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只是那个身份,你更是你自己
你不只是那个身份
你更是你自己
如果有人问你“你是谁”,你会如何回答?
有人可能会说:我是xxx的妈妈;我是某某的妻子;我是一名教师;我是一个员工......
当我们把自己定位为某一个身份时,体会一下:此时,你在哪儿?你自己这个主体你关注到了吗?
今天我们就拿“妈妈”这个身份认同为例,来聊聊找回自我的话题。
当一个人说“我是一个五岁女孩的妈妈”时,她的想法和视角就可能很单一。
所做的事情都会以孩子为中心,孩子要玩什么、吃什么、喜欢什么。
同时,也会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待,把自己价值感无意识地放在孩子身上。
孩子出现的各种状况都能引发她的焦虑和自责,如果孩子被批评、被否定,妈妈会感觉比自己被批评、否定还难过。
这样的妈妈就是把自己的本体丢掉了,逐渐失去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需求,也忽略自己想要什么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妈妈”这个身份上。
她忘记了自己除了是妈妈,还是她自己;她也意识不到,孩子除了是她的孩子,更是他自己。
这样的亲子关系会很不安稳,因为妈妈不够“独立”,把自己生命的重心都压到孩子身上,对孩子有很多的要求和控制。
在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下,貌似在给孩子爱,其实给的更多的是压力。
当孩子不能满足妈妈的高期待时,妈妈就会体会到深深的无力和失望。
这样的亲子关系也会出现很多问题,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矛盾和冲突会越来越多。
没有人愿意把别人的人生抗在自己肩上,那是不能承受之重啊!
其实,不只是“妈妈”这个身份,其他身份也是一样的。一个人如果一直沉迷在这个身份中,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的主体性,没有了自我。
没有自我,也容易使人陷入执着、恐惧和缺少弹性。
如果你正处在丢失自己的阶段,我们就来看看该如何调整、如何找回自己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在施与受之间,爱人和自爱之间,身份和自我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点。
把盯着他人的眼光有意识地收回自己身上:看看自己的外貌,感受自己的身体,觉察自己的情绪,满足自己的需要......
如同刚刚认识自己一样,带着好奇心,好好探索一下自己,这样你就开始慢慢找回自己了。
还可以把有些事情从应该怎么做才对,变成我想要做什么,我想创造什么体验?找回自己,可以从找回自己的感受开始。
例如:你每天做饭前想的都是,孩子喜欢吃什么,伴侣喜欢吃什么。现在,你可以问问自己今天想吃什么?
然后带着感受去为自己准备食材,这样你就开始和食物有了链接。
对待身边的人事物,不是别人说事情应该怎么办你就听话照做,而是尊重自己的感觉,自己去亲自体验,清晰自己想要什么。
这样就慢慢把自己的主体性找回来了,你能感受到活生生的自己,而不是一个“工具人”。
很多人是屏蔽感受的,我们需要不断的对现实环境保持感知,走出头脑的束缚。
打开感官,享受每天的日常生活,活得有趣、快乐,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所以,我们不要执着于自己的身份,要守住自己的中心。知道那些只是你的身份,你还有一个你自己这个主体。
一定要记得:你不只是那个身份,你更是你自己!
祝福你!
想进一步学习个人成长的各种课程,可以扫下方《学习套餐福利包》二维码参加我们的系列训练营!
👇《学习套餐福利包》👇
扫码加助理,领取更多免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