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识疑】红楼梦写法之二:烟云模糊

2022-05-03 12:12 作者:pengo2025  | 我要投稿


关于绘画

画法入笔

烟云模糊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多处涉及绘画、画法,批语多次用画法点评写法。

一,关于绘画

1,十二幅图

(1)《美人图》(第1回甲眉,写黛玉容貌)

(2)《燃藜图》(第5回正文,写宁府上房)

(3)《海棠春睡图》(第5回正文,写秦氏卧房)

(4)《绣窗仕女图》(第7回甲侧,写宝钗莺儿)

(5)《幽窗听莺暗春图》(第7回甲眉,用画法比拟写法)

(6)《采芝图》(第23回庚侧,写黛玉葬花)

(7)《金闺夜坐图》(第27回庚侧,写黛玉哭坐)

(8)《百美图》(第38回己双,写螃蟹宴)

(9)《烟雨图》(第40回正文,写探春正房)

(10)《携蝗大嚼图》(第42回正文,写两宴刘姥姥)

(11)《艳雪图》(第50回正文,写宝琴)

(12)《冬闺集艳图》(第52回正文,写潇湘馆)

注:①仿《推背图》的《金陵钗册》、通灵玉与金璎珞图样、《题咏太极图》不在此内;②批语中的图画选自甲戌、己卯、庚辰本等早期抄本。

正文、批语中提及的这十二幅图画,作用有所不同。

1)《美人图》、《绣窗仕女图》、《采芝图》、《金闺夜坐图》、《百美图》、《携蝗大嚼图》、《艳雪图》、《冬闺集艳图》,不是真实的画作,而是对小说中某时某处人物场景的主题命名。

2)《燃藜图》、《海棠春睡图》、《烟雨图》,是小说中的装饰画,用于体现小说人物的性格和审美,兼以营造氛围。

3)《幽窗听莺暗春图》是批语中提到的真实画作,批者用此画的绘画艺术与小说的写作艺术,进行了跨学科的比较,得出后者更优的结论。

文字与图画的区别很大,图画更多的是提供直观的、具象的信息,而文字描写的人物、场景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触发想象力的开关,在头脑中创造抽象的、个人化的“画面”。面对同一段文字描述,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读者中的画家也不例外。

以红楼梦为主题的绘画,风格迥异、五花八门,一幅幅人物场景图,汇成了一卷卷《大观园四季行乐图》,给人带来不同的艺术美感。这不仅反映出画家们有自己的理解、审美,也反映出读者们具有不同的认知、偏好,因此,有喜欢孙温、改琦的风格的,也有喜欢刘旦宅、戴敦邦的,等等等等。

 

2,绘画课

第四十二回,作者借薛宝钗之口,长篇大论、事无巨细的讲述从画园三法到纸张、颜料、调色、画笔等绘画知识,为读者上了一堂普及绘画知识的美术课,这对我们站在绘画的角度,欣赏红楼梦的写作艺术,是有所帮助的。

 

3,画家笔墨

其实不止绘画,红楼梦里戏剧戏曲化、电影镜头感、音乐韵律感十足的地方也很多,另外还有体现棋局兵法规则、攻守套路的桥段,为我们带来多层级、多内涵的丰富体验。琴棋书画、吃喝玩乐、悲欢离合汇聚一书,洋洋洒洒蔚为大观,不同艺术在此融会贯通,和谐的统一在一起。

脂砚斋、畸笏叟、曹雪芹,是绘画艺术的内行,他们具有一种绘画意识,经常拿绘画作为一个标尺,衡量写作的艺术,为我们从绘画角度读懂红楼梦的艺术,做出了导引。

(1)烟云截断

 [甲眉]峰峦全露,又用【烟云截断】,好文字。(第二十八回)

如:第十四至十五回,秦可卿出殡,北静王出席,他温文尔雅派头十足,谈了教育和学习的问题后退入幕后,直到第二十八回才再次被提及,他没有出场,但他送给蒋玉菡的汗巾子,系到了贾宝玉的腰上,成为贾宝玉挨揍的导火索。如此出其不意,令人匪夷所思,却为北静王增加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也为读者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2)三染

 [甲回前]此回亦非正文,本旨只在冷子兴一人,即俗谓冷中出热、无中生有也。其演说荣府一篇者,盖因族大人多,若从作者笔下一一叙出,尽一二回不能得明,则成何文字。故借用冷字一人,略出其大半,使阅者心中已有一荣府隐隐在心。然后用黛玉、宝钗等两三次皴染,则耀然于心中眼中矣。此即画家【三染法】也。(第二回)

如:第十六至十八回,写元妃省亲,先写盖园子预备,后写题匾额预览,再写省父母现场,脉络层次分明、繁而不乱。又如:冷香,第七回薛宝钗向周瑞嫂讲述冷香丸制作工艺,第八回贾宝玉被薛宝钗的冷香所陶醉,第十九回通过林黛玉自制奇香,调侃宝玉,写出金玉、冷香给她带来的危机感,三染之下,妙趣横生。

(3)云罩峰尖

 [甲侧]闲语中补出许多前文。此画家之【云罩峰尖】法也。(第四回)

如:第八回,细写贾宝玉鉴赏薛宝钗佩戴的金璎珞,冷香、錾字的来历可谓以假乱真,作者故意留下秃头和癞头的破绽,让人浮想联翩。

(4)三五聚散

 [甲双]用画家【三五聚散】法,写来方不死板。(第七回)

如:还是第八回,贾宝玉鉴赏薛宝钗的金璎珞,两厢靠近,闻香、看锁几乎是同时的,作者特分开来写,先写看锁,后写闻香,虽不合事理,却很合文理,分出层次不显混乱。吃酒时,李奶妈、林黛玉相继出场,吃醉后,大家相继散去,镜头追随贾宝玉的行踪,从梨香院回到绛芸轩,这一事件过程,通过对话描写,展现出人物不同的身份、职能、性格、观念,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时而节外生枝,出其不意。

(5)烘染

[庚侧]纯用画家【烘染】法。(第二十一回)

如:第九回,顽童闹学堂,多个人物在小说中只出场一次,却合力演绎出一个乱哄哄的场面,突出了一个“闹”字。

(6)点苔

 [庚眉]是书最好看如此等处,系画家山水树头邱壑俱备,末用浓淡墨【点苔】法也。丁亥夏。畸笏叟。(第二十四回)

如: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用凤姐连笑六次写她“丹唇未启笑先开”的特点;秦可卿死封龙禁尉,关于卖官写了几个“老人儿”暗示“老关系”,写贾珍办其丧事,用了九个“忙”字表示忙乱、迫切;清虚观打醮,用张道士“呵呵”三笑,写他“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老辣。

(7)落墨

 [庚双]前只有探春一语,过至此回,又用尤氏略为陪点,且轻轻淡染出甄家事故,此画家来【落墨】之法也。(第七十五回)

如:第六十八回,凤姐大闹宁国府,有浓墨重彩处——指鼻子骂尤氏,有留白处——贾珍躲避,有淡色过渡处——贾蓉求情讨饶,还有暗处——贾珍背着凤姐送礼托人。有写与不写,有明写和暗写,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8)留白

小结

小说中,场景、人物、事件,虚实结合、错落有致,时而工笔时而写意,运笔灵动,变化多端,各不重样。尤其写事件,伏线千里、草蛇灰线、首尾勾连、藏头露尾,若将类似历史事件,与小说故事进行对号入座,却如捕风捉影、猴子捞月,得到的只是似是而非的结果。

 

二、画法入笔

以【三染法】、【三五聚散法】为例,略谈作者化用画法为写法。

1,三染法

画家可根据绘画主题、风格,自主选择用色以及上色的次数和技法,所谓三染,是取其事理,表示对同一对象分层次、变换角度进行多次表现,并非死板的只是三次,也可以五次、七次,因人、因物、因事而异。

(1)通灵宝玉

1)三写

一写形色,伏笔字迹。

第一回,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好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二写正面大字,伏笔正面小字。

第一回,士隐接了看时,原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

三写正面小字,伏笔三个功能。

第八回,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镜头由远及近拉回,场景由仙境切进梦境再切入人境,层层递进。

2)三看

不看,第三回,袭人主动展示给林黛玉,林黛玉回绝了。

一看,第八回,薛宝钗主动要看,引出金璎珞。

二看,第十五回,北静王主动要看,关心功能是否灵验。

三看,第十九回,袭人主动展示给亲戚姐妹,看后却未评。

写出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对通灵宝玉的不同态度和看法。

3)石头三相

第一回,青埂峰下补天石,灵河岸边三生石,孽海情天神瑛石,凡间、佛界、天上,通灵宝玉超越时空三位一体。作者巧立名目、编造概念,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但细心在意时也能够辨析出,这些都是石头的幻相。结合小说惯用的隐喻手法,能够推理出,补天石暗指丢官,灵河石暗指出家,神瑛石暗指见证了侍者与仙草的木石姻缘。此石是最初的贾宝玉原型、石头记的作者曹頫,而不是被改写后神瑛侍者托生的贾宝玉原型曹霑,换言之,石与侍是两个人,他们各自的故事被加载到同一角色贾宝玉的身上,因此出现了年纪的错乱和性格的矛盾。(可参看《红楼识疑·分身借壳》)

4)通灵玉三功能

第二十五回,念毕,又摩弄一回,说了些疯话,递与贾政道:“此物已灵,不可亵渎,悬于卧室上槛,将他二人安放一室之内,除亲身妻母外,不可使阴人冲犯,三十三日之后,包管身安病退,复旧如初。”说着便回头走了。

第二十六回,话说宝玉养了三十三天之后,不但身体强壮,亦且连脸上疮痕平服,仍回大观园内去,这也不在话下。

安身病退,疮痕平服,此为疗冤疾。可是冤不冤呢?贾宝玉要是不跟彩霞厮闹,动人家的奶酪儿,贾环会拨倒蜡灯给他一个警示教训么?

第二十五回,少不得依言将他二人就安放在王夫人卧室之内,将玉悬在门上,王夫人亲自守着,不许别人进来。直到晚间,他二人方渐渐醒来,说腹中饥饿。贾母、王夫人如得了珍宝一般,旋熬了米汤来,与他二人吃了,精神渐长,邪气稍退,一家子才把心放下来了。

精神渐长,邪气稍退,此为除邪祟。

知祸福,应指预测未来的能力,与之类似的方法有算命和扶乩(jī),但通篇查看,未见通灵玉有预测功能。前八十回还好,后四十回通灵玉一丢,贾宝玉马上魔障、痴傻住,联系石头作为官爵、印绶的隐喻,以及护官符的重要性,不难得出有官是福,无官为祸的结论。

将同一事物拆解,进行多视角、多层次分批渲染,展现出作者高超的组织架构和创造概念的能力。人物、事物出现后,要几回甚至几十回过后,才能见到全貌,拥有完整的形象。读者犹如观摩了一次作画的全过程,甚至不由自主的被“绑架”玩儿了一次拼图游戏。

(2)三感官——听、想、见

1)第三回,黛玉和凤姐初次见面。

一语未了,只听得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里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正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头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姊妹不同,彩绣辉煌,恍如神妃仙子。

先闻笑声,内心思量,后见其人,如此三染,凤姐出场犹如花旦上台,戏味十足。

2)第三回,黛玉和宝玉初次见面。

①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我有一个孽根祸胎...”

②一语未了,只听院外一阵脚步响,[甲侧]与阿凤之来相映,而不相犯。丫嬛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懞懂顽童,到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③心下正想着,忽见丫嬛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个轻年公子。头上带着束髪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到像在那里见过的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王夫人谈宝玉,见面前黛玉听见脚步声,心里一想,随后见面,之后又一想。如[甲侧]批红所言,与写凤姐两不相犯,多出了见面前听王夫人一说和见面后自己一想。同一写法,运用灵活,间架曲折随之产生。

(3)人物事件多层次

1)独立事件

以刘姥姥为例。

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拜见凤姐前,借周瑞妇之口描摹凤姐。

1.1)周瑞家的道:“这个自然的。如今太太事多心烦,有客来了,略可推得去的,也就推过去了,都是这凤姑娘周旋迎待。今儿宁可不会太太,到要见他一面,才不枉这里来一遭。”刘姥姥道:“阿弥陀佛,这全仗嫂子方便了。”

1.2)刘姥姥因说:“这位凤姑娘今年大不过二十岁罢了,就这等有本事,当这样的家可是难得的。”周瑞家的听了道:“嗐,我的姥姥,告诉不得你呢。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回来你见了就信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了些。”

一开始,刘姥姥还将信将疑。

2.1)周瑞家的听了,忙出去领他两个进入院来,上了正房台矶,小丫头子打起了猩红毡帘,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香味,[甲双]是刘姥姥鼻中身子如在云端里一般。[甲双]是刘姥姥身子。满屋里之物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悬目眩。[甲双]是刘姥姥头目。刘姥姥斯时,惟点头咂嘴念佛而已。

2.2)平儿站在炕沿边,打量了刘姥姥两眼,只得问个好,让坐。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才要称姑奶奶,忽听周瑞家的称他是平姑娘,又见平儿赶着周瑞家的称周大嫂,方知不过是个有些体面的丫头。

进屋后,刘姥姥直接看傻眼,写她的嗅觉、感觉、视觉等感官体验,安排了一段有惊无险的小插曲,误拿平儿当凤姐,铺垫的别致有趣,渲染了刘姥姥的喜剧色彩。

3.1)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一个小小的填漆茶盘,盘内一小盖钟。凤姐儿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漫漫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

3.2)刘姥姥笑道:“我的嫂子,我见了他,心眼儿里爱还爱不过来,那里还说上话来。”

会面后,凤姐六笑,拿捏、洞见、世故跃然纸上。刘姥姥一笑,彻底被凤姐的容貌衣装、人格魅力所折服。虽大体分见面前、见面中、见面后三个层次,然而层次中还有层次,人物刻画神情宛肖、追魂摄魄,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有映带、有正闰、有曲折、有顺逆,不一而足。

2)整体事件

如刘姥姥三次出场,一场打秋风(一进荣国府),二场开眼界(两宴大观园),三场救巧姐(实施掉包计)。

如贾母、薛姨妈面对金玉姻缘,斗富、斗智、斗法,何止三染,而是你来我往的近似九连环的过招了。

又如北静王,第14、15、28、45、58、85、105、107等回,出场次数不多,但其人物行为、立场却变化多端,看上去就像官场天气变化的晴雨表。

例子很多,不一而足,运用三染法写人物事件,符合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贴合日久见人心、知人知面不知心的人情事理,道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2,三五聚散法

比较典型的有:

(1)第二十五回的宝玉中邪,先后写了贾母、王夫人,贾政、赵姨娘,贾赦、贾芸等人不同身份、立场的不同反应。

(2)第三十三回的宝玉挨揍,先后写了忠顺王和长史官、赵姨娘和贾环、贾母和王夫人、凤姐、袭人、宝钗、黛玉等各色人等的不同表现。忠顺王和赵姨娘是暗写,长史官和贾环是明写,忠顺王与长史官如何锁定贾宝玉是不写,宝玉挨揍后不见露面的黛玉则是特写。用长史官和贾环“坐实”贾宝玉结交戏子、得罪王爷、强奸金钏的“罪名”,使挨揍变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挨揍后凤姐、袭人、宝钗、黛玉纷纷表达关心,性格分明,各个有彩。

(3)第三十八回的螃蟹诗宴。

时间上分为前半场、中场休息和下半场,空间上分为主子、丫鬟、婆子丫头等几个席面,主题上分为吃喝和作诗。

1)宴会前半场

1.1)上面一桌,贾母、薛姨妈、宝钗、黛玉、宝玉。东边一桌,史湘云、王夫人、迎、探、惜。西边靠门一桌,李纨和凤姐不过虚设坐位。二人皆不敢坐,只在贾母、王夫人两桌上伺候。

1.2)凤姐仍是下来张罗,一时出至廊上,鸳鸯等正吃的高兴,见他来了,鸳鸯等站起来道:“奶奶又出来作什么?让我们也受用一会子。”凤姐笑道:“鸳鸯小蹄子越发坏了,我替你当差,到不领情,还报怨我。还不快斟一钟酒来我喝呢。”

1.3)因又命另摆一桌,拣了热螃蟹来,请袭人、紫鹃、司棋、待书、入画、莺儿、翠墨等一处,共坐山坡桂树底下,铺下两条花毡,命答应的婆子,并小丫头等也都坐了。只管随意吃喝,等使唤再来。

席面摆了三处,着重写了凤姐、鸳鸯这桌的趣事,有侧重也有穿插。

2)宴会中场休息

探春和李纨、惜春立在垂柳阴中看鸥鹭。迎春又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宝玉又看了一回黛玉钓鱼,一回又挤在宝钗傍边说笑两句,一回又看袭人等吃螃蟹,自己也陪他饮两口酒,袭人又剥了一壳肉给他吃。

宴会中场休息,贾母退席,穿插了她对孙子孙女的关心,随后,大家散酒,三三两两各行其是,笔墨浓淡相间、场景闹静交替。

3)宴会下半场

又有顿饭工夫,十二题已完,各自誊出来,都交与迎春。另拿了一张雪浪笺过来,一并誊录出来,某人作的底下赘的某人的号。

进入主题的作诗环节,大家作诗、评诗,于诗歌上见才情。

随着宴会的进展,各色人物时聚时散、动态流转、生动活泛。

 

3,综合运用

对于一幅画作,画家的技法是综合运用的。三染法、三五聚散法在运用时顺带了点苔、落墨、烘染等其他画法。在与物件,如抹额、海上方、宫花、冷香丸、金璎珞、红麝串、鹡鸰香念珠、茜香罗汗巾、斗笠蓑衣棠木屐、帕子、扇子等相关事件中,均有所体现。

另外还有个问题,海上方、冷香丸、金璎珞,这些新奇事物,是子虚乌有的杜撰而成,还是少见多怪的真有奇物?答案因人而异。我倾向于杜撰,【幻笔】所为,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无中生有、别开生面,用似是而非的游戏笔墨,营造了真假难辨的故事氛围。

 

三、烟云模糊

 [甲眉] 若云雪芹批阅增删,然后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弊了去,方是巨眼。(第一回)

【烟云模糊】,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因小说涉及朝廷、风月、违法、抄家,女性和罪臣写作等诸多敏感,作者们是做贼心虚的,客观上有规避文字狱潜在风险的需要。

【烟云模糊】,展现了脂砚斋的写作天才。关于作者、成书、家事的真相,脂砚斋做了精心的处理。关于作者,首先是用代号匿名,其次对于作者身份,批语中既有欲言又止,又有隐晦逗漏。关于成书过程,交由虚拟角色空空道人在楔子里讲述。关于康熙、曹、李等家族家事,分散投影在小说的人物、故事里。故事与真事彼此嫁接嵌套,虽有相似之处却非实事实录,产生令人不可思议的效果。

【烟云模糊】,可以消除实录其事的政治敏感,同时产生引人入胜的悬疑效果,既是脂砚斋有意为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她并不是真的想放弃署名,而是通过各种暗示、影射,留下诸多线索,试图告知读者她才是作者,却因说的隐晦,令人难以置信。

【烟云模糊】,不仅是[真事隐,假语存]的体现,也是石头记被改写的结果。它区别于【分身借壳】,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内涵,比较典型的手法有:融合、拆解后的重塑,碎片化的暗示,巧立名目、暗渡陈仓的影射。


1,重塑

(1)迷魂阵

开篇[作者自云],随后改编女娲补天讲述[神话故事],虚拟三个角色【一石一僧一道】,杜撰一个【空空道人】,编排出【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罗列出《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最后【脂砚斋】[抄阅再评]

巨大的信息量,模糊的人物关系,搞得人云里雾里。即便如此,通过进一步分析仍可发现,与作、写相关的只有石头、空空道人和曹雪芹,如同抄本中的畸笏叟、脂砚斋和曹雪芹。

故事里,石头、空空道人、曹雪芹彼此并不相识,但是小说将他们联系到了一起,并在他们手中流传,这其实是在暗示他们之间存在某种关联。

历史上,畸笏叟、脂砚斋、曹雪芹彼此肯定是相识的,否则畸笏叟和脂砚斋不可能在曹雪芹披阅增删过的小说里,作批点评。

小说类似一个“传家宝”,不论是故事里的石头和空空道人,还是现实里的畸笏叟和脂砚斋,都与曹雪芹发生了某种关联,否则的话,小说不会流传到他的手上,因此,曹雪芹是关键、是轴心。

吴玉峰、孔梅溪题了名,并没有参与作、写,如同其他批者,只是留下只言片语的陪客、从神。吴玉峰、孔梅溪,姓吴姓孔——性无性空,一吴一鲁——江苏、山东,玉峰、梅溪——一山一水,入园先瞻,屏风障眼,绕行而过,目睹大观。

畸笏叟、脂砚斋、曹雪芹,才是与小说直接相关且关系紧密的人。

(2)融合

曹雪芹写作的风月主题的《风月宝鉴》故事,曹頫写作的青春和江宁织造家族的《石头记》故事,脂砚斋写作的爱情和苏州织造家族的《红楼梦》故事,无缝衔接、融为一体。

(3)拆解

康熙废禁太子胤礽的故事被拆解为太上皇、皇帝、龙禁尉、恩准省亲等;九子夺嫡的故事被拆解为二龙抢珠、鹡鸰香念珠、争夺戏子蒋玉菡、贾环烫伤诬陷贾宝玉等;康熙南巡被拆解为元妃省亲、饯花神等;脂砚斋父亲李煦的形象被拆解为甄士隐的情趣、林如海的官职、贾雨村的相貌;脂砚斋自己的经历被拆解为林黛玉、香菱、妙玉等。识别烟云模糊背后的真相,需要联系分身借壳的写法,结合相关史料文献,进行全面、整体的研究。


2,暗示

脂砚斋、畸笏叟担心有很多像我这样不懂绘画的读者,读不懂脂砚斋将画法化用为写法的写作技巧,因此在第一回用批红逗漏:

[甲眉] 若云雪芹批阅增删,然后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弊了去,方是巨眼。

短短一段话,内涵非常多。

她似乎推翻了【雪芹撰书】,暗示楔子作者另有其人,却又不点明是谁作的,反而说这是一种【烟云模糊】的写作技巧,令人一头雾水,左右为难,既不敢信是脂砚斋写的,也不敢信书不是曹雪芹写的。

回看第一回:

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至脂砚斋甲戌钞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着眼于人名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很容易认为这书是他写的,但实际阐述的是编辑工作,并不是写作。

着眼于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则暗示了成书过程。所谓易名,并不是空空道人落发为僧改变信仰,而是易【石头】为【情僧】,易【记】为【录】,易【石头记】为【情僧录】,透露的是改写工作。

《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空空道人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吴玉峰题曰《红楼梦》,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曹雪芹题曰《金陵十二钗》。

如果是曹雪芹作书,应叫《金陵十二钗》,为什么到了脂砚斋抄阅再评,既不用红楼梦也不用金陵十二钗,而是仍用《石头记》呢?

为什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出现在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每一幅卷录、每一回正文前呢?

脂砚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评者,凭什么凌驾于曹雪芹、畸笏叟之上呢?

除非——她就是作者,有这样的资格,而这样的安排,显然得到了曹雪芹、畸笏叟的许可。


3,影射

元妃省亲影射康熙南巡和顺懿密妃寻亲省亲;龙禁尉影射康熙二废太子胤礽;袭人晴雯的名字影射织造负责龙袍定制和奏报晴雨;饯别花神影射江南众官员欢送康熙还京;贾敬殡天的死态影射雍正之死。等等等等。诸多影射事件,还有待继续研究。

现以镀金狮子为例。

据:

《江宁织造隋赫德奏查织造衙门左侧庙内寄顿镀金狮子情形摺》,雍正六年(1728年)七月初三日

江宁织造郎中奴才隋赫德跪奏:为查明藏贮遗迹,奏闻请旨事。

窃奴才查得江宁织造衙门左侧万寿庵内,有藏贮镀金狮子一对,本身连座共高五尺六寸。奴才细查原因,系塞思黑于康熙五十五年遣护卫常德到江宁铸就,后因铸得不好,交与曹頫,寄顿庙中。今奴才查出,不知原铸何意,并不敢隐匿,谨具摺奏闻。或送京呈览,或当地毁销,均乞圣裁,以便遵行。奴才不胜惶悚仰切之至。谨奏。硃批:毁销。

按:

康熙五十五年是1716年,彼时,19岁的曹頫刚刚继任江宁织造1年,九皇子允禟(塞斯黑)安排的事儿,曹頫不敢不办。但曹頫真的认识这位皇子么?如果曹頫真的依附他,1728年抄家时,恐怕就不仅是革职、枷号,而是更为严重的后果了。

从上述奏折包含的信息来看,这对镀金狮子真相不明,发现于曹家被抄家过程中。小说中与之类似的是绣春囊,也是真相不明,却引发严重后果,一个是导致抄检大观园,一个是这个罪名被算到司棋头上,但它是否真的与司棋有关,则并无确证。

曹頫被抄家是否有这对镀金狮子的原因,以及他是否被刑讯逼供,我们不得而知,但对照司棋的待遇,被监禁起来问讯是非常可能的。狮子进而把我们引向宁府门口的那两个石头狮子,又进一步引向梦曲[好事终]里【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不禁产生疑问,难道曹頫被两江总督府里的人给坑了?

也许,是的。1716年的两江总督赫寿,就住在江宁织造署的街对面,1728年因牵连八皇子允禩(阿其那),也被雍正抄家了,尽管当时赫寿也已经去世,但他的家人沦落到入辛者库劳改的下场。

赫寿是满洲旗人,他的母亲是觉罗(据《虚白斋尺牍校释》[319]《祝两江赫制军母亲寿文》1713年九月),其家族与爱新觉罗关系更为亲近。作为一根贪财好色的老油条,赫寿为了升官,分散投资,两头下注的可能性也是有的。镀金狮子有可能原本是交给他来处理,而他却把这对狮子,寄放到了邻居曹家的庙里,把曹頫牵连进敏感的政治事件中。

以上纯属脑补剧情的猜测,能否落实还有待史料的验证,但镀金狮子真相不明与绣春囊如出一辙。


结语

似是而非的烟云模糊法,是脂砚斋重写石头记过程中,把石头记、风月宝鉴原来的故事,进行拆解、重组、新编,保留相似事理、去除政治敏感,采用的方法、达到的目的和产生的效果。

与画法的综合运用类似,【烟云模糊】与【分身借壳】两种写法是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的。改写、重写后的小说,失去了本来面目,非个中人难以理解,非知情者难以洞悉,因此,脂砚斋和畸笏叟显然比我们更知根知底。

作为旁观者,即使捕到风,捉到影,也依然不敢轻易断言,此非某事无疑,因为史料不全、亟待发掘,因为“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在更为直接的史料出现前,只能姑且算作推测。

关于红楼梦的创新写法,谨以【分身借壳】和【烟云模糊】这两篇文字讲述大概,尽管不尽不详,也暂告一段落。关于这部奇书,仍有许多谜团,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和破解,在考虑版本、文本、史料之外多一个写法的参考,也是不无裨益的。


【红楼识疑】红楼梦写法之二:烟云模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