¬a和╱a在a边界内达成了统一。这也就是唯物辩证法辩证运动的第三步的开始╱¬a凵╱a。

统一形成后的边界内的形成了既有¬a的部分╱¬a的成分又有a的部分╱a的新的概念。我们在这里标记为A。

新概念A既含有a的成分,故不是¬a。又含有╱¬a的成分,故不是a。而未进入a的边界的╱¬a属于概念¬a。所以未进入a的边界的╱¬a跟新概念A是不同的概念,这里将其标记为¬A。这也是唯物辩证法辩证运动的第三步的完成。

我们可以认识第三步完成后形成新概念A和¬A之间会产生不同于a和¬a之间新的否定性。既矛盾概念A是一种新的质。矛盾概念的辩证运动最终形成了质变。

唯物辩证法辩证运动的第三步也有公认的命名暨合。唯物辩证法的辩证运动合题的完成产生了质变形成新的矛盾概念A和¬A。

第三步完成后形成新概念的A与¬A会继续进行新的矛盾概念的辩证运动。至此我们认识了矛盾概念的辩证运动在正反合的辩证运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矛盾双方质变量变辩证运动是指向无限的,无限的概念在认识中是任意的包含一切可能的。

以上,我们通过符号认识能认识的“存在”就可以通过这个矛盾概念的辩证运动来认识。这就是《实践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分《实践逻辑学》。

接下来我们先回到我们要建立的物理学大统一理论,综上,我们能认识的”存在“是矛盾的存在正反合的辩证运动生成的。那们我们在“人类物理学“中所认识或者感知的物质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也可以认为是”矛盾存在正反合“的辩证运动生成。而我们知道物质的质可以认为在辨证发展的合题的质变形成,四种相互作用的能力可以认为是物质的质,这样我们可以根据这物质四种相互作用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来判断质变形成的顺序完成对四种相互作用统一的认识。对此具体的演绎大家可以看我创作的《实践哲学体系》的《自然哲学》部分的《物理篇》。我把链接放在下面:

                                                  自然哲学第一节:物理篇

最后我讲一讲如何通过《实践哲学体系》证明《哥德巴赫猜想》。首先我要说在在遵循形式逻辑的数学范畴内《哥德巴赫猜想》是不可证的。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先看我们在数学证明中素数无限可证,对于素数无限可证我们是在用一个大范畴无限建立一个小范畴无限,这是不矛盾的。而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

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个命题中“大于3的整数”是相对“三个质数的和的整数”的规定是任意的无规定的,而无规定性排斥任何规定性。将相对任意的无规定的无限的概念纳入到一个有边界的有规定的有限的范畴内。而实际上等同与证明无限等于有限,这直接违反形式逻辑的同一律与矛盾律。我们知道数学是基于同一律和矛盾律的认识。所以这个命题违反了说数学所要遵循的基石,所以是在数学的范畴内是错误的不可证明的。

 那为什么关于弱哥德巴赫猜想是可证的,我想是因为奇数和三个奇质数的和,这二者的规定性可以被证明同一个范畴,所以属于有限证明有限,故可以证明。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弱哥德巴赫猜想命题中“>7的奇数”相对于强哥德巴赫“任意>2的整数”有了一个很强的规定性,这个规定性是的之前范畴内绝对的“任意性和无规定性”质变成“有规定性”,是从“无”到“有”的飞跃。而命题的另一边“三个质数的和”的规定性变成了“三个奇质数的和”的规定性,是从“有规定性”到“有规定性”,而且这两个命题被规定的方向也是一致的,是规定为奇数。

对于此,我的思考是弱哥德巴赫猜想命题中去掉强哥德巴赫猜想命题中>2的偶数,我们知道>2的偶数绝对不是质数。暨弱哥德巴赫猜想去掉了强哥德巴赫猜想中的绝对的不同一性。使得整个命题没有了绝对的不同一性,成为了一个可证的同一性命题,这是一种质变的规定性。

那么跟随这个思考,我们还可以认识到强哥德巴赫猜想的改写形式“任一>2的偶数可写成两个素数的和”为什么也不可证,因为任意大于2的偶数与质数是有绝对的不同一性的,姑不可证。

我们回到“强哥德巴赫猜想,“任一大于2的整数”相对于“三个质数的和的整数”是任意的无规定的。这里的无规定性排斥任何规定性。姑强哥德巴赫猜想在基于形式逻辑的数学体系中是违反矛盾律和同一律,因而在基于形式逻辑的数学的范畴内是不能被证明的。

综上,我们可以认识到弱哥德巴赫猜想不是绝对的矛盾命题,在数学范畴是有可能证得的,而强哥德巴赫猜想在数学范畴内不可证。

当然我不是专业的数学家,大家可以进一步探讨。  实际上我认为很多难以证明的数学猜想,都是犯了这个错误,大家学数学的可以检视一下是不是这样。这也是数学知识发展到了自身的度,开始过度探索出现的问题,过度了就是非混淆了。

那么哥德巴赫猜想就不可证明了吗?记住我上面说的是在数学范畴内因为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和矛盾律是不可证明的。但是在超越数学范畴的哲学范畴内,我们是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证明。

通过《实践逻辑学》,我们可以认识到符号的正反合的辩证运动中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质指向了任意的无限的发展。在辩证发展中每个质都到了不能被否定的程度,暨相当于质数只能被自身和1整除。而辩证发展的的形成的任意性和无限性相当于任意的大于3的整数。 哥德巴赫猜想中任意3个质数和形成任意整数,同符号辩证运动三种质形成任意无限的发展达成了一致的范畴。姑哥德巴赫猜想在《实践哲学体系》的范畴内得证。

当然大家也可以看看我在《实践哲学体系》的《自然哲学》部分《数学篇》对人类的数学知识的辩证运动的演绎:

                                自然哲学第四节:数学篇

论物理学大统一理论的建立与数学《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