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4.0|应对疫情冲击下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我们做对了吗?
今天胖胖老师其实内心很不好受,家人羊了,高三学生都线上了,代课、并班成为了这波疫情冲击下的常态。但不同于前三次线上教学的情况,线上教学4.0我们似乎开局就不利,除了依旧担忧的线上教学平台、网络问题之外,师生对于线上教学的态度也变得微妙。从教育信息化2.0到教育数字化转型,似乎师生们对于教育数字化更加迷茫,也更加烦恼。
线上教学4.0的三大新变数
一是平台全面商用化,“限免时代”结束了!
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企业也要生存,作为消费者我们能够理解。但教育数字化不同于普通的商品服务,其采购的主体是政府和学校,往往采用整校购买服务的方式。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整校使用各校使用情况不同,但定价策略相对单一,整体定价过高,让许多本就缺乏经费或是没有列支相关预算的学校措手不及。另外,诸如“晓黑板”这类优质免费的作业、家校平台的消失,也给师生们带来很大的困扰。

二是模式转型成本很高,师生疲于应对。
不少地方因为腾讯会议、钉钉开始收费,尝试运用例如classin、讯飞畅言等直播教学平台,毕竟都收费的话,主打教育直播的产品似乎更能得到教育主管领导、校长的认同。但不同于前三次线上教学很多学校师生对线上授课模式尚未形成使用习惯,尚未积累大量数据,在当前巨大的疫情压力下,师生根本没有精力去适应新的平台,即便有再多的培训视频或是帮助文档,这样的转型也会让师生疲于应对。

三是数字教学方式单一,理念亟待更新。
和前三次集中线上教学比较起来,4.0时代的主流数字教学方式仍旧是直播,甚至因为大量师生病倒,不少学校都直接要求师生看空中课堂或是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云平台的课程,仅提供少量答疑服务,教学质量和效果远不如前三次。与此同时,在主流媒体对数字教育的报道中,更多关注的是硬件更新和平台升级,却忽视了线上教学不应只是直播听课、线上拍图上传这样的单一模式,忽视了师生学习方式、学习理念依旧没有改变的事实!
应对之策,求变求新
上述三个新情况,想必也困扰着不少教师、甚至是基层教育领导。如何平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成本和效益,胖胖老师不是专家,无法为大家长篇大论,但作为一线教师,我觉得至少我们有三点是可以尝试去求新求变的。
一是稳中求变。对于直播平台、直播工具的选择,胖胖老师认为尽量以师生熟悉的方式为主,不要急于进行平台层面的大切换,如果因为某些平台可以免费试用就仓促转型,有些时候可能得不偿失。

例如如果学校师生熟悉腾讯会议而免费版(丐版)又存在不稳定和摄像头无法开足的情况,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教师个人先付费开启个人会员,30元包月、288元包年,学校可以鼓励教师按需购买,并通过一定的方式给予相应支持。这样的方案虽然没有企业版那么强大的功能,但至少灵活变通,即便是学校有家长会、年级大会等特殊场合需要,开通1000或是2000方的商业版也能将整校预算控制在理想范围,而学生家长端的使用体验不受影响,这方是稳中求变之策。

二是动静并存。这里的“动”指的是直播或是实时交互反馈,而“静”指的是录播、互动白板、协作文档等异步沟通交流的方式。当下师生因为健康状况等原因无法发起直播或是参与直播是常态,因而教学组织方式尽量采用同步直播与异步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缓解线上教学的压力。何况异步沟通的学习效果不一定比直播教学差,不少异步沟通工具都有着不少简单有效的教学检测和互动方式。
例如“希沃知识胶囊”可以让教师一键制作带有互动反馈的微课,可以一键将线上教学的过程变成云微课,极简好用。

又如“芦笋”、“Vizard”等云微课工具,不仅可以通过浏览器就能实现极简录屏,还能一键分享给学生,并支持学生在微课上打点讨论,也支持教师进行预设性引导,还能汇总过程性学习资料。

再比如“小画桌”、“会议桌”等互动白板工具,提供师生多维可视化表达的虚拟线上空间,支持单元学习和项目化学习,也有着不少成功的案例。

三是不断迭代。迭代是软件工程学上的名词,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版本不断更新的意思。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区域领导、基层领导、师生都要有迭代思维,及时对现有线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调整。不少区域教研联合体也有相应的活动指导,值得关注。
例如胖胖老师自身就受到John Spencer、陈敏、焦建立等海内外教育研究者的影响,创设自媒体,开设区域数字化转型工作坊,分享自己对教育数字化的浅薄见识。

数字化转型:知行合一,方得始终
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很多新概念、新工具,但更离不开一线教育的需求,不能脱离一线教学的实际。《中国教育报》就曾提出“需求驱动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范式”是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路径,我也相信知行合一,方得始终,方能在危机挑战中为教育寻找到更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