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近代国别史]04工业先声:英国

2020-08-08 08:58 作者:梦想地平线  | 我要投稿

本系列序与注意事项:CV6474519

导言:英国

中世纪的英格兰在人类探求民主的途径上走出来第一步,《大宪章》是世界近代以来几乎所有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蓝本。在那之后,英国经历了玫瑰战争、百年战争和黑死病,也首先建立起了城市和大学。中世纪结束之后,英国率先建立起了君主立宪制度,并第一个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摘要/关键词

英法百年战争 黑死病 玫瑰战争 圈地运动 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 英国革命与内战 光荣革命 工业革命 英荷战争 美国独立 拿破仑战争 维多利亚时代 全球扩张 第一次世界大战 英联邦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后外交 撒切尔改革

章节目录

第1节 光荣革命

第2节 工业先声

第3节 永昼之国

第4节 山雨欲来

第5节 帝国落日

结语:英国

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中世纪末期,欧洲的国王和诸侯经常为领地发生战争。在1337至1453年,英格兰和法兰西两国为了争夺领地,进行了持续100多年的战争,史称英法百年战争。公元1453年,法国最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除加来以外,收复了英格兰王室在法国境内的全部领地。在百年战争之后,英国统治阶级在一段时间内无力图谋向大陆扩张,开始专注于国内事务,民族意识也日趋明晰。

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欧洲还遭受到了黑死病的侵袭。英国是受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也是英国军队在百年战争中败绩的一大原因。当时许多欧洲村镇是一村一村地死绝,英国也留下了这样一首儿歌:“围绕玫瑰起舞/装着尸体的裹尸袋/阿嚏!阿嚏!/我们都倒下了。”在这场恐怖的瘟疫过后,英国人口花了一个多世纪才得到恢复。

黑死病时期的英国(油画)

15世纪下半叶,英国内部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爆发长达30年之久的内战。战争双方的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分别以红玫瑰和白玫瑰作为标记,使得这场战争得名玫瑰战争。1485年兰开斯特家族军队打败了约克家族,亨利七世与约克的伊丽莎白联姻,开始了英国都铎王朝的统治。英国封建贵族在这场战争中消耗尽了力量,再也无力对抗王权。

约克古城大教堂,上方圆形窗户为玫瑰窗(作者亲自拍摄)

在都铎王朝统治期间,英国商品经济开始活跃,各地区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国内统一市场。伦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伦敦方言逐渐在全国范围内通用,并行成英语这种语言。15世纪末,英国发展为了民族国家。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英国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在国内剥夺农民土地,并强制立法使农民转变为雇佣劳动者。这时英国羊毛纺织业开始发展,养羊业利润极其可观。当时有人说了这样一句话:“羊蹄可以把泥土变成黄金。”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贵族采取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并用栅栏等圈起来卖给资本家。这种行为被称为圈地运动,一直持续了300余年,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只能出卖劳动力以维持生计,这就是所谓“羊吃人”的现象。

在国外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主要包括商业战争、奴隶贩卖和殖民掠夺。进入16世纪以后,英国陆续组建许多贸易公司,还有海盗集团成立,皇室甚至赞助一些海盗公司劫掠外国殖民地。1600年东印度公司成立,英国开始向亚洲殖民。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界层相继支持王权。封建贵族需要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王权来支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些农民和城市平民也希望王权能够帮助自己改善生存环境。从15世纪下半叶起,英国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到了16世纪下半叶,统治者伊丽莎白一世甚至声称国王是上帝派到人间的全权代表,是“人间上帝”,臣民必须绝对服从。不过英国的君主专制从来没有法国那么集中,这是因为议会的存在限制了王权。在君主专制初期,英国统治者在政治上打击大贵族势力,全力强化王权;经济上颁布了一系列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并对外进行殖民掠夺。

1527年国王亨利八世要求离婚,遭到罗马教皇拒绝,由此触发了英国皇室和罗马教廷的公开冲突。两年后,他指示议会颁布一系列法令,割裂英国教会和教廷的关系,英国采取了自己的国教。同一时期经济的发展使得文化也开始繁荣,在文艺复兴期间,英国产生了莫尔培根马洛莎士比亚等众多文学和思想上的巨匠。

亨利八世(油画)

公元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任英格兰国王,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他和他的继任者都极力鼓吹君权神授理论,迫害清教徒、对手工产品和农产品进行专卖制(实质是压迫和剥削民众),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在此期间清教徒的活动受到专制政府的严厉打压,大批清教徒逃亡荷兰和北美。

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也遭到了专制政府的打压,他们决定通过议会挑战专制王权。公元1640年,长期议会开始召开,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1年议会向国王查理一世提出《大抗议书》。次年国王妄图逮捕议会中的反对者,但没有成功,于是逃离首都,八月在封建势力较强的诺丁汉向议会宣战。内战初期议会军连连失利,王军一度逼近首都。1644年,新贵族克伦威尔率军在马斯顿草原击败王军,扭转了战局。次年新模范军成立,在纳斯比战役中大败王军。1646年,王军大本营牛津被攻克,第一次内战以议会的胜利而告终,国王被俘虏。

西敏寺前和平广场上的克伦威尔雕像

1648年,保王党在威尔士南部发动叛乱,勾结苏格兰军队,挑起第二次内战。克伦威尔在普雷斯顿战役中击败叛军,赢得第二次内战的胜利。次年,议会的特别最高法庭以“暴君、叛徒、杀人犯与人民公敌”的名义将查理一世斩首。随后,议会决定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1653年,克伦威尔实行军事独裁,成立护国政府。五年后他去世,英国进入了无政府状态,驻扎在苏格兰的蒙克将军返回伦敦,与流亡在外的查理二世达成复辟协议。1660年,查理二世回到伦敦,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查理一世被处死

尽管查理二世及其继任者詹姆士二世竭力恢复君主专制,力图使旧秩序复辟:他们对革命者反攻倒算,激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强烈不满,但革命期间社会发生的变革已经不可逆转。资产阶级原本希望令詹姆士二世信奉新教的女儿玛丽成为英国女王,但1688年,老国王有了一个儿子。于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决定立即拥护荷兰执政威廉来英国即位。11月,威廉率领一支部队登陆不列颠岛,詹姆士试图调集军队组织,但军队发生了倒戈。无奈之下,詹姆士将国玺扔进泰晤士河,趁着夜色逃离伦敦。次年2月,议会宣布其自行退位,荷兰来的威廉三世和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信奉新教的玛丽二世实行双王统治。这次政变史称光荣革命,革命者兵不血刃地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君主专制政权。

威廉三世与玛丽二世

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规定了国王不能获得的权利。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规定此后的英国君主必须是新教徒。这两部法律首次将国王权利的限制写入法律,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和君主立宪制,使王权至高无上的现状变为法律至高无上,在当时具有先河意义。

工业先声: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在君主立宪制度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体制下,英国为工业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工业革命指的是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率先在英国发生。

应用科学的进步需要理论的指引。在那个年代的英国就迎来了艾萨克•牛顿这样一位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说:“我不是巨人,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他总结前人的结论,再加上自己的研究,为光学、万有引力学、数学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1687年,他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经典力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的出版标志着17世纪科学革命的顶点,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可惜牛顿把不能用科学解释的现象归结为上帝的推动,并试图从科学角度证明上帝存在,这种理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牛顿晚年变得痴迷神学,和他早年建立起的科学巨人的形象截然不同。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拉丁语版封面
今天栽种于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的一颗苹果树,据说是当年掉下苹果杂中牛顿的树的后代。它后面的小窗户据说是牛顿当年工作过的办公室。作者亲自拍摄。

英国人非常注重保护专利和鼓励发明,《垄断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保护发明家专利的法律之一,其本质是一部反垄断的法律。此外,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市场的商品需求不断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经济动力来源;早些年就开始进行的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也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在这些因素的驱使下,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棉纺织业。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这种机器使得纺纱的效率大大提升,尽管仍然需要人力驱动,但已经足以使大规模的织布厂出现。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了一座水力纺纱厂,彻底改写了生产的方式。在纺纱业之后,其他工业也开始模仿大机器生产的方式,现代工厂开始普及。

珍妮纺纱机模型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能源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詹姆斯•瓦特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实验,研制出了万能蒸汽机。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为重要的发明,开辟了人类历史上的蒸汽时代。随着蒸汽机的普及,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到了各个部门和行业。

瓦特在研制万能蒸汽机时,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做了许多系统的实验。为了纪念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杰出贡献,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功率的单位。

蒸汽机使用的煤炭使它成为了新兴能源,而在材料上,这一时期产生的新兴工业材料是钢铁。1812年,第一艘蒸汽动力船只从英国港口启航;1825年,第一条客运铁路在英国建成。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建成了以煤炭、纺织、钢铁工业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生产了占世界总量一半的工业品,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公元1789年,法国爆发了革命。英国站在反对革命的一边,成为反法同盟的主要国家,并参加了西欧的数次主要战役。

1793年,神圣罗马帝国和英国、西班牙、荷兰和萨丁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英军和少量西班牙军队在法国南部港口城市土伦港登陆,同当地保王党势力勾结,准备朝内陆挺进。但法国著名军事强人拿破仑•波拿巴参加了战役,在他的指挥下,盟军最终取得了败绩。

土伦港之战(油画)

1799年,欧洲列强结成第二次反法同盟,最终以法军胜利而告终。这次同盟失败后,法国主导了一个反英同盟,号召波罗的海国家不与英国进行贸易。这样,英国便失去了大量工业原料的来源,于是英国打算打破这一同盟。1801年,尽管主和派试图进行谈判、通过外交手段解决矛盾,但最终还是在丹麦爆发了哥本哈根海战。最终双方达成了和解,此役也使得纳尔逊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海军领袖之一。

1805年,奥地利、英国、俄罗斯和瑞典等结成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希望避开英国海军,直接用陆军登陆英国本土,但由于战略失误,法国海军中将维尔纳夫率领的法西联合舰队一直被封锁在港口内。经过一年多的躲躲藏藏,10月21日,双方舰队在西班牙特拉法加角相遇,决战不可避免。由于法军错误的指挥和英军士气与装备占优,英国海军最终获得了胜利,法军指挥维尔纳夫被俘。但英军指挥纳尔逊也在战斗中被法国狙击手击中,与世长辞。尽管英军赢得了海上的胜利,法军在陆上赢下三皇会战、并使神圣罗马帝国瓦解,第三次反法同盟依然以失败告终。

特拉法加海战(油画)

1806年,英国、普鲁士、俄罗斯等国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结果同盟军在耶拿被法军大败,次年俄国也向法国求和,第四次反法同盟瓦解。1809年,英国与奥地利结成第五次反法同盟,拿破仑不等西班牙的战事结束就回到法国参与这次战争。最终这次同盟又一次失败了。

1813年,远征俄国失败的法国元气大伤,英国参与了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等国结成的第六次反法同盟。与此同时,威灵顿率领的英军即将取得半岛战争的胜利。法军起初获得了几次对反法同盟的小胜,但始终未能歼灭对方主力,最终在莱比锡战役中联军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莱茵地区的邦国纷纷倒向同盟一边,法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次年4月,巴黎沦陷,拿破仑退位。第六次反法同盟胜利结束。

1815年,从流放地逃出的拿破仑建立起百日王朝,英国同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荷兰等国结成第七次反法同盟,这次同盟的总兵力据估计可达70万之多。拿破仑试图对敌军进行各个击破,率军主动出击。盟军使用诱敌深入的计策,最终威灵顿指挥的英军和布吕歇尔指挥的普军在滑铁卢大败了法军。拿破仑再次退位,并被流放圣赫勒拿岛。

滑铁卢战役中的英军

永昼之国:工业时代的社会变革与维多利亚时代

经过工业革命的英国,社会结构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社会关系中劳资关系的地位也逐渐上升。工业革命还同时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内容日益丰富,教育逐渐普及,人民的生活质量总体得到提高。酒吧、咖啡店成为流行的聚会场所;戏剧、杂技、舞会成为民众消遣的方式;现代体育运动也开始兴起。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贫困、环境污染和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工业革命最重要的产物之一是现代工厂制度:资本家把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中,工人们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使用机器进行生产。这使机器最大限度地发挥产能,工人的劳动潜力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经济高速发展。此外,股份制贸易金融制度也在这个时期被确立,英国不再使用传统的贸易保护政策,而实行自由放任主义。

工业革命期间的纺纱厂

工业时代的到来也引起了众多社会矛盾。工人们从事高强度劳动,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使工厂成为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工厂制度的祸害》指出:“女工和童工一样受尽痛苦,煤矿女工在井下背运煤炭,一天要背24次,重达4080磅,此外,还要遭受各种非人的折磨。”童工、女工的工资比成年男性更加低廉,处境十分悲惨。低收入的工人入不敷出,城市中贫富差距逐渐增大,贫民区开始出现。1839年,一个丝织工竟留下了这样的证词:“以前有两个孩子,现在都死了,感谢上帝开恩!我因此卸下了养育他们的负担,他们则免除了世上的众多苦难。

童工遭受欺压。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发展,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工厂法》,规定了工厂必须承担的义务,保护童工的权益。1824年,英国工人获得了公开结社的权利;1847年英国又实行了十小时工作制。从工厂法开始,社会立法逐渐扩展到其他社会领域。尽管它们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基本权利、发挥了缓和矛盾的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平。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工人运动开始兴起,随后的一段时期见证了社会主义思潮从空想到科学的过程。英国人欧文认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建立合乎理性的政府,建立共同劳动、人人平等、成果共享的社会。1824年,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购买三万英亩的土地建立新协和村,但这项实验失败了。但空想社会主义已经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1848年,卡尔•马克思在伦敦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与恩格斯

在以上种种社会变革的引导下,英国迎来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自称日不落帝国,意味着它在世界各地的属地每时每刻总有一处是阳光照耀的。英国进入了其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时代。

曾经被英国统治过的地区

1851年5月1日,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伦敦开幕。为开幕式剪彩的维多利亚女王兴奋地喊着:“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英国作为“世界工厂”,拥有着大量先进的技术和机器,在这次世博会上向世界昭示它的强大。

伦敦世博会的水晶宫展馆

英国女王的油画。她的右手按着一只地球仪,展现出她本人和英国的野心。

这段时间也是英国科学和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奠定了生物学进化论的基础。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用诗歌抨击贵族的反动、支持民族解放斗争;人民作家狄更斯开创了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在维多利亚统治时期,英国进行了猛烈的对外扩张。在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背景下,英国同其他列强参与瓜分世界。1867年,加拿大成为英国的第一个自制领。从法国手中夺取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后,英国入侵了埃及和苏丹。

1877年,塞西尔•罗德斯提出所谓“二C计划,即占领从北非埃及的开罗(Cairo) 到南非的开普敦(Cape Town) 一线,建设起纵贯非洲的殖民地。1884年,列强在德国柏林召开划分各国势力范围的会议,此后“二C计划”成为了英国在非洲殖民扩张的蓝本。到一战以前,除坦桑尼亚为德国殖民地以外,这个计划几乎已经完成。

1914年的非洲
讽刺塞西尔•罗德斯的漫画。他将非洲大陆踩在脚底下,一只脚立在南非,另一只立在埃及。

在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背景下,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分工:“今天的伦敦,在芝加哥和俄罗斯有它的粮库,在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有它的森林,它的牧羊场在澳大利亚,黄金和白银源源不断地从加利福尼亚、南非和秘鲁运来,它喝着从中国和印度弄来的茶叶,它的咖啡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山雨欲来: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体系

1865年,北军获得了美国内战的胜利,彻底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1868年,日本开始维新,由上而下地进行了现代化。1871年,德国在数百年的分裂后终于实现统一。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而来的资本要素重新布局,美德逐渐在工业上赶超了英国,日本也开始崛起。英德矛盾主要成为世界上的主要矛盾之一,这是因为崛起的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尽管伦敦依然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但美国的工业产值已经据世界首位。在列强激烈的竞争中,各国都在寻求同盟者来壮大自己的力量,并压制对方。

德国为了阻止俄罗斯同法国接近,奥匈帝国为了阻止俄国向巴尔干地区的渗透,两国于1879年结成了主要针对俄国的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为了和法国争夺北非的突尼斯加入这个同盟。为了钳制三国同盟,法俄两国迅速接近,于1892年签订了针对同盟国的军事同盟条约。由于同样对德国有着矛盾,英国放弃了19世纪奉行的“光荣孤立”政策,于1904年与法国结盟,三年后正式成立英法俄三国协约。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三国协约的核心是英国;两大阵营的主要矛盾是英德矛盾。

从地图上看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在战争正式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面对万分严峻的形势,英国政府决定对海军实施双强标准原则,即英国军舰吨位数不能少于两个最强的海军大国军舰吨位数的总和。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出访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检阅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当日,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将斐迪南大公夫妇刺杀。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了一战的导火索,一个月后从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开始,俄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西线是一战的主战场。德国试图在法国北部快速突破,但英法军队在马恩河进攻,挫败了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从此开始,双方在法国打起了持久的阵地战,双方战壕为前线,战线很少再发生移动。这是因为在战壕战中,每次推进都意味着付出大量伤亡的惨重代价,而让对方来进攻则能对对方造成伤亡,从而使己方在人数上产生优势。

一战中的战壕

1916年,德军发动凡尔登战役,企图占领这个要塞后对反击的法军造成巨大伤亡,但没有完全达成作战目标。凡尔登战役中的伤亡是如此之多,以致获得了“凡尔登绞肉机”之称。随后,来自英国及其属地的多国部队在索姆河发起进攻,英国制造的坦克在这次战役中首次亮相。

英国人研发的马克1型坦克。坦克这种新式武器的出现加速了战争的进程。

为了突破英法海军对德国的封锁,德国准备在海上寻找机会与英国进行决战。1916年5月底,英德两国海军在日德兰海域相遇,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日德兰大海战。结果德国无力打破英军的封锁,但英国海军也不能彻底摧毁德国海军,意味着俄国继续在波罗的海受到封锁。这场战役还终结了以战列舰作为主力舰的海战史。

1917年,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攻击中立国和协约国的商船。英国又把德国策动墨西哥反美的信交给美国政府,导致美国向德国宣战。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把东线的兵力转移到西线。1918年,德军在西线进行了数次进攻,但最终没有达成目标,还被协约国军队反推了回去。10月,德军防线被协约国突破。与此同时,西班牙流感流行开来,各国厌战情绪非常高涨,同盟国相继投降退出战争。11月11日,德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协约国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大会,大会进程实际由英国、法国和美国主导。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秉持传统的大陆均势外交思想,主张保留德国一定的实力。这与法国总理克列孟梭所主张的最大程度削弱德国矛盾,各方争论了数月,才最终在6月28日签署了《协约国和各参战国对德合约》(即《凡尔赛合约》)。此后,战胜国又同德国盟友签订了一系列合约,总称《巴黎合约》。

《凡尔赛合约》签订现场

《巴黎合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这一战后国际格局。欧洲和中东的版图被重绘,德国的殖民地以所谓委任统治的形式被瓜分。国际联盟成立,但其自身力量不足,缺乏对大国的制约力,所以无法有效维护和平,沦为维护英法主导凡尔赛体系的工具。这一体系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只维护主要战胜国的利益,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也缺乏有效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在这一体系下,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互相之间的矛盾、不同民族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消除,反而继续发展。这一切都意味着凡尔赛体系不是一个稳定的体系,当矛盾积累到某个阈值后,将再次发生一场巨大的变革来推翻这个体系。

帝国落日:英联邦、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英国的内政外交

1921至22年,美国华盛顿召开多国会议,商讨亚太地区新秩序,从而构建了华盛顿体系。在凡华体系中,美国挑战英国的世界霸权,英国也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其殖民地和属地兴起民族解放运动,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英属印度是民族解放运动最为盛行的地区之一。一战期间,英国从印度大量征召年轻人入伍,又征调总计达3亿余英镑的军费和物资,印度人们希望战后能获得政治回报。虽然战后英国扩大了印度的政治权利,但拒绝其成立自治政府。因此,印度民众的斗争热情高涨,各地不断暴发声势浩大的反抗活动。其中有“圣雄”之称的甘地宣扬非暴力不合作,主张用不合作运动团结印度各族民众反对殖民统治,从而迫使英国殖民者作出让步。他说道:“由于受到现代西方文明的欺骗,我们早已忘却了我们古老的文明,而去崇拜武器的威力。30年代,甘地被授权发起食盐进军,抗议殖民者的商业垄断。在他的影响下,印度各地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抗议活动,最终把英国殖民者逼上了谈判桌。

食盐进军中的甘地(中央没戴帽子者)

为了缓和本土和自治领之间的矛盾,1926年,英国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获得独立。自治领和宗主国忠于共同的国君,双方权力平等,没有从属关系。1932年,议会通过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宣告英联邦正式形成。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随后延伸到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又互相推卸责任,导致危机不断加深。美国、英国等国家通过国家宏观调控经济,花费数年稳定了财政,而另一些国家则兴起了右翼势力。

在德国,纳粹势力上台后开始毁约扩军。与此同时,日本加紧入侵中国,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面对法西斯势力的步步紧逼,英法产生了不同的想法。法国对德国态度强硬,试图联合其他国家保障欧洲的集体安全。英国则采取扶德抑法的战略,这符合他们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法国的集体安全政策受阻以后,英法两国开始盛行绥靖政策,即牺牲小国、弱国的利益,满足大国、强国的需求。张伯伦就是一位典型的英国绥靖派领导人,默许了德国的许多扩张举动。

张伯伦满足德国人的一些需求后,回到伦敦宣布他为欧洲“带来了五十年的和平”。

英法的绥靖助长了德国的嚣张气焰。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尽管法西斯国家最初取得了一定胜利,但在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订以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联合起来英勇作战,最终各战场分别扭转了战局。与此同时,各被占领国的起义也风起云涌。战争最后在1945年9月以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告终。

伦敦“二战中的女性”纪念碑,作者亲自拍摄

【就这?闪电战呢?不列颠的激烈空战呢?布列斯特的坚守呢?斯大林格勒的巷战呢?北非战场的酷热呢?诺曼底的英勇抢滩呢?攻克柏林的雄壮呢?就算是讲英国,也至少该讲到不列颠空战、阿拉曼战役和诺曼底登陆吧?

敬请期待:《近代国别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外传》,详细讲述各国在二战期间的历史,明年本系列完更后与大家见面!】

1945年,工党在英国大选中获胜,之后对各工业、服务业部门实行了国有化来对战后经济复苏提供规划。两年后,英国决定接受马歇尔计划,从美国得到经济援助。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伤亡约40万人,国民财富减少了四分之一,对外贸易骤减,还背上了巨额的国债。如此重创使它无力继续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在新的世界体系中地位有所下降,不得不对殖民地独立要求作出让步。与此同时,亚非拉国家人们在与法西斯势力斗争的过程中也加强了民族意思,很多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得到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在60年代,非洲独立运动达到高潮,17个国家在有“非洲年”之称的1960年独立。

在工党执政期间,英国大力推动医疗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使英国逐渐走上福利国家的道路。这种政策受到了多数政党的支持,并为历届政府所沿袭,这种现象被称为英国的“战后共识”。

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煤钢联营六国宣告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之后英国了组织部分北欧国家,以及瑞士、奥地利和葡萄牙结成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试图同欧共体抗衡,但收效甚微。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

战后,英国为了维护其大国地位,主张同美国继续保持战争期间的合作关系,从战后一直到70年代都在政经上奉行依附美国的政策,被成为这一时期的英美特殊关系。这种关系损害了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关系,由于担心美国通过英国操纵欧共体,英国加入欧共体的申请两次被法国否决。70年代初,英国单方面宣布结束英美特殊关系后,欧共体吸收了英国

1979年,“铁娘子”玛格丽特•撒切尔赢得大选,当上英国首相。在她统治时期,英国抛弃了国家调控经济的政策,重拾自由放任主义,使国家摆脱了“英国病”的困扰,走出长期滞胀的局面。虽然在此期间英国经济复苏,但社会贫富差距增大,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并对英国传统工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玛格丽特•撒切尔

撒切尔统治期间的一大重大历史事件是英阿马岛战争。英国在战争中大获全胜,使得工党和撒切尔本人声望剧增,受到了国民的大力支持。撒切尔非常注重这次战争中的成就,一些参加了这次战争的老兵在多年后出席了她的葬礼。

撒切尔曾多次出访中国,讨论英国对华关系的相关事宜。中英关系在当时的焦点在于香港问题。与撒切尔探讨过香港问题的中国人明确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如果到1997年还不收回香港,那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将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1997年

1997年,英国工党再次上台执政,结束了保守党18年的统治。进入新世纪以后,英国各地极端民族主义势力开始抬头。北爱尔兰有时发生动乱,海外属地也常有麻烦。2013年,苏格兰独立运动达到高潮,好在经过统一派的努力,苏格兰独立公投最终以反对票占多数告终。

2016年,英国就脱离欧盟进行投票,脱欧派以微弱的优势获胜。在接下来数年中,英国脱欧的进程缓慢而有序地进行着。尽管国际主义者不断努力,英国最终还是于2020年1月31日宣告脱离欧洲联盟。

英国反脱欧运动

今天的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统治的皇室为温莎王朝。经济高度发达,是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还是英联邦、北约等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并且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今天的英国(爱丁堡市,作者亲自拍摄)

结语:英国

英国曾经长期倚仗自身国力强大,奉行光荣孤立的政策,回避参与外交和国际事务,只有在几次大型战争中才和其他国家进行结盟。这种单边主义是反全球化的,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采取单边主义的行为注定意味着衰弱。当英国人从繁荣昌盛的梦幻中惊醒,猛然抬起头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世界别处升起,而世界大国的命运也将又一次兴衰消长。

在欧洲,有这样一个国家,它的经济实力并不居于首位,极盛时控制的土地也不如其他殖民国家,但它依靠浪漫与激情有机结合的人文情怀在列强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下一章,我们将讨论这个国家的激荡时代。

[近代国别史]04工业先声:英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