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首次披露俄军参战人数,连夜警告乌方:大批俄军未行动
近日,泽氏声称俄军已正式对顿巴斯发动进攻。泽氏表示,俄军对进攻顿巴斯作了充足的准备,俄军动用了“空前规模”的兵力用于此次进攻。不过他强调,无论俄军在顿巴斯投入多少兵力,乌方都将积极的应战,誓死保卫乌国的固有领土。
另据乌国防委员会透露,俄军正在试图突破乌军的防线,目前位于卢甘斯克地区西北部城市克列缅纳亚及附近的一个小镇已被俄军突破,其他地区双方仍在激战。
与此同时有迹象表明,国内的俄军正在集结,预计将于本月底投入战斗。而在马市,钢铁厂外围的乌军阵地已基本被肃清,有约2700名乌正规军及外籍雇佣兵还在依托钢铁厂的地下设施进行抵抗,此前俄国防部曾对其下达最后通牒,要求厂内所有武装人员放下武器,但遭到拒绝。据最新消息,俄空天军已出动图-22M战略轰炸机搭载钻地弹对钢铁厂进行轰炸。如果俄军能够彻底控制马市,那么就能够打通克里米亚与顿巴斯的陆上联系,在战略战术上俄军将变得更加主动。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俄军并不是一点损失没有,突击基辅失败后,乌北俄军不得不进行收缩,转而驰援顿巴斯。14日,作为俄黑海舰队绝对主力舰艇的“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在航行过程中弹药库突然殉爆,其后因舰身失去稳定性沉没,乌军方表示,乌军使用“海王星”反舰导弹击沉了“莫斯科”号,俄方对此表示否认。
关于“莫斯科”号爆炸的原因,美军方日前也作出了分析,由于舰身着火面积过大,火势猛烈,很大程度是反舰导弹命中的结果;按照俄方的说法,如果是单纯的火灾,损管不可能经过十余个小时都未能扑灭火焰但不管怎么说,“莫斯科”号的沉没是自二战时期日本联合舰队超级战列舰“大和”号沉没以来,全球范围内在战斗中沉没的最大吨位的作战舰艇,其对于俄军士气的打击是不可避免的。
另外,五角大楼就俄方对乌发起的特别军事行动参战规模进行了推测,美军方认为俄军规模应当在65个营级战术群左右,且主要集中于乌东及乌南地区。美军方表示,这些营级战术群大多为集团军编制下的直属部队,每营人数在1000人左右,如果在此基础上估计,那么直接参与军事行动的俄军约在6至8万人。
然而据西方媒体此前的大量报道,在俄方下定决心对乌发动军事行动之前,驻扎在边境地区的俄军有14至16万人之众,其中还包含大量的技术装备。也就是说,在假设西方媒体报道属实的条件下,仅半数的俄军仍处于待命状态,随时准备进入乌境。
在军事行动初期,俄军曾兵分多路,直插基辅、哈尔科夫等乌国核心城市,俨然一副速战速决的态势。而让人跌眼睛的是,在经过了近半个月的强势期后,俄军的进攻势头很快就衰弱了下来,俄军被迫从包括基辅郊区在内的乌北地区收缩兵力以降低伤亡,在经过短暂的休整和补给后迅速向顿巴斯靠拢,企图在该地区与乌军做一个了断。
前文说道,目前罗斯托夫及克里米亚地区的俄军已经有了调动的迹象,如果说,此前在边境驻扎的半数俄军是为了防范北约可能发动的袭击,那么此刻正是对顿巴斯做最后一击的时候。
19日晚,俄联邦外长拉夫罗夫发表声明,对乌军事行动已进入第二阶段,他表示,截止到3月25日,俄军第一阶段任务即着重打击乌国战争潜力的目标已完成,接下来,俄军将尽全力完成在顿巴斯的目标,分析认为,俄军在该地区的核心目标无外乎两个,其一:消灭该地区的乌正规力量及极端武装,其二:消除包括乌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对于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主权国家”的安全威胁。而按照泽氏的说法,俄军新一阶段的行动实际上从18日就已经开始。
同样是在18日,俄国防部公布了新一轮乌军伤亡人员的名单,其中包括124名死者及262名伤员。另外,俄国防部表示,截止到本月18日,乌军累计阵亡23367人,由于俄方统计数据与乌方数据出入过大,乌军方予以否认,表示己方阵亡人数在2000-3000人左右。
为夺回舆论优势,乌方很快也公布了俄军的伤亡名单,乌方称,俄军在整个军事行动中阵亡1.5万人,另有超过4万人被俘或失踪,目前这一数据还未得到证实,但外界已普遍认为乌方的统计数据水分过大。
不过话说回来,俄军在此次军事行动中的表现还是有些差强人意,来自欧美的军事及情报援助固然是制约俄军的一大因素,但俄军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初期的轻敌冒进,轻易暴露高级指挥官行踪、对北约武器输送通道“照顾不周”等等,而从俄军在技术装备的使用上也凸显出了俄联邦近些年经济下行的窘境。
眼看着“闪电战”即将演变为持久战,家底本就不厚的俄联邦自然十分着急,在马市战局基本落定的情况下,既然战事已发展今天这个地步,俄军无论如何要在顿巴斯打一场漂亮的歼灭仗,彻底乌方企图通过和谈拖延时间以换取西方更大程度援助的念想。
这一次,俄乌双方真的进入了最后的决战关头。笔者依然认为,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乌军给俄军造成的麻烦越来越大,俄军还是会取得决战的胜利,原因即不在于军事上的优劣,也不在于政治上的博弈,根本一点,将一国安危寄托于外来势力的做法自古就没有一个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