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87、“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本文转载自《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徐禾主编】
【如有错漏或其它问题,欢迎指正】
87、“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土地肥力递减规律”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的一种反动理论。它的基本论点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进行追加投资,超过一定限度后,增产的数量就会依次递减。例如,假定在某一块土地上,原投资100元,生产粮食600斤,如果追加投资100元,则只能增产500斤,再追加投资100元,则只能增产400斤,如此等等。
“土地肥力递减规律”,最初是由英国的庸俗经济学者马尔萨斯虚构出来的,是他的反动“人口论”的理论基础。从这一“理论”出发,他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归之为自然的原因,并以此来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开脱。
“土地肥力递减规律”是从技术不变和生产力不变的错误前提出发,“它抛开了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状况这些最重要的东西”,[i]抽象地谈论土地肥力的问题。当然,如果农业技术不改进,农业生产力不发展,在同一块土地说追加投资,增产的可能性是很有限的,这是人们共知的常识。但是事实上人们经营农业,追加土地投资,一般是同采用新的技术、改良土壤等等相联系的。只要在追加土地投资的同时,相应地改进耕作技术,农业增产的比例就有可能保持不变甚至递次增加。各国的农业实践和农业发展的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拿农业人口变动的情况来说,如果土地肥力真有所谓递减的趋势,那么,为了满足社会对于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就必须把日益增多的劳动力投到农业中去。换句话说,农业人口必须不断地增加。但事实恰好相反,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人口,不是绝对地减少,就是在相对地减少。
应该指出,如果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肥力有时有递减的现象,那也不是什么“土地肥力递减规律”作用的结果,而是资本家滥用和破坏地力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特别是土地私有制所造成的。只有废除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滥用和破坏地力的现象,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肥力,使单位面积产量逐步增长。
[i] 列宁:《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列宁全集》第5卷,第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