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三镖客》拉片案例解析

本期的拉片案例为六十年代的一部经典西部影片,如题。惯例先介绍一下本片的故事背景及导演,这是一部由为意大利导演赛尔乔·莱翁内于1966年制作的西部片镖客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中以美国南北战争为时代背景。本片的意大利语和英语版片名意为“好人、坏人、小人”,分别代表本片的三名主角。本片讲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政府埋藏了一批黄金。这个消息恰好被三名主角知道了,然而他们每个人只知道关于埋藏地点的一部分讯息。因此既要合作,又要提防对方独吞财产。下文我便用“好人、坏人、小人”来简称片中的三位主要角色。
对于大多数影片,开头的前5-10分钟时间是最能够体现导演的叙事技巧的,本片尤为突出,在影片的前十几分钟,分别通过三个情节来分别引入本片的三位主角“好人、坏人、小人”。

主角之一“小人”

如上图,是一段引入“小人”的情节,他是一个滑稽搞笑又守口如瓶的土匪。拥有很强的适应力。空旷无垠的西部荒野,大远景定镜头拍摄,渲染平静。瞬间一角色的脸庞插入视窗,为之后的情节点燃了导火索。极少人会用如此衔接手法,非常突兀,之后会发现本片中有着大量的各种对特写镜头的诠释,配合出色的剪辑手法,在放弃了平时惯用叙事手法的同时,通过对特写镜头的剪辑,使得影片对叙事层面上的意义非常突出即使得本片也成为对学习剪辑的一部教科书级别的电影。
注意上图里的箭头,分别有两组人逐步逼近场景里的那栋建筑,从远景镜头,到建筑夹缝中间位置的反打镜头(在此注意拍摄的一些细节,由于拍摄角度的反打,两组人的朝向也随之反转),通过构图来压缩紧张气氛,随之两组人汇合在门口,破门而入,几声枪响后,第一位亮相的主角“小人”,破窗而出,手持酒肉,面部狰狞,土匪形象生动。


主角之二“坏人”
介绍完“小人”的剧情,影片紧接着切到第二个剧情来介绍第二位主要角色“坏人”,是一个冷酷无情﹑反社会人格的雇佣兵。首先中景镜头中出现的少年被远方的来客吓跑,相比“小人”前面一系列的衬托,“坏人”角色登场更为直截了当,但用之后发生的事情来渲染他的性格。

从他站在门口与屋内人物对视的过程中,如上图所示,20几个镜头(省略了一些对话的部分)均为两个机位的正反打加上推进拉远最基本的手法,这里要提到的是分镜对拍摄成本的控制,并未运用过多花哨的手法来拍这一段剧情,虽然是天使眼受人委托做事的紧张情节,但依旧可以通过演员古着镇定的表演将这一段临死之前的平静表现得十分可圈可点。直到天使眼说“一旦我接了活,就一定会完成”后并在桌下扣动扳机,镜头切到了一只颤抖的手及女人惊恐的表情。这也是他为何如此镇定的原因之一,猎物早已是囊中之物,被随时瞄准,因为他一直用右手在吃饭,而左手一直处于下垂状态。
紧接着天使眼回到雇主住处收钱后,并又重复了他之前说的话,讲雇主也sha死,因为他之前击杀的人也曾想反买通天使眼。后面这一短剧情的加入,使得“坏人”的“坏”十分清晰,这个杀手太冷!

主角之三“好人”

终于,“好人”在介绍完前位角色后登场了。起初,通过三个赏金猎手想围堵“小人”的时候,“好人”始终背对观众,并通过其他人的面部特写来表达“好人”的出现似乎是个麻烦,果不其然“小人”得救了,“好人”的正脸首次亮相,与“小人”相视一笑,幽默的剧情接踵而至,“好人”绑了“坏人”自己反当了赏金猎手去交差。当“小人”正要被处决的时候,“好人”打断了吊起“小人”的绳子,并反复通过特写枪口与被打飞的帽子,非常夸张的描写了“好人”的枪法精妙,之后也有类似剧情来夸张“小人”的枪法,但是通过更为幽默的手法。之后两人分账,原来他们之前一直是处于合作关系。

光影

上图为“坏人”去打探比尔下落的一场戏,虽然剧情很短,但此处打光十分亮眼。注意随着“坏人”的特写镜头推进,面部的放大,对女人的威胁显得越发增强,女人脸庞也逐渐被“坏人”的影子所吞噬,拍摄角度为仰视加俯视的反打,强势与弱势的对比,使得画面感极强,当女人招供后,镜头趋于平缓,威胁消失。


上面一组镜头又是一组体现剪辑绝妙的片段,“好人”在之前与“小人”掰了之后独自离去,使得“小人”怀恨在心,便一直在追杀“好人”。此处,“好人”一边在清理拼装自己的手枪,同时有三个人欲上楼逮捕他。这里接连30左右镜头都是分别特写“好人”组抢,与三人,手,脚,脸的特写,红色部分为“好人”的部分,蓝色部分为其他三人的部分。
这的剪辑手法更像是在叙述猎手与猎物之间各自的心情,双方都非常紧张,相信观者也很容易被带入这种紧张的气氛,尤其在开门的过程更是使人屏气凝神,期待下一刻所发生的刺激场面。果然“好人”轻松将三人击杀,说是因为他们的牛仔靴的声音出卖了他们, 话音刚落,又一个特写给到了牛仔靴,熟悉的声音响起,是“小人”避开了门,而从窗户潜入,躲过了一劫。后面还有一段剧情,是“好人”用同样的手法,从窗口进入,逮到“小人”的一幕,将前后呼应做的十分到位,回味后也十分有趣。就像是“小人”在第一次被“好人”凉在沙漠的时候,他喊出的话,在影片结尾处又一次出现。


上图为俩人一起寻路时,一抬头便发现自己被军队人的突然出现包围,对于如此老练的俩人,应该不会出现此类情景,但它却真出现了,就像之前帽子一一被打飞的情景一样,这里同样使人觉得有点颇为夸张。


上面两个情景是本片十分有趣的两组镜头,左边一组为两人在赶路时,“小人”油嘴滑舌,想要讨好军人,但当军人拍掉制服上的尘土之后才发现喊错了口号,一尊囧像的“小人”哑口无言。画面一转,二人随俘虏被带进了军营,此处换场也是通过特写,而特写中出现的人物为军队中的一名独眼打手,在之后的剧情中会有戏份。右边一组为二人杀掉了“坏人”的帮手后,不识字的“小人”拿起留下的一张留言,在嘲笑他的愚笨。本片多是以此类黑色幽默的手法来叙事。

剪辑
接下来便是本片中最经典的一幕,便是结尾处三人对峙的情景,此处可以深刻体会到剪辑对一部影片是多么的重要且它能够成为最艺术的一种剪辑手法的原因。

当三人对峙的开始,首先是分别用5组不同景别的镜头来交代三人的位置关系及装备等等。先是中景镜头,再是分别的过肩镜头,从中便可以清晰了解三人的位置关系。接着是特写武器,三人都配有相同武器,此处为了之后的决对做了铺垫。接着是三人的特写,随后大特写,三人神情都处于严肃紧张的状态,通过下面的观察,会发现“小人”与“坏人”的神情会变得越发恍惚不定。

上图便是最精华的部分,长达3分钟的对峙,没有一句台词和大动作,或者切换镜头,均为一水的面部特写,但有趣的是,仿佛通过这些镜头的排列顺序和出现频率,以及他们的眼神交流,似乎传达出一种十分清晰的叙事技巧。
首选是排列顺序,细看会发现中间部分,“小人”与“好人”的镜头总是挨在一起的,而“坏人”则是与二者依次挨在一起,猜是想通过这种排列顺序,来表达“好人”与“小人”是同一阵营,而“坏事”是孤立无援。其次是出现频率,“好人”与“小人”出现的次数大致相同,而“坏人”出现的频率则更多一些,在此要联系到特写镜头的意义是在传达此时的紧张感,出现的越多则表示这个角色越紧张不定,很明显此时的“坏人”是三人当中最为紧张的,因为他并不知道要杀谁,并且镜头一直在描写他的手在逐渐靠近武器,表达他是最想先动手的那一方。最后是眼神,会发现眼神最为惊恐的是“小人”,他最为疑惑不知该相信谁,所以他的眼神一直是左右不定,且相对快。反观“好人”则显得眼神最为淡定且多看向“小人”,又由于他的镜头中间一直是挨着“小人”,像是在用眼神告诉“小人”我们是一伙的。

当镜头再次推进,镜头的切换频率也加快,将影片推向高潮,再次发现,只有“坏人”的手是逐渐靠近武器的,因为他才是最害怕的,所以他急于先下手为强。“小人”的手也在准备,但“坏人”手头的动作是最为明显的。

纵观之前的一系列特写,会发现,“坏人”与“小人”都是从面部紧张到准备拔枪,而最后“好人”却略过了他拔枪的特写,直接是切成一个中景镜头开枪,随后大远景交代,他击中了“坏人”。当看完这一些列剪辑之后才明白,为什么“好人”是淡定的,因为他知道“小人”的抢没有子弹,自己肯定会杀掉“坏人”, 而“坏人”是最害怕且不知道要杀谁,所以只想着先动手,“小人”最后拔枪也是指向了“坏人”,但发现子弹早已被“好人”做了手脚,但他也许从之前的眼神中意会到了“好人”的意思,但现实中貌似是不可能的,因为三人相距甚远,这只是导演想给观者表达的一种叙事手法而已。在最初的三人对峙到最后的“好人”开枪,中间的三分钟对峙场面完全可以是一瞬的事,但剪辑使得这一短暂的瞬间无限延长,并且创作了极强的节奏感,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一幕。


当“坏人”被击杀后,熟悉的吊绳又一次出现,镜头十分有趣的将‘小人’圈子里面。此时的“好人”似乎也是在提防“小人”,所以他先将“小人”吊起,然后用之前熟悉的二人合作的方式,将绳子打断,二人将两万金币一分为二。此时的剪辑手法一直在有规律的重复ABCD,ABC为特写,表现“小人”看到钱又拿不到的绝望,远景便是给他希望的镜头。
以上的两组极为经典的剪辑手法,就像是镜头跟随鼓点,在有节拍的向观者演奏,节奏扣人心环,拿捏到位,别具一格的拍摄手法,会本片增添了非常多的色彩!

谢谢阅读,下期再会!
Leo Li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