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钧 |水墨一品-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精品展


【画家简介】
张钧字育睿,号大地飞歌,1961年生于河北唐山,自幼喜画,1980年入室群芳堂拜著名国画大师蒋雨浓为师,成为蒋先生关门弟子,跟随蒋先生专习国画花鸟5年,深得蒋先生笔墨精髓。1987年在天津美院进修班学习期间,又得到孙其峰等诸多名家指点。现为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唐山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石城书画院理事、曾在唐山、天津、南宁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近年来,张钧在传承恩师蒋雨浓笔墨的基础上。自创水墨大鲇鱼画法,在全国独树一帜,名誉画坛。
其作品多次被中国书画报等国家级书画专业媒体刊发,并多次在国家级大展上获奖。其中,2006年荣获走进郑州第五届海峡两岸书画大展《祖国大和》佳作奖;2008年荣获走进广东“友和杯”第六届海峡两岸书画大展《人寿年丰》佳作奖、由中国画家协会主办的为奥运喝彩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大赛银奖;2009年荣获由中国画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庆祝建国60周年全国书画作品大展优秀奖;2010年荣获中国水墨研究院第五届《吉地尔杯》全国书画展优秀奖、“车祖奚仲杯”全国书画作品大赛优秀奖.“中华杯”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2011年荣获首届“黄河杯”国际书画大奖赛优秀奖、中国澳门第五届“中国文武”绘画大奖赛一等奖、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书画大奖赛金奖;2012年赴法国卢浮宫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2014年荣获仰韵文化研究会“安居杯”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优秀奖;同年,在由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联袂沈阳艺海拍卖代理中心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拍卖专场》中,获“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家”称号。张钧不但绘画技艺精湛,而且还极具爱心,热心公益事业,平时每遇向贫困山区、病困家庭等义捐之类公益笔会活动,无论多忙都抽时间参加,因而受到书画界一致好评。
【作品鉴赏】
以我法写我心出已意
中国画“意象”美的特征以及形成是画家本人用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觉,用心感悟发现自然界中各种美的物象。以及形转为心中之“意象”在中国画的崇高中寻找创造性的语言、超越生命的形象。以及蕴深邃的艺术境界,是独一无二的打着自我精神印记的而非我们客观感受到的所谓固定模式。把心中的“意象”之神用水墨形式表现出来,当然由自然物象到心中之“意象”转化过程中形成形而上的东西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为中国画的“意象”表现形式。早在六朝绘画理论家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中提出了中国绘画上“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移”“经营位置”“传移摸写”的六法品鉴,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

南朝刘宋时期画家陆探微更是把东汉张芝的草书体运用到绘画上,为后来的“写意”审美作了有益的探索。时至唐代大诗人、书画家王维以笔墨画山水,使“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开创我国山水画的先河。到了宋代张璪在《绘境》中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原则。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讲,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他又提出了深邃的“三远法”理论。苏东坡则以朱砂画竹。有人不解的问“世上安有红竹哉”?东坡反问“世上哪有墨竹哉”?东坡的巧妙回答正说明了中国画的本质特征—“意象”。米芾也把“意象”运用到自己的山水画中,以卧笔中锋、笔笔叠加的大混点替代江南一带的山石之皴,创造了独特的“米家山水”。

“意象”到了宋元,开启了中国水墨写意文人的新天地,运用单纯的水墨来表现主题“不求形似聊以自娱”“从元四家知其白而守其墨”的水墨山水中,就不难看出文人画家们“画者文之极也”的主旨思想,此时的作品写意特征更加突出。为此,赵孟頫有诗赞曰石如飞白、水如籀、写竹还应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诗中第一次鲜明提出了“书画同源”的观点,为后来的明清时代的引书入画指明了方向。
明代时期以沈周为代表的“明四家”提出了以情取景、借景抒情的绘画理念,从而突出了中国画的“写意”意味。明后期董其昌《画神室随笔》中创造性地提出“南北宗论”,以禅宗理论引入绘画,把禅宗以绘画相结合强调绘画的思想性和随意性。尤为难得的是徐渭为了抒发心中郁积已久的愤懑和不平,以泼墨大写意手法进行创作,首开我国绘画史上泼墨大写意的先河。

和徐渭一样清代初八大山人也以水墨大写意书写心中的勃郁之气,用墨极简约,把水墨大写意风格推向了高潮,使之到了登峰造极之境界。清代中期以郑板桥为代表的“扬州八怪”、以“梅兰竹菊”四君子取材对象,以简练通达的笔墨“托物言志”抒写文人的清高与雅洁。清代后期赵之谦、虚谷、蒲华、任柏年、吴昌硕等在绘画上强调线条意识和线条作用,尤其是赵之谦、吴昌硕以极高的书法修养,作写意花鸟并注入了浓浓的“金石气”使作品更具有写意的精神和味道。在绘画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近当代以来,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蒋西浓等为代表的国画大师继承写意精神创新发展思路,在“似与不似之间”“以不似之似为真似”及“水在国画中的生克制化”和“不同才是艺术”的主旨下进行写生创作,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和集大成者。

由此可见“意象”几乎贯穿于中国画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和只关注写实和光的明暗西画不同于国画的“留白”和虚实相生的原理,它一开始就将就“意”“立象以尽意”“意”的暗示和表达,说明画中有画、画外还有画、加之水的生克制化作用是画有尽而意无穷的味道。
中国画为什么注重“意象”还要从魏晋说起。魏晋是个“新道学”盛行的特殊年代,那时的士大夫们“口尚玄虚忘乎形骸”、重形而上之道,轻形而下之器,这种“重”心略“物”的哲学思想体现在绘画上,就决定了中国画的“写意”特征,以顾恺之为代表的东晋画家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论点为中国画的“意象”发展奠定了基础。还有以下的几个主要原因,跟传统教育有关,由于我们长期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志于道、据于仁、游于艺”,因而在待人处事上恪守“中庸之道”,在艺术创造上遵循“中和之美”的法则。和中国的哲学理念有关《周易》和老庄哲学是我们自古以来所遵循的哲学观《周易》讲的阴阳调和、太极双鱼所衍生的宇宙观和老子“大象无形”、“顺其自然”,“庄子”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世界观及上善若水在画中的生克制化,人能为而不为的含蓄和万千变化深深的沁入中国人心里。

而宗教信仰,千百年来我们信奉“法性本净”“即是心佛”的佛教理念,天地万物皆与我心相融,在艺术上追求妙悟自然的禅意精神。在德行品藻上《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知识分子历来以君子为理想以德为先、内外兼修具有“达者兼济天下、穷着独善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和气度。与诗文有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若不读书就没有诗文涵养,眼界必然不高,眼界不高作品的气韵就不高,气韵不高作品自然就不会生动,因为完整的中国作品需要撰文题诗,压章与画面整体的谐调又有很多讲究。

书画同源,中国画离不开书法,不仅需要书法题款,而且需要借助书法的笔力。中国画是由无数个点、线、面构成的艺术。因此,没有书法作支撑的中国画软弱无力,是行不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的画家也是书法家。在从中国人的性格本质上讲,中国人是不善张扬的,含而不露的这种含蓄,内敛而又内心奔放的性格在艺术创作上表现出来的气质和风格必然是“意象”的而不是“真象”的,所以明代王廷相论及中国画时说“言征实则寡余味、情直致则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这就是中国画的本质特点,也是中国与西洋造型的重要差别,在于笔墨对形和色的超越,“画写物外形”着意于“形而上”的追求。

苏东波“君子可以寓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寓意就是使物心化,做到客观主观化,使之达到高度的统一。留意于物就是为物所役,把精力放在对客观事物刻画上,做自然的奴隶。前者可取值得提倡发扬,而后者应避免和摒弃,挥寿平所说“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郑板桥也讲“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总之意在笔先定则也”,说明了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从胸中之竹到手中竹的主客观关系的转变过程中精微的变化,表达出妙不可言的感觉。

“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芳瓜和尚这两句语录,把笔墨讲的已经很透彻了,要想笔墨出神入化,生活与蒙养是非常重要的,所谓蒙养就是教人少走弯路,所谓传统就是可行的思想方法。笔墨是心态的迹化,心态是质笔墨是文,先文质而后彬彬。中西造型观的重要差别,在于笔墨对形和色的超越。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把对器物之表的形与色的描绘视为下品,“画写物外形”着意于形而上的追求。像书法家一样笔端流露的象、法、道令人神思久远,书画家以其笔墨为标识有别于人。大凡生法需要有足够的才情和胆识,笔下确实有些万货,凭人笑骂狂徒无妨,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对创造本能的渴求,如猜谜一样,其创造过程中有着迷人的美感,画家面对着自然都有一试锋芒创作欲,这种冲动以最简洁明白带有娱乐性的笔致表达出来的时候得到了本质的满足。

时代更移,艺术样式在演变。这是人创造艺术的体现。笔墨视为国画的重要因素,也是样式变换,先入为主、先存的淘汰后来的。石谿画跋说“小人习其技、君子通其神”,小家子画面卖弄的是技巧,大师画面笼罩的一种神密豁达的气氛,什么时代应该有什么样的笔墨是不用去考虑的,追随时尚笔墨和模仿前人笔墨一样都是陷入了盲目性,笔墨随不随时代无关紧要,关键到是当手下的这管笔舞起来的时候,有没有动心的生活感受支撑和必要的修炼准备,糊涂乱扶妄称笔意,何意之有?如人没有方向的跑纵然很快,只不过是个样子罢了,没有含点就是画人常说的笔下没有东西,这个“东西”是啥长于形象思维的人都会做出独特的回答,然而这个含点笔筒意繁,一中有万,似乎笔、形、意、章都大而化之,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微广大具在。

笔墨当随己意,笔墨的追求体现着自己的意图,画者的素质决定笔墨优劣,对于画人由生到熟、由偶然到着意、由一般到独特,有个过程,操之过急笔墨浮躁,心手相应需要功夫,有了功夫去画几张商品画也能过得去,从不会画、会画、画不会这是三个层次。会画以后不断去探求不会画的东西进入第三个层次的关键时刻,要么由熟得俗,要么运用以掌握的熟练技巧投入笔精墨妙的高品位追求,有才气的画家满足即得的名利实在可惜,但多数是对艺术二字理解的失误,造成一直跋涉而无法突破。于佑任先生讲“气质变化学问深时”气质是对生活和蒙养领悟的不同所致。“已意”也有个由低品位到高品味的过渡升华过程,收敛纤弱的释放遒劲的,摆脱繁杂、提纯简约放松形色对笔墨的约束。强化意念对笔墨的主宰,这些都是写意笔墨发生转机的重要因素,用自己新的绘画语汇,老道凝重还是清丽娟秀因人而异不必攀比。

许多字写得不错的画家,画起画来笔墨味全无,原因是被形色所拘,而在形色面前却似奴隶。笔墨能否征服形色,能否克服惰性,是随己意还是随他意的关键。画家听从人家的摆布显然委屈了自己的追求。扬州八家面对盐商巨富仍然随意挥洒,可见学者风骨,八大山人生时画价不高,历来令人五体投地,怕也是一种活法。而蒋西浓先生在逆境中的坚持和追求所显示出那种傲霜斗雪的气节令人敬仰,呼唤那种洋洋洒洒激情澎湃出己意的中国笔墨精神。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以上数言实属不知所为。引经据典用的也未必准确,故请师友不吝赐教。
2021年8月于三生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