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动画的极限实验,是一场「革命」还是「自嗨」?


作者/思考姬
编辑/彼方
一种「极限操作」
2019年9月6日,Netflix 与日本著名动画公司PRODUCTION I.G(以下简称IG,代表作《攻壳机动队》等) ,解禁了一个合作中的项目——世界首部 4K HDR 手绘动画。

4K+HDR+手绘,这三个关键词组在一起,基本可以让老动画人倒吸一口凉气:前两个词意味着超前的技术,后一个词意味着,用超前的技术往死里帮倒忙:“都用了4K HDR了,为什么还要用手绘???”
这里先简单带一下4K+手绘的概念:
制作4K动画,意味着要用至少4倍于以往的画幅,去创作每一帧动画;

此外,由于4K HDR属于超高清画面,画面上所有细节都会被看清,「手绘」所面对的不仅是4倍大的画幅(画师从物理上难以掌握画面、动画质感),而且每一根线条、细节精度都要N倍提高,这将带来成倍于以往的工作量。

2020年4月2日,这部被质疑的动画终于发布了成片——仅仅4分钟的动画短片,好多人还以为这只是个预告片,并不,这就是Netflix与IG耗时两年多时间研发出的4K动画成果。
动画名为Sol Levante。

Sol Levante是意大利文,这个题目,在除意大利以外的人看来可能都是一头雾水,但是直译过来后,你可能就会明白这个题目的用意之深。
《Sol Levante》,意为「旭日」,或者「日出」,起这个题目也是希望本片能成为新影像时代的旭日一般。
——《旭日》导演斋藤瑛

而另外一名日本主创——此前从未使用过数码绘画板的江面久,只是单纯从个人创作角度,想要融入4K技术,让作画更加「自由」。

“但是这样的话看不到一些线条细节”
而4K制作果然没有让他失望,在更大的画布上,用感应灵敏的数码笔进行手绘,这一切带来的解放感,让他很震惊。
至今为止,只有画手自己才能体会到的那种“绘画线条的呼吸感”等质感,在这次的4K动画中,全部都是可以清晰地传达出来的,这一点让我很震惊。
——《旭日》作画技术监督 江面久

而作为共同研发伙伴,投入了重金的Netflix一方,也极其看重这部影片。在动画成片公布之后,众多官方发布的相关英文、日文报道中,对于《旭日》的意义,尤其是《旭日》之于日本动画的意义,都分析得头头是道。


不过,在看了《旭日》热乎出炉的4分钟成片后,观众们丝毫不给面子:


日本动画业界也表现很「冷漠」,笔者几乎看不到来自动画业界的,针对《旭日》的公开评论。
要知道,在2019年《旭日》这个4K手绘动画项目刚刚公布的时候,不少日本动画从业者可是在骂娘的。

而在如今,大家却都缄默不言。
Netflix 与IG图的什么,4K动画《旭日》成功了吗?
「进击的」Netflix
网飞(Netflix中文名称)秉持的核心理念,是让用户看得更爽。
“网飞表面上是一个流媒体平台,实际上是一个科技公司”,它一炮打响的那部自制剧《纸牌屋》,就是(号称用)大数据手段分析用户喜好,来进行制作的。

做4K动画,网飞的初衷还是想让用户看得更爽。
显示屏中出现的画面,是由一个个像素组成的,像素越多,图片也就会越精细。而显示器所能显示的像素有多少,就是「屏幕分辨率」,它代表了屏幕图像的精密度。

蓝光版1080像素(下)
图像精细度对比
而4K分辨率(4K resolution),或简称作4K,是1080P(约等于2K)蓝光高清分辨率的4倍,是720P的9倍。

(这不是实际大小,只是一个可视化的表现形式)
然而有了4K,图像是够「精细」了,但是在亮暗差别的环境下,图像依然会产生过亮、过暗部分丢失图片细节的问题(联想一下你用超高像素手机拍照时,仍然出现过度曝光的情况)。
也就是说,就算是4K像素环境下,过暗或者过亮的地方的精细细节,你还是看不见。
不过没有关系,HDR出现了。
HDR ,全名是 High Dynamic Range ,中文名为高动态范围,是为了实现「更大曝光动态范围」,简单讲就是在更大的亮暗差别环境下,依然能保留一张照片亮部、暗部的细节。

可以照顾到过亮或过暗的区域,呈现更加真实、丰满、有魄力的图像
总之4K+HDR,能为当今的观众提供画面最精细、信息最丰富的画面。
不过这有必要吗?
可能有人会问。因为就算4K动画出现了,大多数人却没有条件看——国内大多数人的电脑显示屏,最高就是2K。

当然,你也可以一不做二不休,扔了2K显示屏,下单个新的4K显示屏(别忘了HDR)。

但是考虑到性价比,这么做的人应该不会多。
毕竟,目前4K视频内容的选择很有限,更何况,有些人觉得720清晰度就基本够用了,甚至,还有一些人在怀念着老动画赛璐珞的质感呢。
综上,“Netflix出资研制4K动画?网飞爸爸果然有钱任性”,可能很多人第一想法就是这样的。
但是,从网飞的自己的角度来看,4K动画可是十分接地气的企划。

因为,网飞早在2014年就已经率先播出4K视频,包括大量精品剧和纪录片。而且,不仅是网飞如此,亚马逊、迪士尼等开始向流媒体进军的企业,也都开始组织拍摄4K视频节目,美国网络视频已经逐渐4K化了。

慢慢搞定了4K HDR 真人影片技术的网飞,于是开始思考:
怎样将动画也提高到 4K 精细度?

于是,一向喜欢在内容上别出心裁的网飞,想到了那股神秘的东方力量——日本动画。
「防守的」PRODUCTION I.G
对于网飞抛过来的橄榄枝,IG(日本动画公司PRODUCTION I.G简称)是久旱逢甘露。
日本动画发展至今,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其作品题材丰富,且风格独特也是世界独一份的,也广受来自全球各国粉丝的喜爱。
但是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演进,支持更高精细度(4K)、更高动态范围(HDR)的影视装置也逐渐普及,而当今日本动画,仍以传统制作与手绘为主流,这让一些日本动画人感到坐立难安。

“动画业界自身,不进入数码制作不行”
等等?
日本动画不是早在2000年左右就进入到数码时代了吗?
初始以赛璐珞(把动画画在透明的赛璐珞片上,用手工填色,然后利用“摄影”的方式将赛璐珞画上的动作进行连贯的“播放”而达到动画的效果)为主要制作方式的日本动画,为了「省力」的需要,早在2000年左右,就在动画制作的一些工序中,引入了数码技术。

首先数码上色,就大大解放了动画人,他们可以在成本更低(一台电脑就好)的情况下,进行更多彩的上色。

而依靠手工在分层赛璐珞上上色的方法,不仅过程繁琐费时,而且作画设计也被限定在了那张小小的“塑料片”上,比如,为了在赛璐珞上方便手工涂色,颜色设定都是扁平化和块状化的,整体效果偏扁平化(具体表现在去掉了多余的透视、纹理、渐变以及能做出3D效果的元素,强调抽象、极简和符号化)。

数码制作带来的上述优越性,所带来的改变是,目前整个日本动画业界(除了一些纯CG作品外)二维动画的制作过程,除了原画和动画部分,基本都在电脑上完成了。
但是以「省力」为初衷的数码技术,依然没能过多触及到二维手绘动画的核心领域——原画及动画部分。
比如已经53岁的IG社动画师江面久,在参与《旭日》制作之前,一直在用纸作画,手绘的质感,对他来说才是真·绘画的质感。

“尤其对我这一代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然而,随着高清化需求的出现,他发现了纸质作画的无力感:在A4纸上完成的作品,不管怎样用心去画,用超高清的设备进行扫描,画面的瑕疵还是很多。

用了这么多年的铅笔和画纸,越发成为了禁锢。于是2015年,当他用支持5K显示的iMac来看一幅4K像素的手绘图画时,他震惊了。
“我一个像素一个像素的看那副画,可以看到每一个线条都可以圆满地反应出绘画者当初的用心与情感,从此我就觉得,4K是一种对于创作的解放。”
而纸质作画,他没有办法精确到1像素的精细度,但是4K作画,让他可以自由地用0.5像素线条进行创作。

“2K画幅中,0.5像素绘画的话,线条就会溶进图里看不见”
“只有4K环境下,0.5像素的线条才能获得生命”
数码绘画+4K,让他抵达一个更加广阔的作画世界。



赛璐珞(最上)头发是较大的块状
数码作画(中)头发有了丝状细节
4K手绘(下)头发根根可见
当下,虽然动画在不断大量产出,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也建立了起来,但是,各媒体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其他国家,比如中国、韩国的制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那么,“日本动画要怎么保持优势呢”,《旭日》导演斋藤瑛一直在烦恼。
真人电影一口气就推动了4K化热潮,再这样下去,动画真的就要落后于时代了。
“如果我们能创作出(4K+HDR+手绘)这样的动画,那应该就不用为将来担心了吧……应该先搞个成功案例出来给大家看。”
——斋藤瑛
“好山好水好无聊”的《旭日》
为什么在《旭日》之前,「全部都是由4K做成的动画」并没有出现?
因为超常规的时间和成本。
日本动画,日常制作就要求要尽量高效,质量、精细度、时间成本这三样因素在日常都要精准控制。
但是这次的《旭日》,底气和心态却是「放手一搏」。
不过尽管如此,世人想象中会遇到的坑,《旭日》全都踩了个遍。
“想必一定非常费事儿吧,这种4K动画,在其他的地方一定就没法做出来了吧”,记者在采访《旭日》团队时问道。
然而导演斋藤的回答是出乎意料的。她认为,只要匹配到《旭日》这种无压力的制作环境,4K动画的制作就会迅速流行起来,因为,单单从制作面上来说,4K作画对于日本的创作者们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日本的动画创作者们,在如今的作画中,也在用着相当细致的线条在描绘画面。所以,只要他们拥有了4K对应的硬件设备,单创作4K画面不是问题。
——斋藤瑛
不过,4分钟(正片仅3分钟)的《旭日》还是耗时了2年的时间,这还不能说明制作上的困难吗?
斋藤表示,这是由于制作《旭日》时,他们只有极少的制作人员,且一边进行试错一边进行创作,如果再来一次这样的4K动画创作,他们一定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到。

《旭日》作画监督江面久(前左)
《旭日》导演斋藤瑛(前右)
后方为IG 制作团队
团队在最初一年,主要因为适配机器的问题磕磕绊绊。
尽管所需的显示器和一些编辑用器材已经有了,但是除此之外的、可以适用4K HDR的软件及机器操作系统,一概没有。
并且,由于4K HDR的素材过大,死机也是常有的事儿,
最后的合成阶段也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阻碍。“不仅是硬件,在导入系统阶段有时候就不得不推翻重做……软件方面,也是一边摸索一边和软件制造商沟通着这样”,Netflix创意技术工程师宫川遥说道,不过她也说道,“中期作画倒是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在作画上,作画监督江面久在克服了手绘板的不适后,唯一反馈的问题是,为了在4K画幅上呈现更有“说服力”的线条,他需要反复调试线条的粗细,。


HDR也得到了活用,在以往的动画中,为了表现出更加明亮部分,一般都需要在原始画面上,单独再设计一个图层。但是在有了HDR支持的《旭日》中,不需要再单独添加图层,就可以呈现出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
《旭日》中使用的青色,是一般画面中难以表现的颜色,但是在HDR环境下,就没有问题了。

当最终成品画面出现在众人眼前时,所有人都震惊了,他们已经预见到4K HDR环境下会出现更加绚丽的效果,但是最终效果还是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画面出奇的艳丽,细节信息量惊人,整体的冲击感前所未有。这一点,在观看了《旭日》的观众中也有共鸣。
《旭日》100分!太震撼了,眼泪都出来了,历代最厉害的神作画!!!



但是,「作画」只是动画的一部分,冲着「动画」而来的观众们,对于《旭日》的整体观感,却是这样:


明明是手绘的日式动画,却没有老手绘动画的那种动画的弹性与魅力了。
为什么会这样?
在主创们的采访中,对动画部分的4K化,并没有像谈到作画时说的那么多,他们只是轻描淡写道:
《旭日》全部是手绘而成的,但是为了「省力化」需要,一部分镜头使用了Cutout animation技术,他们只要描绘出开始动作与结束动作,中间动画,就会根据算法自动生成。
也就是自动补帧。
尽管团队强调了“作画阶段没有什么问题”,采用Cutout animation技术,也被团队称为了“尝试使用国外早已普及的技术”,但是,《旭日》最终成果,最为关键的动画部分,观众们却没有被感动。这一「硬伤」,也让更多观众的最终观感,是索然无味。
结语
为了疏通出「可能的一条」日本动画的未来之路,IG与网飞合作,用4K进行了一场极限探索。但欣赏的来的用户,目前来看还是少数。
“网飞那个4K手绘的动画,简直就像是迪士尼的童话一样,很鸡肋,什么也改变不了的感觉”

“4K手绘动画《旭日》看完了,提升了精密度与信息量,好像也没变得更有趣……果然动画是省略的艺术,怎样精妙地将元素符号化,才是创作者的厉害之处吧。”

但是我们仍然不能盖棺定论,毕竟新事物的诞生,永远伴随着的是批评的声音多一些。
而这种遭遇,《旭日》团队们也表示早有预料。“无论你开发出了何种美味而精致的料理,总有人只是爱吃拉面和乌冬”,作画监督江面久说,并且,“我们只是将创作的幅度,再增大了一些而已”。
如此4K HDR 手绘动画,你怎么看呢?




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