靉阳路——《辽海丹忠录》中征伐建州路线整理(三)
本节文章主要分析《辽海丹忠录》中记载的靉阳路,此路较为险远,且后几段路程与镇江路重合,故地位不及镇江路,不适合作为征伐建州的合适通道。辽东战争中,明金双方主要围绕靉阳堡周边进行争夺。关于路线的介绍,请参考下面总纲:

按总纲内考辨的结果,提取路线为:
靉阳路:三十里北古河,八十里半岭,七十里一赤董古寨子,五十里头道大岭、二十里二道大岭,四十里凹儿哈寨,七十里至老寨。北古河出口依河夹峙,林木深邃,小河数十道,冬春涸冻,人马堪行,夏秋泛涨,势难邃渡;头道大岭,二道大岭,岩陡路险,二百余里,止客一人一骑,并无抄径可由,又有合抱大树,连路难伐。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一里约为576米,也就是说十里约为5.8公里,二十里约为11.6公里。
地点考证:
叆阳堡:明置,属定辽右卫。在今辽宁凤城市东北一百二十八里叆阳城。嘉靖初置守备驻防。万历八年 (1580) 明军与女真王兀堂激战于此。
北古河:即今宽甸县灌水车站附近的叆河上游牛毛生河①,按书中所述距离叆阳堡三十里、半岭七十里,位置确定在东岔村附近;而又有北股河,源出宽甸县西北摩天岭东南麓,海拔高程1205米。南六折向东南流,经八河川、牛毛坞等地,在太平哨乡太平哨附近入干流。位置疑似为现今宽甸苗家堡子一带,但与书中记载距离不符,存疑。
半岭:即今桓仁县普乐堡镇的夹道子村与宽甸县的铁路子乡小雅河村之间的分水岭,现称为滚马岭)②
一赤董古寨:非菜园子村即一赤董古寨。③
头道大岭:即今桓本公路上八里,甸子与木盂子的界岭门转子岭。④
二道大岭:即今桓仁县木孟子与锌尖子的界岭。⑤
凹儿哈寨:即现瓦尔喀什寨,前文已具述。
老寨:即赫图阿拉
具体地名已分析完毕,在百度地图上尝试绘出,结果如下图:

小结:
叆阳路用原文来说就是“冬春涸冻,人马堪行,夏秋泛涨,势难邃渡”“岩陡路险”“合抱大树,连路难伐”,虽然比镇江、宽甸路稍微近一点,但是路况甚至不如后两路。此类路况只适合奇兵突进,或者分道而行,不适合大军团行动。但其较近的路途,亦使之成为明与建州之间四个贸易关口之一,起到了商业中心的作用。入清之后,叆阳作为边门之一,又兼具隔绝边境的夷人,保护清皇室龙兴之地的责任。
注释:
①③④⑤《桓仁建州女真志》黄柏栋主编
②<扈尔汉祖居地雅尔古寨考> 宁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