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册子:《塞下曲》背后的虚与实

历史小册子:《塞下曲》背后的虚与实
《塞下曲》是笔者参加“B站年度故事”活动的一篇原创短篇小说,发表于本人专栏: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522744
作为一篇涉及到历史题材的短篇小说,《塞下曲》的创作可说是三分实、七分虚。本篇是正文之外的一章附注,大略介绍一下小说背后的历史、虚构与现实。
1.历史战事
作为小说的一条主线,文中对唐朝安西军远征西域之战的描写,其实杂糅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高仙芝列传所记载的相互独立的两场战事。
其一是征讨小勃律之战,小勃律国所在的位置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与当时的吐蕃国(即今天的西藏地区)接壤,其战祸的开端则在于小勃律在大国博弈的棋局中依附了吐蕃。为示惩戒,高仙芝针对小勃律展开了其军事生涯中第一次翻越帕米尔高原(时称葱岭)的远征,三路大军从连云堡北谷、护密国和赤佛堂路分进合击,其中赤佛堂一路亦是其得胜之后的班师路线,也就是小说结尾阿拉丁一行人归国时所走的路线。史书上,安西精锐对一个小藩国的作战过程可称平淡,葱岭天险就是小勃律用于防范唐朝的一道最强屏障,高仙芝完成了翻越世界屋脊的兵力投送,本身就是胜局的主要因素。较为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史书记载吐蕃国在与小勃律交界的大断谷上修建了一座藤桥,宽达一箭道,花费一年时间才修成,而高仙芝的部将席元庆使用暴力破拆,从白昼强拆到夜暮才将藤桥彻底斫断、阻止了吐蕃大军前来救护小勃律,也从侧面反映了藤桥的巨大。一座用藤条缀建、宽达一射的巨桥,在唐朝天宝时代也足可称得上一个工程奇迹了。
其二是怛罗斯之战,爆发于小勃律征伐战胜利班师四年之后。唐帝国与黑衣大食(即阿拉伯帝国)之间爆发的怛罗斯之战,在观感上一直显得比较扑朔。一方面,这几乎是唐朝与阿拉伯两个全盛帝国之间有史可考的唯一一次大规模军事冲突,两股强大武力的碰撞总免不了激起关于金戈铁马的悲壮向往;但另一方面,有关这场战役的记载可说过于单薄,高仙芝率领的安西都护府及藩属国联军两万余人(说法不一,大抵不会超过三万)经过三个月的时间翻越了在波斯语中意为“平顶屋”的帕米尔高原和莽莽大漠,在怛罗斯投入了与大食军队短短五天的遭遇战,尔后在相持之时因藩国遏逻逯部的跳反而迅速败退,最终仅余数千残兵归国,且这场战役的影响力似也并不像直观感觉起来那样深远。于阿拉伯帝国而言,其参战部队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打了一场未能全歼对手的击溃战,而阿拉伯指挥官阿布.穆斯林战前关于“谁先踏上中国就委任谁做中国派遣长官”的豪言也并未因这次胜利而变成现实;于唐帝国而言,这次失利对于安西都护府的军力乃至高仙芝本人的仕途都没有造成伤筋动骨的影响,关于怛罗斯之战较为传奇的一种说法,称中国的造纸术因此战被俘的唐朝纸匠而传入中东,并由此渐入欧洲、影响了欧罗巴世界印刷品业乃至思想启蒙的发展进程,也受到“造纸术早在战前就已传入撒马尔罕地区”等说法的有力质疑,唐朝对安西地区的失控实是之后爆发的安史之乱所造成的恶果。可见这场“巨人扳腕”式的较量,很可能只是唐与阿拉伯交流与冲突过程中一次影响较小的插曲,甚至在新旧两部《唐书》中都只有少得可怜的笔墨一笔带过。怛罗斯之战的导火索是高仙芝诱杀了石国王室(小说中为了把怛罗斯之战和小勃律之战联系起来,把此事虚扣到了小勃律头上,其实被高仙芝实施斩首行动的是石国),逃生的石国王子向大食求援,成为了怛罗斯之战的诱因,而这些表面因素之下的主因,则是唐与大食两个大国在疆土膨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冲突。比起小勃律之战来,高仙芝在石国之战中的作为有更大的争议,有说法称其在诱杀王室之外还“格杀老幼”,至于这些行为的是非,以及所涉关于地缘安全与生民性命的争论,笔者拟不作过多主观评价。即使成书于宋朝的《新唐书》也没有“为尊者讳”,而是记载了高仙芝“为人贪”、从击破的石国掳回了“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驼、良马宝玉甚众,家赀累钜万”,可见在骁将的光环之下,高仙芝至少是当得起一个“骄兵悍将”的骄婪名头,这也是小说中关于“高仙芝在撤逃途中还满载着所缴珍宝”等描写的一点儿根据。高仙芝列传明确记载这位骁将“本高丽人也”,当代的我们时常嘲笑东邻韩国的一些人有“窃取历史文化和名人归属权”的恶习,由此生出“孔子也是韩国人”“整个宇宙都是韩国的”一类的笑话,而讽刺的是,好抢名人的韩国人似乎对高仙芝这位真正的“高丽人”并不怎么感兴趣。盛唐年间,哥舒翰为西突厥别部突骑施人,高仙芝为高丽人,皆为北疆一时名将,都城长安亦是汉胡相杂,佛教、道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百教同辉,《唐书》上说“大蒙之人,西方之国,与时盛衰,随世通塞。勿谓戎心,不怀我德,贞观开元,藁街充斥”(天下的世人,西方的国度,随着时局变化而强盛或衰微,随着世情不同而与我国沟通或闭塞。不要说外国人的心思就不像我国人一样怀有德行,你看看贞观和开元年间的盛世,作为国外使节区的藁街上,满满当当都是和我一样饮食起居的外国人),多民族、多文化大融合的盛况,恐怕也是大唐盛世令人向往的诸多方面之一部。
唐军在怛罗斯之战中的另外两名中下级将领李嗣业和段秀实,《新唐书》亦载有其列传。李嗣业列传中记载了他为了撤往白石岭固防,而用大梃击杀堵塞道路的藩国盟友拔汗那部“人马数十百”,段秀实列传中则记载段在此事发生时喝斥了李嗣业“不勇不仁不义”,反而因此被李嗣业所敬重而倚为得力战友,但李嗣业“痛击友军”的行为,据《新唐书》载其实还被视为助高仙芝撤离有功而在战后受到了嘉奖。安西都护府的另一名重量级人物封常清,史载是以自荐的形式投入高仙芝门下担任幕僚,起先还因跛瘦斜眼等生理问题为高仙芝所拒,之后则凭借写下一手好捷报而开始崭露头角,渐渐被高倚重为门下智囊,很有点儿贤才军师的传奇色彩,但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其在怛罗斯之战中的表现,小说里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而描写其劝谏高仙芝不要赌气再战、尽快撤往白石岭,其实这些谏言在《新唐书》中都是李嗣业向高仙芝提出来的。
几乎是跟在怛罗斯战后接踵而来的安史之乱,彻底打乱了所有悍将谋臣乃至整个盛唐帝国的命运。封常清、高仙芝先后因为避敌锐气、固守潼关的战略部署,而被急于平叛以至方寸聩乱的玄宗皇帝信谗处死;李嗣业作为唐朝“陌刀将”的代表人物,在光复长安的香积寺恶战中,率领陌刀队以“堵进”之势绞碎了不可一世的叛军精锐骑兵,最终于相州战役期间为流矢重伤而亡,成就了忠悍之名;段秀实则在内患剧盛的中唐时期又遭遇了朱泚之乱,因在朝堂上用芴板殴打叛臣朱泚而丧命;唐帝国则因此失去了对安西地区的掌握,曾经慑服西域的安西都护府成为了帝国的飞地,在吐蕃、回纥等强邻的环伺之下,以得不到轮换的师老兵疲之队伍坚守四十余载,连彻底覆灭的具体时间也未能传回唐帝国的朝堂。
2.战术队形
关于唐军的阵伍战术,小说里集中在李嗣业率陌刀队断后的一幕中进行简略描写,参照的是互联网上较为公信的一种唐军阵法介绍,即前锋以品字形的三队突击阵为基本单元,排列成突击横阵;二线以一字排开的驻队作为预备队,两翼辅以骑兵伺机包抄敌阵侧后;最后一线则是陌刀战锋队(称谓存疑,也有称第一线突击陈列是战锋队的,但负责押阵的最后一线横队普遍装备陌刀、长柯斧等长大兵器负责救场,这基本是没有争议的),小说中李嗣业所率的陌刀队就是在前沿两线横队被大食军优势骑兵冲垮后开始出动的,这一后发制人的战术参考了史载的香积寺之战,李部陌刀队同样也是在叛军精锐骑兵冲破前队之后出动救急的,陌刀队的具体战术没有系统详尽的历史记载,只有“如墙推进”“堵进”一类的描述,因此推测当是排列成横队,像移动的拒马刀墙一样抵挡敌方的骑兵。


至于小说中描写李嗣业以吸气的闭口音“喝”与呼气的开口音“杀”来指挥陌刀队统一挥刀,并没有具体可考的原型,以推测为主。笔者对于战阵训练和游场武艺并无深入涉猎,以自身看杂书得到的一点儿粗浅信息妄猜,最基本的运力大抵脱不开对气息的把握,既吸气蓄力、吐气使力的所谓“呼吸吐纳之术”。当代一些文化、影视作品中亦略有一点儿关于这种调息使力的描述,如徐皓峰导演的电影《倭寇的踪迹》(用较为荒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关于江湖规矩与开宗立派的故事,个人认为故事性如何见仁见智,但颇有一些考据的信息)中,戚家军遗部的两名军人通过军营中操练的“咿”和“嚯”两个口令来调整呼吸,以至于连起来的“咿嚯”发音被人误认为是倭寇的口音;许先哲的漫画作品《镖人》番外篇第零章中,配众角色随雨安随同镖队在大漠以骑队长刀对抗虚构的食人恶鬼“罗刹”的一段情节,漫画中的镖头铁竹亦是向镖师们命令“赫吾听令”,在发出“赫”音时扬刀,在发出“吾”音时砍下,从而指挥骑手横队整齐划一地挥作刀墙;个人臆测,两部作品中的“咿”和“赫”其实就是用于蓄力的吸气音,“嚯”和“吾”就是用于吐气使力的开口音,因此在小说创作中也虚构了吸气的“喝”与开口音“杀”来作为指挥陌刀队的“喝杀”之令。


关于所谓的“吸气出声”,笔者并不很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因为正常人说话、呼喊肯定都是吐气出声,唯一见过的考据是汪曾祺先生在《莱芜讴》一文中,记述过在山东听莱芜梆子,发现每逢尾腔处倒吸气发出“讴”声,另又见过一个蒙古同胞能前半句呼气说话、后半句吸气说话,并推测这种吸气的唱法和发音可能就是古汉语中“讴歌”“赵代秦秦楚之讴”等语中所谓的“讴”。综上各种杂七杂八的见闻,聊编为了小说中一点儿虚构的口令。
而陌刀本身,除了史书上关于“刀制有四”“所当者人马俱碎”等简略、甚至可能包括艺术夸张的描写之外,没有任何系统的描述或图像流传下来,实物也因属于军器、禁止陪葬而未曾出土,其形制也是冷兵器爱好圈子里一个没有定论的争议话题。从汉朝的斩马剑到宋朝形制多样的长柄“宋八刀”,我国古代的战阵双手制长剑、长刀大概是有一个传承体系的,而在宋到明之间出现断层,戚继光就记述过前朝实用的战阵双手刀剑式法大抵式微,要通过学习倭刀,才有了类似日本中卷野太刀的明朝“御林军大刀”形制。个人完全主观地臆测,陌刀的使用定位应该与其他朝代的这些双手长刀相同,是长柄形制、供步兵用以对抗骑兵的。在明确的考据出现之前,唐陌刀的形势恐怕会继续作为中国冷兵器史上的一件悬案。

小说中游击的步兵班围袭武装分子时使用的步兵战术,则参考了解放军的三三制队形,情节所限只描写了六名步兵、分为两个三人小组交替掩护突击的情形,实际上三三制战术需要由三支各三人组成的“小三三”突击队,统一行动组成一支完整的“大三三”队形,通过拉开队形间距来保证对较长战线的火力控制。小说中辛巴达认出游击等人身份的另一个未写明的根据,其实就是他认出了这种具有解放军特色的三三制突击战术。

3.地理路线
小说最大的两处硬伤,一是为了简化笔者并不了解的专业考古挖掘过程,而引入了近乎玄学的“分光镜”设定;第二处,当在于对路线的描写。作为小说情节中的一个关键地点,帕萨梁古城完全是虚构出来的,“帕萨梁”与“白石岭”的所谓发音相近亦出于虚构。白石岭这个地点,《新唐书》仅在李嗣业的列传中一笔带过,并没有写明确切位置,因此给笔者留下了构(胡)思(诌)的空间,其实看一下地图就不难发现,安西都护府以今天的甘肃一带为中心,怛罗斯则位于今天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地区,两地通过新疆一带接壤,所以高仙芝部受挫后合理的撤退路线应该是一路向东撤回安西;而沿线的中亚等国在现代并未出现战乱,笔者为了引入阿富汗战争和文物受到威胁的情节,才硬生生在小说中把高仙芝部的撤退路线一道弯拐向了南边的阿富汗,与征讨小勃律的路线(中国到巴基斯坦的路线)联系起来,并把白石岭虚构成了阿富汗境内的“帕萨梁”,如果当年的高仙芝等人真的沿着笔者虚构的这条路线撤退,那恭喜他们除了白绕远路之外,还会在路过小勃律之后,一头撞向另一个死对头的怀抱——吐蕃。

月氏,音“阅枝”“褥枝”或“肉枝”,源自汉朝的一个地名,又称“月支”“禺知”,原居于河西走廊、祁连山一带,受到匈奴入侵的压力而西迁至中亚阿姆河流域,建立大月氏国,所以有了“月氏即今天的阿富汗”这一说法,亦即张骞凿通西域时预定的目的地和联合抗击匈奴的对象。小说中因这一层历史掌故而将月氏作为了阿富汗的代称,以示与现实的区别和架空。帕萨梁大佛的原型即为阿富汗巴米扬省的两尊巴米扬大佛,蓝袈裟者建于公元一世纪,红袈裟者建于公元五世纪,曾记载于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大佛的鼻腔形成扬声器效应,可以放大登阶来到佛顶讲经者的声音,2001年被塔利班武装炸毁,2005年,日本艺术家山形博导提出了用激光投影系统重现大佛影像的计划,2015年,中国的张昕宇、梁红夫妇一行实现了对大佛的光影还原。
小说末尾月氏文物进入长安城开始巡回展览的情节,取材于阿富汗文物在我国的大巡展。由于国内战乱,阿富汗博物馆系统于2006年开始,通过将文物带往他国,进行“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珍宝巡展”的方式避开战火破坏,在故宫博物院巡展将尽时,原定前往美国巡展的计划意外中断,将不得不回到祖国的战火中去。我国博物馆系统伸出了援手,成都博物馆、河南博物馆、长沙博物馆、深圳南山博物馆等先后提供了巡展场地。
4.武器装备
“猛禽”机动空甲,参考原型其实是《机动战士高达00》中UNION阵营的“战旗”式机甲,无论外形、机体气质还是暗调配色都近乎照搬。UNION是《机动战士高达00》中由美国主导的阵营,“战旗”式机甲代表的则是空优型、高精尖型的美国武器文化元素。至于“猛禽”的碳振动刀,有两段话与看官们共勉:
“那是碳振动刀,相信我,你不会想知道是什么原理的。”
——《塞下曲》霰子
“那是碳振动刀,相信我,我也不知道它应该是什么原理。”
——笔者

步-7型“铁浮屠”式机动步甲,代表的是苏式/俄式/中式地面主战型、厚重装甲型的武器文化元素,代号源自于宋代辽国的重甲“铁浮屠”(浮屠在佛教用语中为佛塔,铁浮屠指重铠甲由甲片像铁塔一样层层垒扎而成)。这型机甲的一个设定特色是,在机甲上使用了我国传统甲胄普遍采用的扎甲工艺。与浑然一块的欧洲骑士板甲不同,我国传统甲胄是由众多单独甲片通过皮条绳索穿缚、或甲片之间相互铆嵌(如山文甲)形成的,特点是通过非整体化的甲片分散缓冲来袭武器的杀伤力。“铁浮屠”步甲则设定为把主战坦克裙甲这样的装甲板作为基本甲片单元,缀结成整副外挂式装甲,类似传统扎甲的外形,也是小说中“铁浮屠”成功伪装成一尊古代武士塑像的伏笔。由于“机甲”本身就是一个脱离军事常实的虚构产物,所以笔者不打算对使用扎甲工艺制做的机甲之实战性作辩(胡)护(诌),总之帅气就完事了。

“茉莉花”重迫击炮,该装备的设定源于国外以植物作为火炮代号的不成文传统,如二战时期德国生产的SFH-18野战炮代号为“常青树”(抗战引入国内时特别要求莱茵金属公司生产了三十二倍径的“中国特制版”,称三十二倍十五榴),苏联SM-240自行迫击炮则代号“郁金香”等等。故笔者在小说中为中国生产的重迫炮选取了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茉莉花”作为代号。
“竿”式防空炮,典出陈毅同志在解放军击落美国U-2侦察机后,答记者问曰“我们拿竹竿竿捅下来的”。
“战斧”式主战坦克,原型为美国M1“艾布拉姆斯”系列主战坦克。车载“凯旋门”主动防御系统通过侦测来袭弹药,精准发射外置榴弹来撞击诱爆来袭火箭弹等,在现实中的原型则有俄罗斯“竞技场”系统、以色列“铁拳”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