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OIer视角看23年新高考数学
距离我参加高考也有四年了,一眨眼,我也即将从金融毕业去人工智能读研,期间历经的万难与幸运等以后有空再来说一说,这几年不变的一个习惯大概就是,每年高考题出来,总要做一做。
作为一名江苏老高考的经历者,曾经16道填空+6道大题的模式,只能说,你要么会,要么不会,蒙对,那可真是个超级无敌大幸运儿。老高考的数学卷子,简单题等于白给,难题,不好意思,做不出来就是做不出来,那是真正方法想不到,计算量大到爆,技巧找不到,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掉以轻心,疏忽一点,你那要证存在的点就找不出来啦,真叫人恨得牙痒痒。
来看现在的新高考,8单选+4多选+4填空+6大题的形式,集齐了所有题型,最直接来说,选择题可以蒙啦,起码1/4盲选对的概率,再用排除法,答案代入倒推等方法,单选正确率100%不是梦。好了,皮完了,说回正题,新高考一卷的数学,考察的范围更广,涉及到的知识点更多元,题型也在逐渐创新,22年的高考题,说实话,很考验学生的基础是否稳扎稳打且是否能够灵活变通。23年的高考题,总的来说是友善的,大部分题目很基础,主要考察学生的基本概念,当然,像21题就很考验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这也是我觉得新高考逐渐看重的能力之一。
在我看来,新高考比较看重学生的建模能力:给出新知识新背景,让学生在限时的测试里理解新知识并能够简单甚至灵活运用,这是其一;在题目中隐含一些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推导、总结,这是其二。这两个能力,和我认为的一位合格的OIer,也就是信息奥赛参与者所需要具备的思维能力,基本一致。
下面我就来简单用23年新高考一卷的21题来唠两句:

首先,我来给出解答
(1) 第二次为乙,有两种情况,第一次为甲和第一次为乙,用全概率公式即可



揭开神秘的面纱,也就是理解题目用来增加难度的背景设置,这道题目的内核是给定数列的递推公式,求通项和前n项和。乍一看,这道题为概率类的问题,和数列无关,但是通过简单模拟几次问题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递推关系。本题的实际模型是一个马尔可夫链,具有马尔可夫性,即当前所处状态仅和前一次的状态相关,与前一次状态之前的任何状态无关。所求概率即为第i次转移时该马尔可夫链的状态分布。
从一个OIer角度看,拿到题目,上来想的可能是暴力算几个值,找找规律,但是实际计算之后,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不明显。因此,OIer选手的本能就是找递推关系,找前后项的关系,画树形图比划比划,发现每一次投中与投不中产生的相同分支,可以合并,从而可以抽象出其中真正的递推关系。
当然,对于有一定积累的OIer,这类概率问题不在话下,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是经历过信息学奥赛,就会有找通项或者递推关系的思想在,从而可以避免被问题表面迷惑,直入主题,看出其数列问题的本质。作为一个过来人,OI确实需要付出很多,但是在高中乃至大学阶段带来的思维广度是大有裨益的,功利一些来看,自招、综评的加分,乃至跨专业保研和找实习,我都是其中的受益者。
补充一句,作为一名数理化信竞赛都参加过的竞赛生,我也诚挚地建议各位高中生朋友,一定要在自己文化课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再考虑参加竞赛,毕竟,现在的强基计划门槛是银牌,综评倒是能获得一些校内分加分,中科大少年班初试也能加些分,但总的来说,高考还是其中的大头,所以,加油高考!
我是球菌Matrix,在扎实高效学习信息学奥赛方面有些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