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角度看待那些背道而驰的事

追求自由的人,多数情况下得不到自由,他们会在不断走向自由的道路上,蹉跎一生。
同样的,当我们有一个想要一生追求的目标时,很容易发现,我们的愿望和结果,总是背道而驰。
似乎,当把目标当成一辈子的追求时,那就必须用一辈子去追求,其结果便是一辈子也达不到。
相反的,当不将目标当作目标,经常会发现,事情悄无声息地便实现了,而实现了的,也不可能成为目标。

每个人都会给自己定义一个应当去做,并且最好一直存在的愿望,因为没有了目标的人生,是痛苦而惨淡的。
因而,从心里深处,必定会尽可能让这个目标存在着,让自己永远有活下去的动力。
可也因为潜意识里面的执着,导致了这个目标始终存在,想要达成就变得尤为困难。
过分专注于一件事,反而很难达成一件事,这会忽略事情背后需要付出的努力。
自由,是每个人所向往的,但要达到自由,便需要克服很多不自由的困难,需要和不自由作斗争。
而与不自由作斗争的过程,便是违背了自由。
当一个人将自由当成了目标,那么他大概率无法自由,除非他对于自由的向往没有那么强烈。

我们的潜意识中,都会想要将目标保留,而不是让他尽可能的实现,这就好像写小说一般,聪明的作者,不会让一件事尽快实现,而是不断的拉伸事件线索,从而让这件事的意义变得更加重要。
而人也一样,当把一件事看的太重,那么对于完成这件事的事件线索也会膨胀,从而让目标很难达成。
对于一个点,若是忽略,那么瞬间便能经过他,可若是放大他的比例尺,看到了点中的世界,那么永远也无法离开这个点。
或许,想要的并非是自由,而是对抗困难获得自由的这个过程。
不然,为什么还把自由放在内心深处,不断提起,不断扩展它的事件线索?

人们往往容易作出背道而驰的事情,目标时每个人行动的动机。没有目标是可怕的,但当目标本身并不存在去扩展的意义时,那样的人生更加可怕,他就像是扎入一个深渊中,活在自己幻想的结果之中,然而,所追求的,却是背道而驰,因为目标的渴望和挽留效应,我们都会在潜意识里尽可能让目标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