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陕西户县贺氏墓出土大量元代俑

2021-10-14 08:27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陕西户县贺氏墓出土大量元代俑

《文物》 1979年04期 咸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陕西户县元代贺氏墓包括贺賁、贺仁杰、贺胜等三座墓,位于户县秦渡公社张良寨大,队村北约500米处,距县城十公里。在津河之西,终南山之北。三墓自西北向东南成一直线(图一)。1978年4月陕西咸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与户县文化馆夹同进行发掘。西北墓内出石墓志一合。志盖上阴刻隶书九行,每行四字:“大元故左丞相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推忠宜力保德功臣太傅谥惠愍贺秦国公墓志铭"(图二)。此墓墓主为贺胜,编为一号墓。中间的墓内出墓志铭一合,志盖阴刻篆书五行,每行五字;“大元光禄大夫平章政事商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事贺公墓铭”。墓主为贺胜之父贺仁杰(图三),编为二号墓。东南的墓内出墓志石一合,但未刻字,可能是贺仁杰之父贺賁的墓,编为三号墓。

一、墓葬形制及结构

贺胜等三墓,均为砖石合砌。墓室呈正方形,底部铺长方形石板,四壁下部砌长方形青石条,上部及顶部则用青砖砌成。斜坡墓道,墓道两壁塗白灰泥,用砖或四方青石板封门。墓顶已全部塌陷。现以一号墓为例说明如下:

一号墓与二号墓相距6米。墓道长3.10、宽1.24-1.45米。墓室呈正方形,正南北向,边长4.10、深3.40米(图四)。四壁已坍塌,残存高1.35米。根据墓室形制,其顶可能为四角攒尖式。塌落的砖内,夹杂有雕刻各种花纹的砖。墓门用青砖封堵,门外东侧放置一直径50厘米的大圆石,用途不详。墓志石置于墓门口。

一号墓室底部和四壁塗0.5厘米厚的白灰泥,室内置南北向棺木两具。棺外有槨,但已被扰乱。人骨架两具,男女各一,男西女东,骨架也已扰乱。女性有头骨,男无头骨。

二、出土器物

器物主要出于一号、三号墓内(图四,五)。一号墓的随葬品比较丰富,达一百三十一件。骑马俑和动物模型多集中于墓室西部,俑多置于门口内(图六),陶器则放置在墓室的东部。现分类略述于后(二、三号墓出土器物,标出M2,M3)

1、陶俑和动物模型

均为黑泥胎,不上釉,表面施一层红色,用麻布包裹。陶俑一般高在25——37厘米左右。

男骑马俑九件。头戴圆形军盔,盔上有缨。身著窄袖长袍,单襟向右裹,腰束带,足蹬靴,髮髻从中分开,双辫垂肩。有的腰挂长刀,左手据鞍,右手扬鞭。高45厘米(图版伍门),有的右手据鞍,左手扬鞭,身背弓箭,腰悬箭囊,高46厘米(图版伍:2)。另一件左手牵缰,右手持枪,高46厘米(图版伍:3)。另一件身背箭囊,双臂甩起,似欲纵辔跃起,高40厘米(图版伍:4)。

男牵马俑四件。分二式:服式基本相同,髪髻不一。I式双辫垂肩;][式单辫下垂。其中有的头戴风帽(图九),手持绳索,形似赶马起运(图版陆:1).

男胡骑鸵俑一件。深目高鼻,腮下有鬚。手持鼓極,双臂举起,用力击鼓,高41.2厘米(图版陆:2)。

男牵骆鸵俑一件。身著窄袖短袍,腰系宽带,后打结,足穿长筒高靴,挽后髻,髻上系带。

骆驼四件。形象相似,背上都垫毡毯,高31—35厘米(图版陆3)

马一0件。高29-33厘米。可分II式,I式鞍、鞘、辔、镜齐全(图七),鞍轄上阴刻花纹,鞍与马尾用革带连结,革带上用蜃络或圆形浮雕作装饰,马尾打结。II式马,背上有賴无鞍,糖上駅着沉重的袋囊,行囊用绳索捆绑(图版陆o一件行囊上放置木架。总之,元代的马具、装饰等与今日的无异。

男持盆俑二件。一手举盆,一臂下垂,足穿长靴(图一0)。

男卫士俑十九件。I式持棒(图一一、一四);I式持长柄武器、矛或戟等(图1二、一二、一五、六)。

男侍俑七件。分II式。I式双手举至胸前,右臂上搭一布巾(图一七、一八)。II式,一臂微曲,紧贴体,一臂举至胸前,臂上搭巾(图一九)。貝式,左手握长方形板凳一件(图二O)。

男立俑五件。

武士俑一件。戴盔,披甲,内套长袍,窄袖,大翻领,腰系带,带前挽结。穿靴,腰挂宝剑,手持长柄形武器。

女持盒俑四件。分II式。I式有的挽双螺髻,两鬓贴短髪,有的双辫垂肩,戴耳环。上穿窄袖短衫,双手持一圆形小盒,下着长裙,下褪垂地,稍露足尖(图二一、二八)。

女侍俑十五件。分][式:I式高螺書,两鬓贴髮,耳戴环。长衣复地,双手平举胸前(图二二、二三、二四)。其中一件,右手微曲前举,左手提袍(图二七)。另一件单辫盘于头顶(图二六)。I式有的双辫垂肩,有的衣裙左边撩起,右臂搭巾(图二五)。II式髮髻为双螺髻(图二九)。

动物模型二十一件。陶龙一件,长28厘米(图三六)。牛四件长17厘米(图三五)。羊六件(图三四),长14厘米。猪二件长14厘米(图三二)。狗二件,鸭二件,鸡四件(图三一),龟一件长10厘米(图三三)。

2、 器具

陶仓八件。分1[式:I式四件,仓身有圆柱四个,高40厘米。(图三O)I式四件,仓顶四注三层沿,柱上有斗拱,高36厘米。

陶瓶六件。分小口、直口和敞口三种,高15-20厘米(图四一、四二、四三)。

蜡台二对。上有蜡盘,下有圆座,高15.5厘米(图三八)。

香炉二个。口沿外侈,直腹,三足鼎立,高9、口径12.5厘米(图四O)。

尚有罐、碗各一件(图三七、三九)。不知名陶器一套(图八)。内置带盖圆盒一个,小碗二个,小碟二个。器似船形,口沿弯曲。口沿长34、宽9、中高16.5厘米。

3,金器一枚。放在一号墓男骨上身部,圆形,直径4厘米。中间突起,内圈中间阳铸“凍”形字。背面有钮,似可穿戴,不知名称。

金器除此而外,还有金丝、金箔。

钱币七枚。有“天元圣宝"、“绍元圣宝"、“五铢"、"开无通宝”、“景元通宝"等。

此外,在一号墓内还发现用婴儿头盖骨做的圆形小盘一个。

三、对一些问题的认识

1,户县即古代扈国,《史记•夏本纪》;“鄂县本夏之扈国也”。商为崇国,秦改扈为郭。西汉时置鄂县,《汉书训築》:“扈鄂一也,古今字耳。"到元代改京兆为奉元路置陕西行中书省奉元路録事司领户县。所以墓志铭文开首有:“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事”的提法。

2、 根据出土的石墓志可以确定一号墓是贺胜墓,二号墓是贺仁杰墓,而三号墓墓主是谁?根据三座墓葬的位置,又根据贺仁杰墓志文中提到:“葬鄂县太平乡先莹之侧"的话,我们在贺仁杰墓周围作了鑽探,尚未发现其他墓葬,推测三号墓当是贺仁杰之父贺賁的墓。三墓排列成一条斜线,即为贺氏祖宗三代莹地。

3、 贺仁杰墓志志文作者吕壑,书篆者萧姻,《元史》均有传。至元十四年,壑任四川行枢密院都事期间,通过贺仁杰与李德辉和平解决了四川问题,可见臺与贺仁杰之间並非寻常的关系。其次,吕壑死手延祐元年(1314年)十二月,比贺仁杰晚殁七年,所以吕皇为贺仁杰作墓志文是可能的。

4、 关于贺仁杰的籍贯与家世,志文云:“公字宽甫,曾祖而上世为……祖仲德,徙长安,生三子,伯贵,不仕,仲賁。"“(賁)生五子。长公(即贺仁杰),次义立、礼贵、智明、信仲,女一,适王权省子贵用。"此段元史无记载。关于贺仁杰之父贺賁向元世祖忽必烈献白金一事,《元史》载:“尝治室于毁垣中,得白金七千五百两……时世祖以皇太弟受诏征云南,驻军六盘山,乃持五千两往献之……而墓志记:“时世祖居潜六盘,以二千五百两献。"

墓志与元史记贺氏家族原为河东隰州人。隰州,隋代在山西省置隰州,唐时改为大宁郡,宋代后改为隰县,延至于今。

5、 关于贺胜的死因,从《元史》和墓志中,得知贺胜是被帖木迭儿陷害而死。于泰定初年,为其“昭雪其寃”。墓志云:“明年(即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乃赠公推忠宣力保德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秦国公,谥惠愍。"而于“泰定四年(1327年)十月初三日奉以归葬焉。”

(执笔者:员安志)

附录;贺仁杰、贺胜墓志铭

贺仁杰墓志盖文:

大元光禄大夫平章政事商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事贺公墓铭

大德十一年春正月癸酉仁宗皇帝至自軍怀削平内乱it'使召光禄大夫平章政事商议陕西行中书省事贺公入朝京师言念世祖皇帝旧人宜速驾以来有所咨访故也公承命就道六月十有九日薨于樊桥徵使以闻三宫为之震悼寻赠公旃勤竭力功臣仪同三司太保上柱国封雍国公谥曰忠贞距易名之岁十有二年圣天子起怀贤之思犹以公褒崇之典为未称特加推诚宣力司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奉元王仍谥忠贞孝孙唯一顿首百拜书

贺仁杰墓志铭文

大元故光禄大夫平章政事商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事贺公墓志铭并序奉议大夫前华州知州吕壑誤集贤侍读学士少中大夫肖期书篆大德丁未五月命使马野先持中咨具大臣奉旨谕秦省若曰光禄大夫平章政事贺仁杰先朝旧人也欲与议事其劝驾以来平章公手其文以示其友覃怀吕垂曰吾无佗长知能勤与实尔荷累朝恩厚至此今老矣复何能唯凡可以建白报称者恨不能知知则能入告求言且於众况与子交踰四纪幸无隐行有曰能相祖至临潼否壑应曰诺由是凡其平生语无不及及应可以启沃者必命书之六月戊申至临潼乃言曰吾以君父之灵获侍禁向余五十年日聆圣教沐浴恩光实为天幸嗣皇尚不弃遗愿以所识烈祖成训上补髙明非此无为报效且别泣而言曰君恩难报丘珑忘亲友难会吾虽老必还秦涕洒交下辛亥至樊桥忽疾作适诏使来云上即位恩礼旧人嗣相参政胜拜平章政事矣公抚膺感谢良久而逝寿七十四七月辛未冋闻三宫悼惋癸酉赐嗣平章乘传马十奔丧以葬哭尽哀既得兆泣谓臺曰胜不天祸連及先公知先公之详莫先生如葬有期敢以志铭为请鎏不克以不文辞公字宽甫曾祖而上世为隰州人祖仲德徙长安生三子伯貴不仕仲贲公考府君也奇伟倜傥少从军善居室至完美妣郑同里人丰硕克家生五子长公次义立礼贵智明信仲女一适王权省子贵用岁甲寅因板筑得白金三千七百两府君曰无故得财未必为福不专己私庶可保时世祖居潛六盘以二千五百两献上不肯受曰天所赐汝者府君进曰京兆上汤沐邑况今征大理神其或者为军而出此金故愿奉充军实况臣所留犹權弗何幸赐哀怜既留内乃还时公从军汉中主将以金故欲害公上闻而怒主将几危殆明年归潜邸宿卫近侍日亲凡己未渡江及龙飞后北征时皆扈从旦夕不可离考府君后得京兆诸军奥鲁总管佩金符叔赞亦得同知京兆诸军奥鲁总管府事弟义立徵事郎朝邑县尹礼贵事亲不仕其子俭京官五品智明进义校尉管州判官信仲奉议大夫南道宣慰付使皆以公省院台皆欲仕公公不从上亦不欲离外时有董公文中同宿卫协力赞襄善善恶恶必达之上上甚信重善类倚以集事时论人物目为黄贺奸臣奏罢天下案察莫有能谏止墾时国学生先师

左丞许文正公付壑奏章属二公案察之复立二公与有力此类非一秦潮水湍驶古今病之鲁人刘斌多智数□於诸工欲桥以石即功八年未有绪且有沮害其成者沁人道者苏可嗷闵其劳,以为非县官力不可自秦赴都以属公公言於上上召斌凡两廷见上相其人以为必可为赐力与人前后三十年迄底于成为秦永利盛观公父子力也至元十三年江南平川蜀独不下时宋将张珏行四川制置据重庆王立行合州安抚据钓鱼控制二十余州朝廷选董臣行两枢密院以规取西院由嘉叙泸趋重庆东院困钓鱼己有年钓鱼自谓尝阻宪宗兵意城破必屠夷俘虏以故负固不可下西院付枢李公德辉分治成都十四年冬潼川招讨使刘伟以所获立军士张合等上李公放还使持檄喻皇子安西王教许以不杀招立来降立遣合等fif蜡书乞李公自来则降十五年春李公来与东院官同受立降同犒赐署立招讨使矣而东院宫复遅奏李公越境邀其功上怒道使就钓鱼诛立者三王皆止之立若诛则钓鱼人皆当为俘虏王欲陈於上未行而薨留立京兆狱而行院王相府枢密院皆莫与之辨时璽以西院从事例至都谋诸先师许公以为宜言於公言之公果奏上惊悟召枢密僚属怒之曰汝等以人命为戏耶速召立来立生则巳如死吾必'刑汝辈立至授金虎符位三品许公闻之曰贺公有回天之力其

有后乎至今李公庙食合州出於公者人不知也十六年公方在告忽被旨召至则巳积白金二千五百两御榻前上指示曰此卿父六盘所献之数也时吾得此以劳军不为无补闻卿母来今还此金卿以供具公固辞不许受而散诸族人十七年上都留守阙上連言曰贺仁杰其人也即授正议大夫上都留守兼本路都总管开平府尹以子胜代宿卫十八年春进上都秩二品阶公资德大夫秋授兼虎責亲军都指挥使三珠虎符二十五年中省拟公平章政事行省江浙上以留守为重无可俺任者乃偕公荣禄大夫中书右丞余如故以子胜参知政事居中省欲日闻机务上倚注公父子者如此前后赐元宝五万贯御衣金帽玉带貂裘异物无算大德乙巳公年七十有三以胜袭留守位始得归老于秦加公光禄大夫平章政事商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事以御服玉带元宝二万五千贯白金五百两为略君臣之间其懿如此盖公事上行巳一以忠信孝弟为主精勤笃实人鲜与俪其所感格亦非寻常所及故能历事累朝始终眷顾如一新天子临御轸念旧人首被微车不辞老疾不畏暑途怀曾皇之教急欲告君岂非其孝弟忠信之蕴于中者无有穷己中道薨逝悲夫公明敏温恭坦夷信义疾恶之心不畏强禦好善之诚见义必为方奸臣用事狡计镣出凡近侍要人不以权利笼络则以机穽倾摧於公百无所施及权臣继之其虐焰滔天非奸臣比塞蔽聪明困折豪英鞭笞四海虽名王冢嫡莫有惮忌公在留台巳十载百色求公竟无所得必欲以疑似中公四旬之内凡七十余奏至于廷争上怒而后巳人以此知公律身严而处事详非上意曲护而免上都所部以畿甸故人多豪纵地瀕沙漠政治风俗与他郡异号称难治自公蒞事立法制明簿籍抑强扶弱均赋薄徭平刑法弛监禁井井有条惠爱之政五年有成百姓作生祠李老谷像公而祀上闻而嘉之其事亲也迹远而心巡宿卫以来率数岁奉命一省觐不一再月而还温滑定有不暇施与人言及其亲及其昆弟未尝不流涕终之父母承顾恤享盛名合族官禄祖宗有光此则孝之大者於诸弟严爭有微过丝毫不少贷要欲其皆成立廁时髦昌大其门户尔此亦友弟之大者然人鮮知之公先有禁嫂年盛族党欲依国俗公会族人而誓之曰吾虽不能读古圣人书安能违古圣人制礼其兢弥敬携疫镒之上都荐其才使称其官今巳累及四品其还乡也人以昼錦荣之公不知其身之贵也里闾熙熙老老幼幼无异平日丧来远近悲悼公始娶夫入刘氏生男胜女适奉议大夫上都路兵马都指挥使夹谷合班其再娶也上欲以势家巨族妻之公辞以臣本寒族所不愿也乃娶今夫人顺德郑氏国医大使龙冈老人师真孙适公数年而丧明公日以贵平生无妾媵宾敬三十余年生男易年三十二后公两月而卒女三人故河东山西道案察使韩世英男庆参知政事董士珍男守正我略将军虎贲亲军总管杨琪其婿也孙男三宁庆兴皆幼女二齐康在室诸弟之子男十人女九人孙男九女四以是年九月壬午葬鄂县太平乡先莹之侧刘夫人柑铭曰尧舜之盛人皆可为先民有言良不吾欺尧舜之道孝弟而巳推而扩之无逾於此孝可移君弟可移尊人之欲仁则仁斯存宿卫之良世称贺黄继继承承荷蒙光宠维公父子殿天子之邦生而嗣之再世平章己老还乡犹不忘弃何以致之曰维孝弟古有能者通於神明况是人爵公胡不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兄兄弟弟明友之交貴贱无异公於人伦亦可谓至浇漓有闻可觉后觉孰云少文吾谓巳学君使臣以礼乃奕叶相沿臣事君以忠亦奕世相传君臣之际可云两全隆古则有今称我元乌呼为公之子孙尚其勉旃韩有邻摹刊

贺胜墓志盖文

大 元 故 左 丞 相 开 府 仪 同 三 司

上 柱 国 赠 推 忠 力 保 德 功 臣

太 傅 谥 惠 愍 贺 秦 国 公 墓 志 铭

贺胜墓志铭文

大元故中书左丞相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推忠宣力保得功臣太傅霊惠愍贺秦国公墓志铭翰林直学仕奉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虞集文奉议大夫前太子左赞善同恕题盖世祖皇帝建上都于滦水之阳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大驾岁巡幸中外百官咸从而宗王藩戚之期会朝集冠盖相望共亿之计壹统之留守故为职最要焉自非器館而虑周望孚而千故明习国家典要深为上所信向者殆不足以胜其任也自世祖时以属诸贺氏至于今三世矣方奉元忠贞王为政时一府之中非无国人贵姓与之共位又有材僚左布在行列求其临事决议之际必得其一言而后定则它人固不能矣是以终至元之世数十年间有增秩赐金而终不可迁居他官焉公忠贞之子也讳胜字贞卿一字举安小字伯颜以小字行幼从鲁许文正公学通经传大意年十六以大臣子备宿卫世祖甚器重之入则侍帷幄出则参乘舆无昼夜寒暑未尝蹇去左右故事论奏兵政机密非国族大臣无得与闻者时独不避公或更命留听近侍或言论语八借之五章若讪今日者盖去诸上以冋公公曰夫子为当时言距今二千余载岂相及哉且国家受天命为天子有天下固当下比古之逃远小名而自居乎上然之二十四年乃颜叛率其兵入寇上亲将讨之将战之夕唯近臣只儿哈良带剑立寝门外虽亲王贵人不得辄至而公直帐中受密旨出入指授诸将及战公擾甲前导牙恋既成列还侍上侧王师奋击遂克乃颜明日上顾谓近侍曰昨者之战飞矢及于朕前殺然无慑容者唯伯颜为然都人见上之亲征也颇恂惧上欲數安之故亟逐夜行卧舆中苦足寒公解衣以身温上足乃安寝及旦陛驻始寤它日上自校猎还宫伶人道迎有被色增缀杂旄象狮子以为戏者载舆象见之惊逸执舆者莫能制公时侍上在舆中即自投下奋当其触突后至者始得迫及断靭脱象乘舆乃安而公创巳甚上亲抚之命尚医尚食谨护视盖三月而后安是时天下初定四方以連闻者上欲亟赐报公方少壮能日驰千里又上所亲信有使事辄贝遣受命无留行复命无后期所区画动合旨意或朝至而夕复出亦不少惮也故六诏西域交广之属无不至焉概计其所历无虑数十万里上春秋巳高海内己定每严谓夭象以自警司天有奏得非时以闻因拜公集贤学士服一品服以领之丧哥之为相也怒忠贞之尹京常不下巳危中之上前旬月之间数十奏不止赖上察公父子深故免廷臣共知其奸无敢为上先言之者公常启其端而言者继之始服罪上之改尚书省为中书也方卜相顾谓公曰汝以为孰当吾心者公再拜曰命相国之大政非小臣所敢知然求之舆望以为太子詹事完哲先真子也端重忠实可属大事上曰然吾并得所以佐之者矣遂相完哲而以公为参知中书政事时年二十八耳参决朝议明允通练一时惊异焉久之又拜佥枢密院事又拜大都护典外国之来属者成宗皇帝即位之十年忠贞告老寻殁于家而公拜荣禄大夫上都留守兼本路都总管开平府尹虎贲亲军都指挥使服忠贞所佩虎符至大四年拜光禄大夫左丞相行上都留守兼本路都总管府达僖花赤延祐元年拜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三进而弥尊遂兼台司之贵而留钥之寄如一盖世官矣上都地寒不敏于树艺无土菁之民,自谷粟布帛以至纤靡奇异之物皆自远至宫府需用万端而更得以取其无阙者则商贾之资也吏多并缘为奸一旦称遼发所居以集事而直不时得入用病焉公帶阅文书按而予之无或失其业故来藏市者沛然曰增以称京疏之盛公坐府治事谨辰酉吏舍肃然具牍无敢玩出内无敢欺贵人大家或以上命得给赐若营缮市易多遣私人逼胁府吏凌辱僚吏榜系其民人豪横过取无可谁何公必画奏抑治之而善柔者必使得所当而去吏有持上供物入宫门迫暮不得出所司捕得奏诛之公曰此有故非阑入也力争之吏得不死奉圣州民高氏隶籍虎贲卫以多貲名身死而子幼贵官有利其家财者使部曲强娶其妇公为辩之上前不听娶高氏乃得全其家公以民之饥也尝便宜发廩不待得请以民之不知教也始大为学舍礼儒师以风化之是以吏民不识贵强之凌暴承其教戒仰之若神明焉相率为祠于西门之外设公像而祝之阿思罕之为乱也关陕震动公方朝正月于大都上曰上京根本之地其速还镇即日告行都人见公至如孤弱得慈母时安王将兵北行所过多侵掠公谓之曰君父倚王以保民禁暴今未出国门而行次失律天子或以为问奈何王悟谢之整兵以行民周安堵时方隆寒士马冻乏县官芻槟衣着不时具公以私藏足之行者以为感仁宗皇帝乃命工画公像勅学士为赞识以天子之玺而赐.之俾传示子孙于是公有足疾辞不任剧原賜骸骨归上曰祖宗以上京属卿父子民安化行朝无顾虑久矣徒卧护可也乃赐小车俾乘以出入得至禁廷焉当是时太师帖木迭为丞相子弟纵虐于民公壹绳之以法官峙宿储而丞相家奴擅罔市利责高直于官公每裁抑之又恶其帷薄之不修也而贪嫉日盛绝不与往来都入张弼杀人狱具丞相受其金钱无算为折辱留守胁使易辞出之公持不可而中书平章政事萧拜住御使中丞杨朵儿只等遂与公等显奏之天子震怒罪且不测勅太后仁恕以为言幸得罢去相位而诸公之怨不可解矣英宗皇帝之即位也帖木迭复为丞相乘间肆毒睚眦之私无不报者萧杨二公既巳被害即遅公乘赐车出迎诏书为非礼而执之激怒主上遂冥之死京师之人巷哭相闻而士大夫愤怒相视以目自是廷中不附己者固巳尽中伤之无遼矣久之天子察其故斥不得居位遂死于家劫仆所树颂功碑而言者始昌言萧杨及公之冤未及有所昭雪而上崩今上皇帝入继大统发明沼以慰抚天下顾未暇它及而首以公之枉为言盖知天人积愤之故本由臣奸残忍以启之也于是奸忠逆顺之辩大明死者固已少自释于地下而天下之公议亦少振爲明年乃赠公推忠宣力保德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秦国公謎惠愍赞书哀恻闻者感动命下之日都人走诣其殡不约而至者几万人而其子惟一即拜正议大夫同知上都留守司事泰定四年秋集执经讲帷从在上都而帷一适迁陕西廉访副使乃来告曰家世荷国厚恩受京邑之托父子一心所以图报称于万一者天实临之列圣实鉴之我先人遭权奸凶at履危祸此惟一泣血终身而不忍言者也皇上圣明灼见隐伏不避故旧褒邮之典极于哀荣又不以帷一不肖俾嗣世职感恩戴谊是以未敢申其情事期满岁而请行今易节以西实过乡里是天所以賜帷一也将以泰定四年十月初三日奉以归葬焉帷先人终始定于国是非一家之私言也托诸幽宫以期不朽者非太史氏其何徵乎敢以为请此又惟一忍死以待者也集受其言而悲之乃考诸见闻与其客吕弼所为状得祖宗付属贺氏以上都之事与贺氏父子之为治者乃并朝廷哀忠臣征往失之意而具书之按贺氏世家平洛隰州之永和今为京兆鄂县人曾祖种德封通奉大夫护军雍郡公妣郝氏赠雍国夫人祖贲京兆路总管诸军奥鲁赠输忠立义功臣银青荣禄大夫大司徒封雍国公誑贞宪妣郑氏赠雍国夫人考仁杰光禄大夫上都留守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平章政事商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事赠推诚宣力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奉元王詫忠贞妣刘氏郑氏皆封雍国夫人改奉元王夫人娶张氏早卒又娶捏古真氏亦先公卒皆封雍国夫人改封秦国夫人子男二帷一帷贤以世家子备宿卫女二长适平章政事阿不海牙次适搠立忽攀断事官公墓在郭县巍巍神京世祖所营口于漠南治朝广廷有城有阙民之攸止大宜周庐亦有舍次始命董兹国有榦桢举纲挈维纪目亦程维昔周郊陈实继旦慎始和中异体同贯我则不然世官尚贤保绥成功动循故先公始侍中年壮气锐出入践數百诚无替乃赞国均乃佐本兵乃敛长筹以督畿炯时巡至止百用具给清宫言还留钥是执岁率其常年与位迁膂力则非精思弗愆时入禁阂众起咸拜名王细侯亦抑而慨曰此老成世皇之臣祖事孙承知I其都人公出视政狱市无扰商曰予获民曰予保公田于野徒御不嚣有警无逆具咨公劳公惟小心不懈弥谨义之有激事在无隐窃位为权彼凶滔天我则老臣忍从危顺二三君子特角以制不竟于断阶此大后呜乎昊天不淑谓何假为神明偏为百讹国论素定公则不陨杨言孔昭天子之圣保终□宁岂必谓身身枉又伸抑又何呻我哀公子知忠念孝还葬忍思报之以道奉节过家天子命之承志正丘天道听之嗟彼都人不歌以相曰此有祠公庶来享南山峨峨其鹿维林公从先王归复自今贞現刻辞作于太史千载之征无愧孙子后学高嶽书

陕西户县贺氏墓出土大量元代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