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大厂的距离正在被Slogan拉扯

想必大家听过许多知名成功品牌的Slogan,比如苹果的“Think different”、耐克的“Just do it”等。这些口号十分鼓舞人心,增强品牌在顾客心中的特殊形象,从而建立忠诚度。
这种Slogan为何如此成功?关键在于,这些口号的叙事重点是顾客,而不是企业本身。
若想创作出成功的叙事,就必须深入了解顾客。而且创作企业叙事,不能丢给销售团队,必须从领导阶层开始亲身推动。

许多企业正错过一个重大机会,就是创造鼓舞人心的企业叙事。
如何定义“叙事”?叙事不是故事。故事本身通常是独立完整的,因为有开头、中段和结尾。相较之下,我认为叙事是开放结局的。有某种威胁或机会,在未来即将出现,但事情会如何发展,目前还不明朗。叙事的解决方案,取决于相关人员的选择和行动,这让叙事本身成为潜在有力的行动号召。
在企业的环境下,叙事的重点应该是顾客,而不是企业本身。若要创作出成功的叙事,就必须深入了解你的顾客:他们的需求如何演变?有哪些重大的机会,可以激发和鼓舞他们?他们在设法应付这些机会时,会面临哪些挑战或障碍?他们必须采取哪些行动,以克服这些障碍,掌握机会?公司可以协助他们采取行动吗?
可惜,很少有公司擅长拟定聚焦顾客、鼓舞人心的叙事。最好的例子之一是苹果公司。1990年代,乔布斯清晰地表达了一个叙事,营销人员浓缩为一句口号:“不同凡想”(Think different)。
若要理解这句口号及支持这口号的叙事产生的影响,我们必须回到数字技术的发展初期。当时许多人认为,数字技术夺去我们的人物形象,让我们变成数据点。它把我们放在办公小隔间里,让我们成为机器里的小齿轮。苹果公司的叙事指出,新一代的数字技术,让我们能表达自己独特的潜力和个性。为运用这项新世代科技的真正潜力,我们必须用不同的方式思考。我们会这么做吗?
为了让这种叙事说法更令人信服,苹果公司叙述一些确实“不同凡想”的名人,以及他们的成就,包括爱因斯坦、毕加索、鲍勃·迪伦和拳王阿里等名人。苹果公司在市场上分享这个叙事时,很少提到自家公司。一切重点都放在顾客和顾客可掌握的机会,而只要他们愿意采取行动,就能掌握那些机会。正因如此,苹果公司在初期变成像是一种宗教,它对当时的人们叙述他们内心深处感受到的需求。
这只是一个例子。还有其他一些例子,包括耐克的“Just Do It”和 Airbnb 的“Belong Anywhere”,这些口号都具体展现鼓舞人心的叙事。那么,为什么企业很难提出这些叙事呢?
我们目前所处的世界里,顾客变得越来越有权力、要求也越来越多。他们有能力取得更多选项、得到有关这些选项的更多信息。而且如果他们的需求未获满足,可轻易转换到另一家供应商。更广泛来说,大众对机构的信任正逐渐丧失。人们越来越关心企业和其他组织如何追求自身利益,而且,常是以牺牲自家顾客的需求和利益为代价。
这有一部分是全球竞争加剧造成的结果。随着企业面临日益增加的绩效压力,他们的投资周期缩短,而且变得过度在意内部的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有机会可以进行重大的差异化。顾客会受到令人信服的企业叙事吸引,叙事中的长期观点,显示公司深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而且,重要的是,这有助于他们看清楚,自己应采取哪些行动来满足这些需求和愿望。和顾客建立这种真实的连结,也是重建信任的机会。
叙事还可以启发和激励越来越多第三方协助顾客,创造更有意义的影响。在苹果公司的例子中,企业叙事是一个关键因素,协助催生一个大型的企业生态系统,当中的企业设法开发新的应用程序和数字工具,以协助顾客“不同凡想”。
但还有一个更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明企业应该在此刻接受叙事的做法。如同我在新书《超越恐惧的旅程》中讨论的,恐惧已成为全球各地的一种主要情绪。在商业环境中,有许多力量让这种恐惧持续扩散。全球各地的竞争正日益加剧,工作者越来越觉得自己面临被机器人抢走工作的风险,改变的速度加快,还有极端事件出乎意料突然发生,破坏我们审慎规划的最佳计划。
虽然恐惧是有原因的,但恐惧也会设下限制。我们都在寻找超越恐惧的方法,培养希望和振奋等情绪,协助我们产生对自己深具意义的更多影响。我相信,企业叙事可发挥重大作用,协助我们超越恐惧,只要我们能正确地拟定企业叙事。

着手开始
首先,别忍不住把这项任务交给公关团队去做。
企业叙事只有在极为真实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影响力。回想一下苹果公司的例子,叙事成功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乔布斯和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尼克在他们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在“不同凡想”,这不只是一句营销口号而已。当然,营销团队可以在对市场传达这个信息时,扮演某种角色,但关键是让C级高管积极参与拟定叙事,深入了解顾客可运用但尚未开发的机会。最后,应该让所有员工都接受这个叙事,并了解叙事当中蕴含的意义,显示他们的工作可在哪些地方协助顾客,以及如何协助顾客掌握未来的机会。
其次,扩大视野,不仅着眼于你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探索顾客所处的更广泛环境,以了解他们未得到满足的更大需求和愿望。把这些连结到你自己的个人需求和愿望,而最强大的机会,就是那些也能鼓舞和启发你的机会。
第三,清楚说明顾客可采取哪些行动。
确保这些行动不会过于困难而无法采行,但也不能太容易,以致不需太多努力就能完成。
最后,收集一些个人故事,证明他们已成功掌握你发现的机会。
然后把所有故事整合成一个简单且吸引人的叙事,可以对顾客述说。而且尽量把叙事浓缩为一句口号,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并促使他们想要了解更多。
若要在绩效压力持续增加的世界里创造更多价值,我们必须扩大视野。更深入了解顾客未获满足的需求和愿望,是扩大视野的一部分。接下来,你可以展望未来,建构一个能真正启发他们的机会。你可以向自己内心探索,寻找一些方法,让你更能协助顾客掌握这个机会。如果妥善执行,顾客和公司就能超越由恐惧驱动的本能,不让自己的视野缩小,并聚焦在未来更长期的机会。
约翰-哈格尔三世(John Hagel III)|文
约翰-哈格尔三世最近从德勤公司退休,他在那里创建并领导了位于硅谷的研究中心 "边缘中心"。作为硅谷的长期居民,他也是一名作家,已经出版了八本书,包括他最近的一本《超越恐惧的旅程》。
马冰仑 | 公众号文章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