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白芷(Angelica dahurica)功效汇总-大数据挖掘开箱揭秘

2023-09-01 11:43 作者:python_biology  | 我要投稿

概述
中药材白芷是一味解表药,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

白芷性味辛,温。归胃、大肠、肺经。

白芷辛散温燥,芳香开窍,主入阳明(胃)经,兼入太阴(肺)经。既善散风寒、除湿邪、通鼻窍与关节之窍,又善止痛、发表、止带,还能消散肿块,促进脓汁的排出。
药力较强,风寒、风寒夹湿、寒湿所致诸证皆宜,尤善治眉棱骨痛、阳明头痛、风寒鼻塞或鼻渊头痛。治疮肿,初期兼表,既活血消散疮肿,又解表;中期脓未成可消,脓成未溃可溃,已溃脓多促排;后期脓尽生肌,宜渐减去。


现代研究

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使用历史。迄今为止,已从白苋中发现了300多种化学成分。在这些成分中,香豆素和挥发油是主要的活性化合物。此外,还从白花根中分离出一些其他化合物,如生物碱、酚类、甾醇、苯并呋喃、聚乙炔和多糖。

本品含有挥发油,并含欧前胡素(欧前胡素,具有抗菌、平喘及抗过敏等作用)白当归素(抗肿瘤,对HeLa 人体癌细胞有细胞毒活性)等多种香豆素类化合物,另含白芷毒素、花椒毒素、甾醇、硬脂酸等成分,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的功效。


花椒毒素

主要是存在于多种常见中草药如蛇床子、北沙参、白芷、枳实、羌活、芫荽等根茎或果实中。最早从大阿美(Ammi majusL)果实中分离获得,现发现主要存在于伞形科和芸香科等植物中。具有很强的光敏性,临床上主要用于PUVA疗法治疗白癜风、牛皮癣等皮肤顽疾。对血液中多种DNA病毒和RNA病毒等有很好的灭活作用(乙肝病毒?),另外,还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小鼠ip XAT LD50为468mg/kg;慢性毒性试验表明,大鼠在6个月期间口服XAT10、40、80mg/kg/日,其生殖活动及内分泌完整性方面未见任何副作用或不良反应,且大鼠的F1代未见有畸形。该素有抗实验性心律失常、镇痛、抗炎、松弛大鼠子宫、家兔回肠和血管平滑肌、抑制豚鼠心脏等作用该毒素可配合长波紫外线用于光化学疗法治疗银屑病,已为国际上公认的治疗方法之一。给药途径有二种:口服或局部病灶涂搽。


白芷用法用量

煎服3-10克,外用适量;

白芷属于神农本草经中品,不易长期大量使用;适量可做食药同源服用
白芷多煎汁服用,也可泡酒、煮粥或煲汤用。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需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服用。
白芷外用时,取适量白芷磨成细粉,外搽患处或者调敷。
白芷一般多入汤剂,煎汁服用,也可以制成散剂或丸剂服用。但中药材的使用须辨证论治,应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随意使用,更不可随意听信中药偏方和广告宣传。
此外,白芷也可用于日常保健,常用食用方法如下:
·泡酒:白芷可以泡酒饮用,具有祛风燥湿、解表散寒、止痛的作用。·煮粥:可以将白芷磨成粉煮粥,具有清热抗感,增强自身免疫的功能。


用药须知
白芷辛香温燥,故阴虚血热者忌服
大量不合理使用白芷会导致痉挛、瘫痪,孕妇及阴虚血热者不宜使用。


白芷使用频率

通过up主对数百本中药医书的大数据挖掘,白芷属于top20里使用频率最高中药材。在民间有广泛使用,有效性得到中华民族数百年以上验证。

优质白芷的片面积较大,便宜的白芷片状面积较小

白芷的产地主要在哪里?主产于浙江、四川、河南、河北。
白芷的入药部位主要是哪里?
白芷的入药部位:
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 Benth.et Hook.f.var.formosana (Boiss.)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
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白芷入药部位的性状特点:
本品呈长圆锥形,长10~25cm,直径1.5~2.5c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圆形,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纵行。
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

史书古籍中是如何记载白芷的?
《本经》∶“主女子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
《本草经百种录》︰“凡祛风之药,未有不枯耗精液者,白芷极香,能祛风燥湿,其质又极滑润,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用之则有利而无害也。”
《本草求真》︰“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经祛风散湿主药。”

作用功效
白芷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的功效。
白芷的主要功效和临床应用是什么?
白芷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流涕,鼻凯,鼻渊,牙痛,带下,疮疡肿痛。
风寒感冒
治外感风寒表证,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较甚者,常与羌活、防风、细辛等同用。
头痛,牙痛
治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等,可单用,或与川穹、绿茶为伍;

鼻渊鼻勤,鼻塞流涕
常与苍耳子、辛夷等同用

带下
治寒湿下注,带下清稀者,常与鹿角霜、白术、山药等同用;治湿热下注,带下黄稠,宜与车前子、黄柏等同用。
疮痈肿痛
治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者,每与金银花、当归、穿山甲等配伍;·

治疮疡脓成难溃者,常与人参、黄芩、当归等同用。

痛经

都梁丸为白芷蜜炼,治疗妇人痛经有效


白芷还有什么其他功效?

白芷还具有抗糖尿病、降低血脂、提高免疫力、抗溃疡和美容作用。

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一些中药材在民间往往作为食材广泛食用,即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即食药物质)。
白芷常用药膳方选如下:
男女头风,四肢拘挛痹痛
川芎15g,白芷15g,鱼头1个(约200g),生姜、葱、食盐、料酒等适量。
将川芎洗净,切片;白芷洗净切片;一鱼头去鳃,洗净。将药物、鱼头放入锅内,加生姜、葱、食盐、料酒、水适量。将锅置武火上煮沸,再用文火炖熟即成,食用时加味精少许。分顿喝汤。
血瘀血燥,经络阻滞之面部黑斑,面色晦暗,中老年妇女黄褐斑
桃花250g,白芷30g,白酒1L。
桃花采自清明前后含苞初放者,与白芷同放入盛酒的瓶中,加盖密封,存放1个月,即可开封备用。每次取酒15~30mL,于空腹时饮之,每日1~2次,常饮。


白芷在古籍记载用途(机器翻译,白芷翻译存在部分不准确)



关于白芷的现代研究进展
本品有解热、抗炎、镇痛、解痉、抗病原微生物、抑制肠平滑肌、抗肿瘤、抑制黑色素生成等多种药理作用。



白芷抗炎活性

如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白芷已被广泛用于治疗炎症相关疾病。例如,白藜芦根的 50% 乙醇提取物对 Raw 264.7 细胞(10 和 100 μg/ml,2 小时)和大鼠牙周炎模型(1 和 100 mg/ml,持续 14 天)。结扎诱导的牙周炎大鼠和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牙龈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和干扰素-γ(IFN-γ)等炎症基因的表达降低用白苋乙醇提取物处理后。此外,白桦提取物根抑制核因子-κB (NF-κ B)、环氧合酶-2 (COX-2) 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 的表达以及 NF-κB (IκB) 抑制剂的磷酸化。因此,白藜芦醇对牙周炎的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促炎介质来实现的( Lee et al., 2017 )。

综上所述,相关结果表明,白芷粗提物和活性成分均具有显着的抗炎活性,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NF-κB、iNOS等促炎介质的表达和释放。 、COX-2和TNF-α等。这一活性可能与白芷根治疗感冒、牙痛、鼻炎和一些皮肤病的传统用途有关。


白芷抗过敏性炎症功效

Coumarins from the roots of Angelica dahurica cause anti-allergic inflammation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8673013/
过敏性炎症是由过敏原引起的,导致各种过敏性疾病,包括鼻炎、哮喘和结膜炎。组胺在免疫球蛋白 E 依赖性过敏反应的发病机制中很重要,并导致与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分泌。白芷(A. dahurica)是一种在中国广泛用于治疗过敏性炎症相关症状的药用植物。本研究调查了白桦的化学成分并评估了它们对过敏性炎症的减少作用。结果,已鉴定出包括 13 种香豆素在内的 15 种化合物,分别为异欧前胡素 (1)、欧前胡素 (2)、氧化前胡素 (3)、氧化前胡素水合物 (4)、佛手柑烯 (5)、白芷素 (6)、苯丙蝶呤 (7)、白当归醇(8)、异罂粟内素 (9)、花椒毒素 (10)、花椒毒素 (11)、罂粟内素 (12)、东莨菪素 (13)、β-谷甾醇 (14) 和胡萝卜苷 (15)。化合物 1-13 能够减少组胺的释放,其中化合物 4-6 表现出最有效的活性。此外,化合物1-12能够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IL)-1β和IL-4的分泌,其中化合物5和7表现出最强的抑制作用。这些化合物通过抑制核因子κB的激活来实现对炎症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对接程序的虚拟筛选表明化合物 3 是一种有效的组胺 H1受体拮抗剂。此外,计算得出的这些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支持大多数呋喃香豆素被递送至结合位点并渗透细胞膜。目前的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白芷如何减轻过敏性炎症。

在哮喘小鼠中,白芷根的 70% 乙醇提取物(50 和 100 毫克/千克体重,5 天)缓解了卵清蛋白诱导的气道炎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细胞因子(IL-4、IL-5)的减少证明了这一点。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免疫球蛋白 E (Ig E) 和通过增加血红素加氧酶-1 (HO-1) 表达来产生粘液 ( Lee et al., 2011 )。

从白花根中分离出 13 种香豆素,并评价其抗过敏性炎症的能力。他们发现,与二硝基苯基人血清白蛋白 (DNP-HSA) 细胞相比,所有这些香豆素在 20 μM 剂量下作用 1 小时,可减少 RBL-2H3 细胞培养基中组胺的释放,并使用氧化前胡素水合物 (21 ),佛手柑烯( 25 ) 和Byakangelicin ( 41 ) 具有最强的性能。此外,这些化合物还减少了 TNF-α、IL-4 和 IL-1β 的分泌,其中香柠檬烯和黄芪蝶呤 ( 26 ) 表现出最有效的作用。治疗机制可能是抑制 NF-κ B 信号传导(Li 和 Wu,2017)。


白芷抗肿瘤活性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芷还对多种癌症表现出有效的抗肿瘤作用,包括结肠癌、乳腺癌和黑色素瘤。在小鼠黑色素瘤 B16F10 细胞中,白藜芦根的 70% 乙醇提取物(100 和 200 μg/ml,24 小时)被证实可抑制生长、迁移、侵袭和集落形成,同时通过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 和 MMP-9 ( Hwangbo et al., 2020 )。来自白苋根的精油(12.5 μg/ml,24 h)可通过抑制 ATP 结合盒亚家族 B 成员 1 (ABCB1) 的表达并降低脂筏稳定性,抑制 MCF-7/ADR 乳腺癌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逆转倍数为 2.09 (吴等人,2016)。对于结肠癌,细胞凋亡测定表明白藜芦根乙酸乙酯提取物(200 和 250 μg/ml,48 h)通过 p53 独立途径对结肠癌 HT-29 细胞具有抗凋亡作用(Zheng et al.等,2016b)。此外,据报道,IMP 在 150 μM 剂量下可显着抑制结肠癌 HCT116 细胞的增殖,持续 12 小时,并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50 和 100 mg/kg 体重,每周 3 次,35 天)在 HCT116 异种移植小鼠中,通过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mTOR)/核糖体蛋白 S6 激酶 (p70S6K)/真核起始因子 4E 结合蛋白-1 (4E-BP1) 抑制缺氧诱导因子 1α (HIF-1α) 蛋白合成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Mi et al., 2017)。它还可以显着抑制结肠癌 HT-29 细胞的生长(IC 50 = 78 μM),并通过上调 p53 和 caspase 级联,在 150 μM 剂量下持续 48 小时诱导细胞凋亡( Zheng et al., 2016a))。此外,0.1、0.5和1 μg/ml剂量的IMP可增强肺癌H292和A549细胞在细胞脱离后24小时的失巢,并在25和50 mg/kg体重的剂量下减轻结直肠腺癌15天的癌症恶病质。 CT26 荷瘤小鼠(Choochuay 等,2013;Chen 等,2020)。这些结果表明白芷的活性成分 IMP是一种新的潜在癌症治疗候选物。

尽管新的证据已经证明了白藜芦醇的抗肿瘤作用,但未来必须克服一些挑战。首先,肿瘤发病机制复杂,白芷抗肿瘤机制研究不够深入。此外,许多研究都集中在粗提物上,无法确定白芷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具体成分。最后,目前的研究主要以体内和体外实验为主,缺乏临床试验数据。未来的研究有必要在临床试验中揭示白术的抗肿瘤作用。


白芷抗氧化活性

白芷提取物发挥显着的抗氧化活性,主要是基于其自由基清除能力(Lee and Woo, 2011;Wang et al., 2017 ; Liang et al., 2018)。王等人。(2017)评估了白藜芦根不同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发现 70% 乙醇提取物显示出最强的抗氧化剂,50% 抑制浓度 (IC 50 ) 为 1.6 ± 0.25 mg/ml 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 (DPPH) 测定。同样,白芷根的 70% 乙醇提取物表现出最高的还原能力 (IC 50= 2.8 ± 0.36 mg/ml) 与水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相比。有趣的是,他们还发现,经过益生菌发酵后,它们的抗氧化活性得到了提高。李等人。研究发现白芷茎(包括叶)和根的提取物均具有抗氧化作用。茎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50%有效浓度(EC 50 ) = 243.33 μg/ml]强于根(EC 50 = 1,161.79 μg/ml),而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不显着。 EC 50值分别为 434.66 μg/ml 和 435.19 μg/ml,存在差异(Lee 和 Woo,2011)。这些结果表明,无论是茎还是根的提取物白桦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然而,DPPH分析方法可能会高估抗氧化剂含量,并且该方法无法测试提取物的所有分析特性。因此,仅通过DPPH分析无法准确评价抗氧化活性,有必要尝试更精确的方法来验证。

除白芷粗提物外,白芷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包括香豆素类、酚类、多糖类等也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朴等,2004;徐等,2011;Bai等。 ., 2016 ; Kang 等人, 2019 ; Shu 等人, 2020a )。例如,Piao 等人。从A. dahurica的根中鉴定出 11 种呋喃香豆素,并发现 9-羟基-4-甲氧基补骨脂素 ( 67 ) 和别异欧前胡素 ( 107)通过减少 DPPH 自由基,显着减轻 2,2-偶氮双(2-氨基二丙烷)-二盐酸盐 (AAPH) 诱导的肾上皮细胞损伤,IC 50分别为 6.1 和 9.4 μg/ml(Piao 等,2004)。白芷根中的酚类化合物 ( 289、290291 )显示出显着的 DPPH 自由基清除活性,IC 50分别为 0.36、0.39 和 0.44 mM ( Shu et al., 2020a )。此外,白藜芦根中的多糖 ADP1-ADP4在 62.5 至 500 μg/ml 剂量范围内也表现出强大的抗氧化能力,可抑制丙二醛 (MDA) 形成并螯合亚铁离子 (Fe 2+ )。徐等人,2011)。这些结果表明白桦中的香豆素、酚类和多糖具有抗氧化作用。然而,用于测试抗氧化活性的体外实验容易受到干扰,需要进一步的体内实验来证实这些结果。


白芷镇痛活性

白芷历史上曾被用于治疗与疼痛相关的疾病,例如头痛、牙痛、风湿痛和眉毛脊痛。现代分子药理学方法通过多种疼痛模型证明了白芷的镇痛作用,揭示了其镇痛机制的复杂性。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1型(TRPV1)是治疗各种疼痛模型的治疗靶点,广泛表达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Iftinca et al., 2021)。最近,研究人员发现,皮下注射IMP(2.45 mM)可以通过抑制TRPV1通道的活性,有效缓解福尔马林或辣椒素引起的大鼠急性疼痛(Chen et al., 2014 ))。同样,白芷根水提取物以100 mg/kg体重的剂量作用2小时,通过抑制TRPV1通道减轻热、福尔马林和辣椒素引起的小鼠急性疼痛( Guo et al., 2019 )。此外,在福尔马林诱发的小鼠疼痛模型中,白术根香豆素(CAD)在剂量为 30、60 和 120 mg/kg bw 的情况下连续 4 天明显降低伤害性反应。以6mg/kg体重的剂量脑室内给予CAD后,在热板试验中小鼠的潜伏期显着延长。进一步研究表明,CAD的镇痛部位可能同时存在于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其机制可能与一氧化氮(NO)的合成和释放有关。王红莲等,2009)。这些结果表明白芷根提取物或单个化合物可能通过抑制TRPV1通道和调节NO水平发挥镇痛作用。白芷的根可能有潜力成为治疗各种疼痛的有效药物,这与其传统的镇痛用途是一致的。


白芷抗病毒和抗微生物活性

如今,一些研究表明白芷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权等人。首先分离出8个化合物,包括5,8-二(2,3-二羟基-3-甲基丁氧基)-补骨脂素( 75 )、赫拉酚( 47 )、IMP、异欧前胡素( 19 )、黄芪蝶呤( 26 )、东莨菪素( 3 )、从白芷根中提取的byakangelicin ( 41 )和阿魏酸( 292 ),并评估了它们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草枝孢子菌和白曲霉的抗菌活性。。他们发现这些活性成分对枯草芽孢杆菌、草枝孢子菌和白曲霉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MIC)为62.5 μg/ml(Kwon等,1997)。在抗菌活性生物测定中,白藜芦根乙醇提取物对克氏锥虫的抑制率为40% ,白藜芦醇水提取物在50%最低抑菌浓度下,对人型支原体有显着的抗人支原体作用。(MIC 50 )为3.91 mg/ml,可用于治疗人型支原体感染(Schinella 等人,2002;Che 等人,2005)。此外,白发根的己烷提取物被发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抗菌活性。通过生物测定引导的分级分离,从己烷提取物中分离出抗微生物化合物,并鉴定为 falcarindiol ( 307 )。在这项研究中,falcarindiol 抑制葡萄球菌菌株的生长,MIC 范围为 8 至 32 μg/ml(Lechner 等,2004)。

除了抗微生物活性外,白桦还具有显着的抗病毒作用。近年来,据报道来自白花香豆素的香豆素具有显着的抗病毒特性。例如,李等人。研究发现白头翁根中的四种活性呋喃香豆素,包括异欧前胡素(19)、氧化前胡素(20)、氧化前胡素水合物(21)和IMP,对甲型流感(H1N1和H9N2)病毒具有显着的抗病毒活性。其中,氧化前胡素表现出最有效的抗病毒作用,EC 50分别为 5.98 ± 0.71 和 4.52 ± 0.39。进一步研究表明,氧化前胡素通过抑制病毒感染诱导的细胞凋亡和病毒复制周期的早期阶段来发挥抗甲型流感病毒的特性(Lee, BW et al., 2020)。此外,IMP(10、25和50 μM,30分钟)能够通过转录因子特异性蛋白1的调节,抑制HIV-1感染的T细胞和HeLa细胞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的复制。 Sp1)(桑乔等人,2004)。由于许多疾病的发生是由于细菌和病毒的感染。这些研究表明,白发根是天然抗微生物和抗病毒药物的丰富来源,可以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


白芷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并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多项研究表明白芷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李等人。(2015)首先报道白藜芦根的 70% 甲醇提取物 (0.03–3.0 μg/ml) 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显着放松钙诱导的主动脉环血管收缩。在高脂/高果糖饮食 (HFFD) 喂养的大鼠中,IMP 剂量为 15 和 30 mg/kg bw 连续 4 周显着降低血压和心率值,并通过调节脂联素受体 1、内皮一氧化氮合酶 (eNOS) 和 p47福克斯(Bunbupha 等人,2021)。同时,IMP通过部分影响去氧肾上腺素诱导的小鼠胸主动脉中NO的水平而显示出有效的血管舒张作用(IC 50 = 12.2±2.4 μmol/L)(Nie等,2009)。他等人。(2007)发现 IMP (1 μM–1 mM) 可能通过调节钙通道和竞争性拮抗 5-羟色胺 (5-HT) 受体,促进激动剂预收缩的动脉血管舒张。此外,IMP 还可以减轻病理性心肌肥大和心脏纤维化,抑制向心力衰竭的转变,并防止血管紧张素 II 诱导的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和细胞大小。高剂量的 IMP(30 μM)比 IMP(10 和 3 μM)更有效,并且表现出浓度依赖性(Zhang et al., 2010)。这些科学报告表明,白芨的根及其活性成分可以控制Ca 2+通道,调节脂联素受体1、eNOS 和p47 phox的表达发挥舒血管和心脏保护作用。IMP 可能是白苋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的原因。


白芷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IMP 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白苋的神经保护功能,并对神经系统具有重要的特性,例如改善记忆、抗抑郁样作用和抗惊厥作用(Luszczki 等,2009;Sigurdsson 和 Gudbjarnason,2013;Cao 等,2013)。 ,2017)。例如,用 IMP 预处理(5、10 毫克/千克体重,14 天)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 水平并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显着改善 LPS 诱导的记忆保留不良的小鼠。乔杜里等人,2018)。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中,剂量为 5 和 10 mg/kg 体重的 IMP 减少了梗塞体积并增加了行为能力。此外,IMP(0.612 和 2.56 μM)通过增加 BDNF 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的表达,通过抗凋亡来改善神经细胞系(SH-SY5Y 细胞)的损伤(Wang 等,2017)。 ,2013)。在最大电击诱发癫痫发作(MES)试验中,50 mg/kg体重的IMP通过减少50%有效剂量(ED 50)值提高了60%,防护指数从4.90提高到8.96。单独以 50 和 100 mg/kg 剂量施用 IMP 时,MES 阈值在施用后 30 分钟显着增加 38% 和 68%(Luszczki 等,2007;Luszczki 等,2008)。除了 IMP 之外,一些其他化合物如黄芪蝶呤 ( 26 ) 和东莨菪碱 ( 3 ) 也表现出神经保护作用。东莨菪碱(2、10 和 50 mg/kg bw)给药 2 周,通过激活 γ-氨基丁酸(GABA A )受体,减轻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的小鼠的焦虑样症状,据报道,苯蝶呤与 γ-氨基丁酸(GABA A )受体竞争性结合中枢神经系统苯二氮卓受体,IC 500.36 μM(Bergendorff 等人,1997;Luo 等人,2020)。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形成β-淀粉样蛋白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 Zhang et al., 2020 )。丸本等人。评估了来自白花香的五种呋喃香豆素对 β-分泌酶 (BACE1) 的抑制活性,发现 IMP 和 byakangelicol ( 34 ) 表现出最优异的特性,IC 50分别为 91.8 ± 7.5 和 104.9 ± 2.4 μM(Marumoto 和 Miyazawa,2010)),这表明它们具有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力。然而,基于目前的研究,由于神经系统的复杂性,IMP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IMP与其他有效化合物的联合应用可能是临床试验中一个有希望的方向。


白芷保肝活性

一些研究出版物报道了白苋中某些活性成分的保肝活性。例如,Oh 等人。从白芷根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IMP、异欧前胡素( 19 )、白当归醇( 34 )、氧前胡素( 20 )、白当归素( 41 )和阿维普林( 78 ) 6种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并验证了它们对他克林的细胞毒作用-诱导的Hep G2细胞。随后,IMP 和 byakangelicin 显示出优异的保肝活性,EC 50值分别为 36.6 ± 0.98 和 47.9 ± 4.6 μM。Byakangelicol 和 oxypeucedanin 表现出中等的保肝作用,EC 50值分别为 112.7 ± 5.35 和 286.7 ± 6.36 μM ( Oh et al., 2002 )。同时,IMP 剂量为 100 mg/kg 体重,连续 5 天能够改善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损伤,死亡率、血清和小叶中心的谷丙转氨酶 (ALT) 和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降低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刺激去乙酰化酶 1 (SIRT1)-法尼醇 X 受体 (FXR) 途径导致肝坏死( Gao et al., 2020)。此外,小鼠口服byakangelicin(100 mg/kg体重,4周)通过抑制胶原蛋白和α-SMA沉积,降低血清中ALT和AST水平,显着改善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和损伤。这比水飞蓟宾更有效。在4-HNE诱导的HepG2细胞中,byakangelicin(20和40 μmol/L,24 h)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并通过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c阻止肝细胞凋亡-Jun N 末端激酶 (JNK) 途径(Li et al., 2020)。上述结果表明,白芨中的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保肝活性,可能是白苋中的呋喃香豆素类成分具有保肝活性的原因。达胡里卡。然而,一些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分子机制和临床安全性尚不清楚,这阻碍了香豆素类药物作为保肝药物的发展。未来的研究应集中在白芨中呋喃香豆素的精确分子机制。


白芷对皮肤病的功效

白芷被广泛用作治疗皮肤相关疾病的中药。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对糖尿病引起的皮肤溃疡具有优异的活性( Guo et al., 2020 ; Chao et al., 2021 ; Hu et al., 2021 )。郭等人。(2020)表明,用1.8 g/kg 体重的白芨草治疗 10 天,通过激活磷脂酰肌醇 3-激酶/蛋白激酶 B (PI3K/AKT) 和 HIF-1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显着促进伤口愈合和血管生成。 db/db 小鼠中的 β (PDGF-β) 通路。此外,白桦70%乙醇提取物据报道,根(2.5 mg/ml,3天)可以改善黑素细胞对纤连蛋白的粘附,并刺激黑素细胞的迁移,从而治疗白癜风(Zhang et al., 2005)。黄等人。(2016)发现白藜芦根甲醇提取物 (50 μg/ml) 和 IMP(10、20 和 40 μM,2 天)显着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 诱导的皮脂分泌通过抑制皮脂腺细胞中 Akt 的磷酸化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 和甾醇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 (SREBP-1) 的表达,表明它们有潜力用于痤疮的治疗。此外,来自A. dahurica的 IMP 和异欧前胡素 ( 19 )根可以通过阻止 B16 黑色素瘤细胞中酪氨酸酶的合成来抑制黑色素生成,并且可能有潜力被开发为化妆品中的新型美白剂(Cho 等人,2006)。总的来说,上述研究可以部分支持传统使用白花根治疗皮肤病的说法。白芍的根常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如中国的疥疮、痈肿、疮毒和瘙痒,以及亚洲的其他传统药物体系,这些适应症在未来的临床试验中可能具有广阔的前景。


白芷脂质代谢的调节

白芷的70%乙醇提取物(800 mg/kg体重,4周)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肝脏中TC和甘油三酯(TG)的水平,并通过上调增强总肝脂肪分解活性。 PPARγ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脂肪酶成员C(LIPC)的表达。同样,在 50% 胎牛血清 (FBS) 喂养的 HepG2 细胞中,白苋提取物(400 μg/ml,24 小时)和 IMP(20 μg/ml,24 小时)降低了 TC 和 TG水平(Lu等人,2016)。这项研究表明白芷根对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并可能被开发为抗脂肪肝和高脂血症的药物产品。


白芷抗糖尿病活性

从白苋根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出的黄芪蝶呤 ( 26 ),剂量为 1 和 2 mg/kg 体重,持续 2 周,可显着降低高脂饮食 (HFD)/链脲佐菌素 (STZ) 中的血糖、TC 和 TG 水平)诱导的Ⅱ型糖尿病小鼠。在 3T3-L1 前脂肪细胞中,白藜芦醇乙酸乙酯提取物(25、50 和 100 μg/ml)和水黄蝶呤(50 μg/ml,9 天)通过增加 PPARγ 的表达来诱导脂肪细胞分化,表明水黄蝶呤的价值通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来开发抗糖尿病药物(Han et al., 2018)。


白芷免疫调节活性

最新研究表明,ADP80-2(一种来自白芷根的水溶性多糖)在25、50和100μg/ml剂量下作用24小时可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NO的释放和细胞因子的产生(TNF-α、IL-6 和 IL-1β)。此外,ADP80-2 诱导斑马鱼胚胎中免疫调节相关趋化因子的产生,包括活性氧 (ROS) 和 NO ( Wang et al., 2021 )。另一项研究报道,10、30 和 100 μg/ml 剂量的 ADP 通过靶向 Toll 样受体 4 (TLR4)、MAPK 和 NF-κB 激活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功能 (Kim et al., 2013 )。这些研究表明,多糖主要负责白芷的免疫调节功能。


白芷功效汇总



含有白芷的复方制剂有哪些?
芩芷鼻炎糖浆
清热解毒,消肿通窍。用于急性鼻炎。

鹅不食草容易导致胃疼,该处方可鼻部雾化治疗

托里消毒散
消肿止痛,托毒排脓。

托里消毒散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

【组成】人参 黄耆(盐水拌炒) 当归 川芎 芍药(炒) 白术 茯苓各3克 金银花 白芷各2.1克 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疮疽元气虚弱,或行攻伐,不能溃散。现用于脓耳、凝脂翳等五官科疾病,证属气血不足者。

托里消毒散

【方剂别名】消毒托里散(《医学六要》卷四)、托里消毒饮(《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七)。

【药物组成】人参1钱,黄耆(炒)1钱,当归(酒洗)1钱,川芎1钱,芍药(炒)1钱,白术(炒)1钱,陈皮1钱,茯苓1钱,金银花7分,连翘7分,白芷7分,甘草5分。

【各家论述】《删补名医方论》:参、耆、术、苓、草以益气分;归、芎、芍以滋血分;银花、白芷、连翘以解毒。

网上平台有卖,价格较高,可自配中药材煎煮。


—捻金散
可治风冷牙痛。
仙方活命饮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阳证痈疡

肿毒初起。红肿掀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九味羌活汤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白芷处方和传统用药(机器翻译,白芷翻译存在部分不准确)


附录

白芷挥发油Volatile Oils

α-蒎烯 (154)    萨宾 (160)    月桂树 (199)    松油烯-4-醇 (219)    1-十二烷醇 (221)
不    名称    植物拍拍    公式    参考
萜烯
154    α-蒎烯    根源    C 10 H 16    孙等人。(2017)
155    1-石竹烯    根源    中15小时24    孙等人。(2017)
156    E-1,9-十四碳二烯    根源    碳14小时26    孙等人。(2017)
157    1-甲基环辛烯    根源    C 9 H 16    孙等人。(2017)
158    莰烯    根源    C 10 H 16    胡等人。(2019)
159    β-蒎烯    根源    C 10 H 16    胡等人。(2019)
160    桧烯    根源    C 10 H 16    胡等人。(2019)
161    β-月桂烯    根源    C 10 H 16    胡等人。(2019)
162    α-水芹烯    根源    C 10 H 16    胡等人。(2019)
163    α-松油烯    根源    C 10 H 16    胡等人。(2019)
164    D-柠檬烯    根源    C 10 H 16    胡等人。(2019)
165    β-水芹烯    根源    C 10 H 16    胡等人。(2019)
166    桉油精    根源    C 10 H 18 O    胡等人。(2019)
167    γ-松油烯    根源    C 10 H 16    胡等人。(2019)
168    反式-β-罗勒烯    根源    C 10 H 16    胡等人。(2019)
169    α-科帕烯    根源    中15小时24    胡等人。(2019)
170    β-荜澄茄烯    根源    中15小时24    胡等人。(2019)
171    Selina-5,11-二烯    根源    中15小时24    胡等人。(2019)
172    长叶烯-(V4)    根源    中15小时24    胡等人。(2019)
173    (-)-β-榄香烯    根源    中15小时24    胡等人。(2019)
174    石竹烯    根源    中15小时24    胡等人。(2019)
175    芳香树烯    根源    中15小时24    胡等人。(2019)
176    γ-榄香烯    根源    中15小时24    胡等人。(2019)
177    顺式-β-金合欢烯    根源    中15小时24    胡等人。(2019)
178    葎草烯    根源    中15小时24    胡等人。(2019)
179    γ-穆罗烯    根源    中15小时24    胡等人。(2019)
180    δ-榄香烯    根源    中15小时24    胡等人。(2019)
181    β-硒烯    根源    中15小时24    胡等人。(2019)
182    δ-杜松烯    根源    中15小时24    胡等人。(2019)
183    α-Gurjunene    根源    中15小时24    胡等人。(2019)
184    α-愈创木烯    根源    中15小时24    胡等人。(2019)
185    γ-丝氨酸    根源    中15小时24    胡等人。(2019)
186    β-愈创木烯    根源    中15小时24    胡等人。(2019)
187    香叶烯B    根源    中15小时24    胡等人。(2019)
188    石竹烯氧化物    根源    C 15 H 24 O    胡等人。(2019)
189    α-侧柏烯    根源    C 10 H 16    塔班卡等人。(2014)
190    柠檬烯    根源    C 10 H 16    塔班卡等人。(2014)
191    佩里伦    根源    C 10 H 14 O    塔班卡等人。(2014)
192    反式-β-香柠檬素    根源    中15小时24    塔班卡等人。(2014)
193    Selina-4,11-二烯    根源    中15小时24    塔班卡等人。(2014)
194    β-红没药烯    根源    中15小时24    塔班卡等人。(2014)
195    α-丝氨酸    根源    中15小时24    塔班卡等人。(2014)
196    Selina-4(15),7(11)-二烯    根源    中15小时24    塔班卡等人。(2014)
197    环氧化物葎草烯II    根源    C 15 H 24 O    塔班卡等人。(2014)
198    δ-3-蒈烯    根源    C 10 H 16    王东英等人。(2020)
199    月桂烯    根源    C 10 H 16    王东英等人。(2020)
200    倍半桧烯    根源    中15小时24    王东英等人。(2020)
芳烃
201    1-甲氧基-4-[(Z)-丙-1-烯基]苯    根源    C 10 H 12 O    孙等人。(2017)
第202章    对伞花烃    根源    C 10 H 14    胡等人。(2019)
203    甲苯    根源    C 7 H 8    胡等人。(2019)
204    1,3-二甲苯    根源    C 8 H 10    胡等人。(2019)
205    邻二甲苯    根源    C 8 H 10    胡等人。(2019)
206    α-对二甲基苯乙烯    根源    C 10 H 12    胡等人。(2019)
207    α,3-二甲基苯乙烯    根源    C 10 H 12    胡等人。(2019)
208    草草酮    根源    C 10 H 12 O    胡等人。(2019)
209    茴香脑    根源    C 10 H 12 O    胡等人。(2019)
210    异榄霉素    根源    C 12 H 16 O 3    胡等人。(2019)
211    铜帕烯    根源    碳15小时22    塔班卡等人。(2014)
212    香芹酚甲醚    根源    C 11 H 16 O    王东英等人。(2020)
醇类
213    十二醇    根源    C 12 H 26 O    孙等人。(2017)
214    1-十五醇    根源    C 15 H 32 O    孙等人。(2017)
215    芳樟醇    根源    C 10 H 18 O    胡等人。(2019)
216    3-丁烯-2-醇,2-甲基-    根源    C 5 H 10 O    胡等人。(2019)
217    异戊二烯醇    根源    C 5 H 10 O    胡等人。(2019)
218    1-己醇    根源    C 6 H 14 O    胡等人。(2019)
219    4-萜品醇    根源    C 10 H 18 O    胡等人。(2019)
220    苯甲醇    根源    C 7 H 8 O    胡等人。(2019)
221    1-十二烷醇    根源    C 12 H 26 O    胡等人。(2019)
222    1-十六醇    根源    C 16 H 34 O    胡等人。(2019)
223    佛手菊烯醇    根源    C 15 H 24 O    胡等人。(2019)
224    2-甲基-3-丁烯-2-醇    根源    C 5 H 10 O 5    塔班卡等人。(2014)
225    顺-对-薄荷-2-en-1-醇    根源    C 10 H 18 O    塔班卡等人。(2014)
226    反式松香芹醇    根源    C 10 H 16 O    塔班卡等人。(2014)
227    顺式胡椒醇    根源    C 10 H 18 O    塔班卡等人。(2014)
228    桃金娘烯醇    根源    C 10 H 16 O    塔班卡等人。(2014)
229    对-薄荷-1,5-二烯-7-醇    根源    C 10 H 16 O    塔班卡等人。(2014)
230    对-伞花素-8-醇    根源    C 10 H 14 O    塔班卡等人。(2014)
第231章    1-十三醇    根源    C 13 H 28 O    塔班卡等人。(2014)
第232章    孜然醇    根源    C 10 H 14 O    塔班卡等人。(2014)
233    愈创木-6,10(14)-dien-4β-ol    根源    C 15 H 24 O    塔班卡等人。(2014)
234    2-壬醇    根源    C 9 H 20 O    王东英等人。(2020)
醛类                
235    3-甲基丁醛    根源    C 5 H 10 O    胡等人。(2019)
236    己醛    根源    C 6 H 12 O    胡等人。(2019)
第237章    2-甲基-2-丁烯醛    根源    C 5 H 8 O    胡等人。(2019)
238    庚醛    根源    C 7 H 14 O    胡等人。(2019)
239    辛醛    根源    C 8 H 16 O    胡等人。(2019)
240    (E)-2-辛烯醛    根源    C 8 H 14 O    胡等人。(2019)
第241章    壬醛    根源    C 9 H 18 O    胡等人。(2019)
第242章    癸醛    根源    C 10 H 20 O    胡等人。(2019)
243    苯甲醛    根源    C 7 H 6 O    胡等人。(2019)
244    (E)-2-壬醛    根源    C 9 H 16 O    胡等人。(2019)
245    2,6-辛二烯醛,3,7-二甲基-,(Z)-    根源    C 10 H 16 O    胡等人。(2019)
246    孜然醛    根源    C 10 H 12 O    塔班卡等人。(2014)
酮类
第247章    6-甲基-5-庚烯-2-酮    根源    C 8 H 14 O    胡等人。(2019)
248    2-壬酮    根源    C 9 H 18 O    胡等人。(2019)
249    樟    根源    C 10 H 16 O    胡等人。(2019)
250    松香芹酮    根源    C 10 H 14 O    塔班卡等人。(2014)
第251章    加密货币    根源    C 9 H 14 O    塔班卡等人。(2014)
第252章    马鞭草酮    根源    C 10 H 14 O    塔班卡等人。(2014)

第253章    十三烷酸    根源    C 13 H 26 O 2    孙等人。(2017)
第254章    亚油酸    根源    C 18 H 32 O 2    孙等人。(2017)
255    棕榈酸    根源    C 16 H 32 O 2    张等人。(2018)
256    硬脂酸    根源    C 18 H 36 O 2    张等人。(2018)
第257章    醋酸    根源    C 2 H 4 O 2    胡等人。(2019)
258    己酸    根源    C 6 H 12 O 2    胡等人。(2019)
第259章    油酸    根源    C 18 H 34 O 2    胡等人。(2019)
260    十二烷酸    根源    C 12 H 24 O 2    胡等人。(2019)
酯类
261    氧杂环十四烷-2-酮    根源    C 13 H 24 O 2    孙等人。(2017)
262    十六烷酸乙酯    根源    C 18 H 36 O 2    孙等人。(2017)
263    邻苯二甲酸氢2-乙基己酯    根源    C 16 H 22 O 4    孙等人。(2017)
264    15-甲基十七酸乙酯    根源    C 20 H 40 O 2    孙等人。(2017)
265    亚油酸乙酯    根源    C 20 H 36 O 2    孙等人。(2017)
266    环丙烷甲酸,3-甲基苯酯    根源    C 11 H 12 O 2    孙等人。(2017)
第267章    油酸乙酯    根源    C 20 H 38 O 2    孙等人。(2017)
268    醋酸乙烯酯    根源    C 4 H 6 O 2    胡等人。(2019)
269    (E)-肉桂酸乙酯    根源    C 11 H 12 O 2    胡等人。(2019)
270    γ-十内酯    根源    C 10 H 18 O 2    胡等人。(2019)
烷烃


白芷生物碱Alkaloids

生物学上重要的生物碱在白芷中分布较少。从这种植物中分离出大约 13 种生物碱(表5和补充图S3),包括白花碱A–F(275–280)、(8R,11S,12R)-Funebral(281)、(8R,11S,12R)-3,4-二氢-3-氨基-4, 5-二甲基呋喃-2[5H]-1-2-甲酰基吡咯 ( 282 )、4″-丁基-2-甲酰基-5-(羟甲基)-1H-吡咯-1-丁酸( 283 )、2-甲酰基丁基酯-5-丁氧基甲基-1H-吡咯-1-丁酸酯 ( 284 )、萱草胺 II ( 285 )、2-吡咯烷酮-5-甲酸丁酯 ( 286 ) 和紫堇啶 ( 287 )(Sun 等,2017;Qi 等,2017) ,2019)。

Biologically important alkaloids have been less distributed in A. dahurica. Approximately 13 types of alkaloids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this plant (Table 5 and Supplementary Figure S3), including dahurines A–F (275–280), (8R,11S,12R)-Funebral (281), (8R,11S,12R)-3,4-dihydro-3-amino-4,5-dimethylfuran-2 [5H]-one-2-formyl pyrrole (282), 4″-butyl-2-formyl-5-(hydroxymethyl)-1H-pyrrole-1-butanoic acid (283), butyl 2-formyl-5-butoxymethyl-1H-pyrrole-1-butanoate (284), hemerocallisamine II (285), butyl 2-pyrrolidone-5-carboxylate (286) and corydaldine (287) (Sun et al., 2017Qi et al., 2019).

从A. dahurica中分离出生物碱、酚类、甾醇、苯并呋喃和聚乙炔。

包含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 FPHAR_fphar-2022-896637_wc_tfx6.jpg    包含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 FPHAR_fphar-2022-896637_wc_tfx7.jpg    包含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 FPHAR_fphar-2022-896637_wc_tfx8.jpg    包含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 FPHAR_fphar-2022-896637_wc_tfx9.jpg    包含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 FPHAR_fphar-2022-896637_wc_tfx10.jpg
达胡林 A (275)    当归醇 A (288)    β-谷甾醇 (299)    蛇床子苷 A (304)    隼二醇 (307)
不    名称    植物部分    公式    参考
生物碱
275    达胡林A    根源    C 17 H 20 N 2 O 6    齐等人。(2019)
276    达胡林B    根源    C 16 H 23 NO 4    齐等人。(2019)
第277章    达胡林C    根源    C 16 H 23 NO 4    齐等人。(2019)
278    达胡林D    根源    C 12 H 15 NO 3    齐等人。(2019)
第279章    达胡林E    根源    C 23 H 31 NO 4    齐等人。(2019)
280    达胡林F    根源    C 17 H 27 NO 4    齐等人。(2019)
第281章    (8 R ,11 S ,12 R )-葬礼    根源    C 12 H 17 NO 4    齐等人。(2019)
第282章    (8 R ,11 S ,12 R )-3,4-二氢-3-氨基-4,5-二甲基呋喃-2[5 H ]-1-2-甲酰基吡咯    根源    C 11 H 14 NO 3    齐等人。(2019)
第283章    4″-丁基-2-甲酰基-5-(羟甲基)-1 H-吡咯-1-丁酸    根源    C 14 H 21 NO 4    齐等人。(2019)
第284章    2-甲酰基-5-丁氧基甲基-1H-吡咯-1-丁酸丁酯    根源    C 18 H 31 NO 4    齐等人。(2019)
第285章    萱草胺II    根源    C 10 H 17 NO 2    齐等人。(2019)
第286章    2-吡咯烷酮-5-甲酸丁酯    根源    C 9 H 15 NO 3    齐等人。(2019)
第287章    紫堇啶    根源    C 11 H 13 NO 3    孙等人。(2017)
酚类
288    当归A    根源    C 10 H 14 O 3    舒等人。(2020a)
第289章    当归B    根源    C 18 H 20 O 6    舒等人。(2020a)
290    (1S)-2-OZ-阿魏酰基-1-(4-羟基苯基)乙烷-1,2-二醇    根源    C 18 H 18 O 6    舒等人。(2020a)
第291章    (1S)-2-OE-阿魏酰基-1-(4-羟基苯基)乙烷-1,2-二醇    根源    C 18 H 18 O 6    舒等人。(2020a)
第292章    阿魏酸    根源    C 10 H 10 O 4    权等人。(1997)
293    花青素    根源    C 15 H 11 O 6    佩文等人。(2014)
294    芦丁    根源    C 27 H 30 O 16    佩文等人。(2014)
295    儿茶素    根源    C 15 H 14 O 6    佩文等人。(2014)
296    表儿茶素    根源    C 15 H 14 O 6    佩文等人。(2014)
第297章    山柰酚    根源    C 15 H 10 O 6    佩文等人。(2014)
298    4-O-β-D-吡喃葡萄糖基-9-O-β-D-吡喃葡萄糖基-(7R,8S)-脱氢二松醇    根源    C 32 H 42 O 16    赵等人。(2007a)
甾醇                
299    β-谷甾醇    根源    C 29 H 50 O    李和吴,(2017)
300    胡萝卜苷    根源    C 35 H 60 O 6    李和吴,(2017)
苯并呋喃类
301    3-[6,7-呋喃-9-羟基-4-(2″,3″-二羟基-3″-甲基丁氧基)]-苯基丙酸    根源    C 16 H 20 O 7    松尾等人。(2020)
第302章    3-[6,7-呋喃-9-(β-D-吡喃葡萄糖氧基)-4-(2″,3″-二羟基-3″-甲基丁氧基)]-苯基丙酸    根源    C 22 H 30 O 12    松尾等人。(2020)
303    3-[6,7-呋喃-9-(β-D吡喃葡萄糖氧基)-4-(2″,3″-二羟基-3″-甲基丁氧基)]-苯基丙酸甲酯    根源    C 23 H 32 O 12    松尾等人。(2020)
304    蛇床子甙A    根源    C 17 H 20 O 9    松尾等人。(2020)
305    甲基蛇床子甙A    根源    C 18 H 22 O 9    松尾等人。(2020)
306    甲基苦木苷    根源    C 19 H 24 O 10    松尾等人。(2020)
聚乙炔
307    镰刀菌二醇    根源    C 17 H 24 O 2    崔等人。(2005)
308    十八烷-1,9-二炔-4,6-二炔-3,8,18-三醇    根源    C 18 H 26 O 3    崔等人。(2005)
其他化合物
309    腺苷    根源    C 10 H 13 N 5 O 4    舒等人。(2020b)


酚类
从白芷乙醇提取物中鉴定出4种酚类化合物,包括当归醇A ( 288 )、当归醇B ( 289 )、(1S)-2-OZ-阿魏酰-1-(4-羟基苯基)乙烷-1 ,2-二醇 ( 290 ) 和 (1S)-2-OE-阿魏酰基-1-(4-羟基苯基)乙烷-1,2-二醇 ( 291 )(Shu 等人,2020a)。另一种酚类化合物阿魏酸( 292 )是从白藜芦根的乙酸乙酯可溶部分中分离出来的( Kwon et al., 1997 )。此外,还含有花青素(293)、芦丁(294)、儿茶素(295)、表儿茶素等五种黄酮类化合物。在水提取物或乙醇提取物中发现了(296)和山奈酚(297) ( Pervin et al., 2014)。赵新征等. (2007)报道了一种新的新木脂素糖苷,即从A.新鲜根中提取的4-O-β-D-吡喃葡萄糖基-9-O-β-D-吡喃葡萄糖基-(7R,8S)-脱氢二康尼醇( 298 ) 。达胡里卡。他们的信息显示在表5和补充图S3。

甾醇
从白藜芦根中鉴定出β-谷甾醇 ( 299 ) 和胡萝卜甾醇 ( 300 )等甾醇(表5和补充图 S3)(Li 和 Wu,2017)。据报道,植物甾醇可以降低循环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从而预防心血管疾病(Chen et al., 2019)。尽管这些化合物已被许多体外和体内研究证明是潜在且安全的药物,但仍需要临床研究来证明这些化合物对某些特定疾病的影响,从而将其开发成值得注意的药物(Babu和Jayaraman,2020))。

苯并呋喃类
苯并呋喃是一类重要的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合成材料中( Khodarahmi et al., 2015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从A. dahurica的根中获得了六种苯并呋喃衍生物(表5和补充图S3 ),包括3-[6,7-呋喃-9-羟基-4-(2″,3″-二羟基-3″-甲基丁氧基)]-苯基丙酸(301)、3-[ 6, 7-呋喃-9-(β-D-吡喃葡萄糖氧基)-4-(2″,3″-二羟基-3″-甲基丁氧基)]-苯基丙酸( 302 ),3-[6,7-呋喃-9- (β-D吡喃葡萄糖氧基)-4-(2″,3″-二羟基-3″-甲基丁氧基)]-苯基丙酸甲酯(303)、蛇床子苷A ( 304 )、甲基蛇床子苷A( 305 )和甲基苦木苷( 306 )(松尾等人,2020)。

4聚乙炔
聚乙炔广泛存在于菊科、五加科和伞形科中( Lin et al., 2016 )。迄今为止,仅报道了两种来自白藜芦根的聚乙炔:falcarindiol ( 307 ) 和octadeca-1,9-dien-4,6-diyn-3,8,18-triol ( 308 ) 。表5和补充图 S3)(Choi 等人,2005)。

多糖
一些研究出版物中也报道了白芍多糖。最新研究报道了一种新的酸性白藜芦多糖(ADP),由鼠李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组成,分子量为6.09 × 10 3 Da  (Dong et al., 2021)。徐等人。(2011)从白藜芦根的水提取物中分离出四种ADP ,发现它们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此外,王等人。(2021)通过水提取和乙醇沉淀从白藜芦根中分离出一种由微量葡萄糖和阿拉伯糖组成的葡萄糖阿拉伯聚糖,分子量为 9,950 Da 。

其他化合物
除上述化合物外,还从白花根中分离出腺苷( 309 ) (表5和补充图 S3)(Shu 等人,2020b)。此外,白桦还含有蔗糖和氨基酸( Zhao and Yang,2018 )。



参考:

1.神农本草经
2.药食同源与健康
3.The Angelica dahurica: A Review of Traditional Uses, Phyt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283917/
4.Coumarins from the roots of Angelica dahurica cause anti‑allergic inflammation
https://www.spandidos-publications.com/10.3892/etm.2017.4569
致谢
作者要感谢厦门大学(中国厦门)的 Y Wang 博士在分子建模和计算方面的帮助。

版权声明:文章来自公众号(python生物信息学),未经许可,不得抄袭。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白芷(Angelica dahurica)功效汇总-大数据挖掘开箱揭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