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响购买的十要十不要

本文是源自在二年多前写的一个贴子叫“音响购买的十要十不要”,算是个人的一个看法和心得,给广大的选择音响的朋友一些建议。一不小心,写成了十五要和十五不要,嘿嘿
所以一直想精减成十个,毕竟又过去二年半了,再回顾,自己应该有一些新的心得体会。更新一把,希望能大家喜欢。不过,音响这个行业,进步速度远比其它电子产品慢。真正革命性的突破,主要是在方便性上而不是音质上。
一、要2.0音响,不要2.1音响
这条定律基本上还是成立的,虽然,例外情况比预想的要多,前提是你能找到一只(对)优秀的低音炮,确实是会让一对小书架发出比美落地的低频的。但一般来讲,2.1仍然是比不上优秀的2.0的。
优秀的低音炮,成本是相当的高昂,市面上多数只能轰轰而已,看电影是不错,听音乐基本别指望。不过,我仍然在寻找一只/对价廉物美的低音炮,希望能配合上自己的小书架得到干净、基本上能比美落地的低频。
也许,专门为特定的书架箱增强低频设计的用于音乐欣赏的低音炮可以实现2.1好于2.0的效果。但除非实践过,否则一般不推荐。

二、要小喇叭(箱子),不要大喇叭(箱子)
对于音箱喇叭口径大的追求,和对于车的空间大的追求一样。虽然同一音响厂家同系列的产品,大口径的喇叭一般都是要明显好过小口径的。不过,就象车一样,大了一点,价格立刻狂涨,而驾驶性会变差、油耗会明显变大。音箱也同理,8寸喇叭在10平方里的效果,经常连5寸都比不过。对音响而言,环境远远比口径更重要!
另一方面,在价格一定的情况下。越大口径,效果越难得到保证。紧凑SUV,20万你甚至可以买到宝马奔驰奥迪了,而且性能配置都很高。同样预算要想买个大型车,对不起,那得一般品牌或国产货了。如果那个空间你用不上,那你牺牲了驾驶性,还得多耗油。
实在想不通的,去看看B&W的8系和6系,看看更大喇叭6才多少钱。如果大喇叭6系效果一定比8系小一号的喇叭好的话,那B&W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
总而言之,在预算不充足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小口径喇叭吧。不用太担心声音充不满的问题,现在一对5寸优秀音箱声音充满20平方都不是问题。

三、要合适的,不要贵的
对音响选择来说: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音响是一个系统整体工程,涉及到的问题很多:多大的房间、喜欢的音乐类型、预算、前端,其它要求。并不是贵的就适合,量体裁衣才是最合适的。尤其是环境,真的对音箱至关重要。小环境玩大音箱也不是一定不好,但付出的精力和金钱太多了。
预算重要吗,不重要!几百的桌面,也有听人声、流行相当不错的(比如基点MC12,才780,桌面人声非常棒了)。几千万余元出头的预算,也可以选到听人声弦乐小编制非常好的音响。真昂贵的系统,对音源要求也高,对环境要求也高,对音乐、录音要求也高。好的器材到了不合适的环境,加上不合适的前端,听了让人想砸了的冲动都会有。很多时候器材本身没问题,问题在前端、在环境和配套,这些没到位。

四、要到位,不要一步到位
新手选择音响过程中最容易碰到的建议是“再增加XX预算,把XX音响换成OO音响。一步到位,少遗憾,以后少折腾”。听起来挺好吧?实际上这话就一个坑,很多新手就是因此预算从几千到几万,甚至更多。在一群老烧的糊弄下,新烧的预算很快超了很多倍,而且最后的结果可能只是更差(见上面第三条)。
要到位的意思是:投入一套好的音响是会让你每天都得到莫大的享受,作为一个喜欢音乐的人为之投入一定的资金是非常值得的。很多人手机一换都是三千起步,但买个音响几千元就舍不得。要知道手机两年就得换,音响随便可以用几年十来年的。虽然不是说一定要几万几十万的HIFI或Hi-end,不过几千总是有的吧。也就跟手机也差不多而已,还能一用很多年。
要到位的另一层意思是根据你喜欢的音乐类型、听音环境、前端综合来考虑合适的预算。人声流行,包括弦乐,几万就到位了。再增加预算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可能更差。如果前端就一台电脑或随身,后端也不用太好(让你增加预算的都是坑,改善前端才是正事)。环境就10来平方甚至桌面,几千就行了,整几万只会轰轰轰。
不要一步到位的意思是:这是不可能的事。原因很简单,某位老烧口里的一步到位,在别的老烧眼里,可能也就入了个门而已。几千的音响,在很多人眼里很烧了,不过在发烧友眼里,就几根线而已。把预算增加到几万很烧了吧,在高级发烧友的眼里只是入门级。10万很牛了吧,马上你会发现老烧都是几十万的系统才能听的,哈哈。

五、要低音,不要超重低音
和耳机发烧一样,凡出口就要重低音的,都是初烧(笑)。这个是有道理的,因为高中端器材,不管是耳机还是音响,都没有重低音的。凡是以重低音为卖点的,无一例外都是入门级的器材(甚至连入门都不是,再笑)。
原因很简单,倒不是说高中端器材低音不好。这些器材在播放音乐的时候,低频是很厉害的,尤其是音响,在播放大型交响音乐的时候,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用地动山摇来形容并不算过分。但是,低频重吗,根本不重,你只会感觉有弹性和有质感并且无压力的低频。
低频重要吗?很重要,非常重要!不过是低频的质感和下潜,还有速度。还有比低频更重要的因素也很多:中频厚度和密度;三频均衡性;高频顺滑和音色的正确;解析力;声场定位;透明度;三频的速度…… 任何一方面,其重要性都不亚于低频,尤其是低频的量感的。适宜的低频量感才是最重要的!
把注意力从低频上移开些吧,如果你想要一套入门好器材的话。

六、要无源,不要有源
对低价位而言,有源音响无疑是有优势的。首先是成本可以更低,整合功放的有源箱子可以做到更优化成本,而且量大后有源利润也可以做低点也能挣到钱。更关键是,有像声技MC12、13、14这样优秀的有源音箱的存在,在低价位却能让人能非常舒服的欣赏音乐;使用简单,比如声技MC系列,插入电脑就出声,连驱动都不用装;不占空间等。
不过,有源并非只有优点,一旦预算增加,有源的选择面不仅变少,而且性价比也变得很差。有源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体积是个事。有源功放只能放在音箱里面,功率小时还影响不大,功率一旦加大,功放占用的体积就会明显增大;如果音箱内容积不变,那么成本将比功放独立大多了(毕竟是那么厚的板子)。所以,现在中端有源几乎都是用D类功放居多。不过很遗憾,效率高的D类声音上牺牲仍然是很明显的,而其推力也远不如同样功率的AB类,更不要说A类了;
其次,散热是个事。大散热片是大功率功放的标志,而声音好的甲类功放更是需要巨大散热片;有源音箱功放小时安装啥的还没问题,功放大时光散片就是个大事,况且功放除了功率模块需要散热,其它地方也需要(比如变压器)。而音箱内部散热条件极差,还需要大量的吸音棉;这个真就是个事了!
第三,干扰问题:喇叭是磁性的,本身就是干扰源(不信你把手机或显示器放到音箱边上看看会怎样),线圈在里面活动时发出电磁波不会小就是了;而这对功放电路干扰恐怕是很难消除了(尤其是其中弱电部分);
第四,振动问题:把手放在放音乐的音箱上试试就知道了。功放单独放时都要考虑防振动问题,放在音箱里面振动就是个大事情。要求低时无所谓,要求高基本就死了。
第五,术业有专攻问题:只有极少极少数的厂商才能在多个领域都很牛B,就算这样他们也有自己最擅长的。而如果一个厂商音箱也很牛,功放也很牛,那价格也就非常牛!想要这样的牛器材,首先得是壕。不过,咱们不是壕来着。
总体来讲,中高端有源始终是妥协和低性价比的代表。想要高性价比或不妥协,还是无源吧。当然,无源的一个坏处是搭配问题,找理想的搭配是个相当费精神的事。需要自己去寻找、试听,最终选择。对于喜欢折腾的人来说,这当然是个乐趣。不过,对于不喜欢折腾的人来说,是个大问题。笔者因此也在计划推出两对音箱,同时自己找第三方厂商配套合适的功放,搭配好推荐。解决掉这两个问题。

七、要耳朵收货,不要软文
老烧一般都有一句口头禅“耳朵收货”,意思很简单:自己听过才做数。耳机或相关产品盲阻(不听就买)的人很多,因为体积小,价格也不太贵(相对音响而言),转手出二手啥的也容易,亏得不会多。但音响不一样,出二手亏得很多,出二手相对也不容易(贵价器材,对于便宜的有源,可以忽略)。所以,自己一定要去听一听,毕竟几千万余元(有些甚至更贵)的东西,买回来不合心意真的有时想砸的心都有。
最好的一个办法是找到有自己心宜音响的烧友,到烧友家听到的效果是最有保障的,环境也差不多。合适就拷贝一套,少走很多弯路。路费通常不是事,被网上毒文忽悠买回来想砸的话,那损失远远比路费要多得多。
去音响店呢,最大的一个事是销售员的贴身推销。这种耳边风真别听,很多销售最擅长的事是踩别人再抬高自己。这类话直接打断最好。不要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那些销售大多比你还不懂。那怕是菜鸟,你的耳朵跟别人也是一样的(聋子或老头子除外),好音响一样是会让你舒服和肾上腺素上升的。
另一方面,第三方评测文章真不要太相信。虽然第三方他们的听音经验非常丰富,听音水平也很高。但真的很少有客观的第三方存在的,或者或少跟厂商都有py(不一定收了钱,这个要明白!)。不过,第二方的不靠谱的情况其实也没比第三方好。一方面,水平真的个事;另一方面,很多人根本不允许别人说自己器材的坏话。不过,居然很多人相信第一方的狂吹秒超平,这个就真让人醉了。

八、要低调货,不要吹货
现实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一分钱一分货。但对音响耳机来讲,不得不说:这是句荒谬无比的P话!当然另一句烧友经常说的话是:一分钱一分货,一毛钱二分货,一块钱三分货。这句稍靠点谱,但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有问题的。
国内音响耳机市场之混乱,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向。各种样子货层出不穷,在某宝上各种样子货、家俱各种忽悠。作为新手碰到的这类货的机会就是100%(别以为你可以例外,没有的事)。
那如何鉴别,有什么选择技巧吗?有,看介绍,吹得越牛,越声称自己“专业做音响几十年”,越吹自己技术牛B自称“调音大师”的,越不能要。真正的好货,往往介绍朴实而简单,倾向于低调,几句话就介绍了。用的什么喇叭、器件,适合于什么音乐,声音有什么特色,内部作工如何。就行了,真正的好产品介绍往往就这样!
自己部门招人也是这样,嘴里各种吹的,招进来做事最差,倒是耍手段打小报告的厉害。真正做事的人,往往都不会怎么吹和标谤。

九、要折腾,不要只折腾器材
音响不是耳机,买来连上线,插上就好听了的。就算耳机系统,也需要搭配和煲机的。音响就更复杂了,除了搭配外。音箱要煲、功放要煲(尤其是胆机)。更关键的是,音响是要发声的,声音是要通过环境才能到你耳朵的(耳机这点好,直接就能到达耳朵)。因此,你最终听到的效果是音响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对一款音响,尤其是很多经典的音箱和功放,真的别随随便便说No。声音不好的原因太多了,煲没有煲熟是一方面;摆位是另一方面;环境是另一方面。作为一个音响玩家,刚开始没好声是很寻常(正常)的,先别急着下结论“国产器材就是不行”,找找其它原因先!多多试试摆位,把房间好好整理一下(加点家俱沙发啥的),效果往往会有天差地别。甚至,就是你房间小了,怎么整都不行,跟器材没有毛关系!
器材买了,声音不好折腾摆位环境啥的吧,比升级器材有效得多。不过可惜的是,多数人都摆不脱总是要升级器材的冲动……

十二、要音乐,不要音响
音响本应是为音乐服务的。不过现在音响拿来唱K,放电影,玩游戏的用户众多,确实也有不少为此服务的音响,价格便宜量又足。但用这些音响来纯做音乐欣赏,却很容易让人弄坏口味。
为了让人有解析高、HIFI的高大上印象,许多音响都挺拼的(其实耳机也一样,嘿嘿)。喇叭要大,音箱要大。只不过,限于成本,喇叭用的是地摊货,音箱外观漂亮但可能加强根本不足,放出来的低频就是糊成一片。高频延伸要上去,量感要上去。不过高音单元限于成本,柔顺是别想了,再加上高频量大,那叫一个亮。这类箱子也不限于有源了,网上一堆便宜又“hifi”的箱子大致也差不多。初听这类箱子是很刺激的,低频又猛,高频又亮,解析好声音过瘾。可惜是假象,听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拿它们听音乐真的累(不耐听嘛)!加上分频电路和器件都不到位,脱箱感这种事,很多人估计都没有真正体会过,甚至包括一些用中高端器材的。
好的音响首先中频要好,然后高频要柔顺,低频要有质感和速度。中频好听起来才好听,耐听舒服。高频柔顺,久听不累!低频有质感有速度,听感才宽松轻松舒适无压力。这样的音响一开始可能不一定会给你素质多高的感觉,但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素质!高音如何亮,低音如何多,声音如何大,这就是音响而已。牛逼轰轰的人从来素质高不了,文静沉稳才是素质的表现。音响也同样如此!真正好的音响是很文静的,就算声压很大也不会给人吵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