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荐漫谈#2|科幻作品该拥有什么样的主题?——《炎拳》

对科幻作品讨论的起因是电影球2。前段时间有聚会,带着看了球2,看完有人问我觉得这部电影怎么样,我当时没想太多就回答:“电影没能提供一种科幻氛围,比起科幻电影,它更像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后来我回过来想,那到底啥是“科幻氛围”呢?
介荐漫谈#2将涉及多部未定义科幻作品,并主要以《炎拳》为本期推荐。
请注意!本篇涉及对作品《炎拳》《雨世界》的世界观解析内容,虽然世界观设计都并非占据了上述作品原作的大部分内容,但还是必须提醒,想避免剧透的读者请谨慎阅读!
《炎拳》
《炎拳》这部作品相信不需要我再单独介绍了,精神病人藤本树力作,浪漫末世科幻题材漫画,是我非常喜爱的一部作品。虽然我很喜欢,但其实《炎拳》在不少地方都有些瑕疵,与藤本树之后的《电锯人》相比并没有那么成熟,整体上是瑕不掩瑜的佳作。更多关于《炎拳》的内容留在下面的三个论点中,我尽量不涉及剧透地进行展开。
科幻设定是什么样的?
抛开各种概念,我们先来看看,《炎拳》这部作品描述了怎样的“未来”。









在以前的杂谈里也谈起过,以魔幻出发,通过安排各种细节伏笔,再科幻地解释魔幻,这种套路不知从何时起就变多了起来,在水无月老师的作品里尤其明显,至少现在这种套路还没烂大街,因为写出这种世界观还是需要一点想象力的。虽然套路本身是朴实而抽象的,不过这种套路往往选择科幻作为揭示点,因为科幻是可解释的,比起用魔幻去解释设定,用科幻去解释更贴近真实。
从上面给到的信息可以浅略得知,在《炎拳》世界观下,人类生活在冰之魔女制造的极端寒冷的环境中,不少人类拥有被称为“祝福”的特殊能力,祝福者们非祝福者们都为了自己的目的拼尽全力斗争与生存,殊不知如今的地球只不过是上一个庞大而极端的文明所留下的坟墓罢了。当然世界观设计只会占《炎拳》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故事远不止如此,读者不必担心自己被剧透地很厉害。
回到论点,“科幻设定”到底是怎么算的呢?
参考《炎拳》不难发现,第一必然是“未来”,故事世界观设定必须发生在未来,且不管是多遥远的未来、或者是虚假的“未来”。
第二是“设定可解释程度”,这就非常讲技巧了。首先要知道,为什么我们会尝试去“科学”地解释虚构的东西?答案是为了“真实感”,现在的文化里人们都是讲科学的,因为人们相信科学,以前人们相信宗教,所以以前的故事里可以机械降神。为什么需要“真实感”?因为它能把你拉进这个虚构的世界里,提升读者的体验。
在《炎拳》中,除了“祝福”这一设定外,其他设定基本都是“可解释的”。提升“设定可解释程度”的技巧是什么呢?那就是避开解释不了的设定,转而用细节去暗示这是“未来”,或者去暗示那些解释不了的设定已经对世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炎拳》里唐突出现的“English”、“淀粉”、“电影”、“冰河时期”这种用词都在一点点暗示你,这里就是地球的“未来”,大型的关押折磨榨取祝福者的车间也在暗示你,“祝福”早就融入了当前世界观的文化之中。但是空有技巧不行,必须要有基础,那就是基础的世界观设计,你的世界观设计必须足够庞大,足够严谨,足够完整,故事前后文不能逻辑混乱,才能使用这样的暗示性细节,不然你准备再多的细节也只会让故事更加空洞。
第三是设定类型。在市场营销分析宏观环境时都会分为人口、经济、自然、技术、政治、文化这么多部分,咱就是说,科幻设定不能只讲“技术科幻”是不是,至少也得有一点“文化科幻”吧。
科幻氛围要素有哪些?
主要是针对《流浪地球2》说的。除了上面的科幻设定外,这里就说音乐。
这个可以拿《星际穿越》说例子,看过《星际穿越》的观众都能有所体会,《星际穿越》里的音乐非常特别的。与拯救世界的故事背景相反,电影里的背景音乐大都宁静深远,有时甚至直接把背景音乐去掉了,提供的氛围属于宇宙的浩瀚。
再说《太空漫游2001》,这又和《星际穿越》不太一样,那首经典BGM《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提供的氛围说是科幻,更像是“神学”“上帝”,这里up也不进一步展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鉴赏。
科幻主题是反主旋律的吗?
佛教中有个概念叫“活佛”,指的是一些人出生就拥有部分前世的回忆。为啥这里突然要介绍佛教概念?佛教和科幻看起来就像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
接下来要介绍的世界观来自游戏《雨世界》。该作品的世界观很大程度受到佛教的影响。
《雨世界》
玩家在《雨世界》中扮演一只蛞蝓猫,拜访一片大型古文明工业遗迹。

在《雨世界》的世界观里,所有的生物都处于生与死的循环之中,不断地进行着轮回。开始是古人类中的一些智者最先察觉,似乎生物在出生时都会或多或少地保留一部分上一世的记忆。不管我们称这种设定为“活佛”还是“转生”,似乎都不是什么坏事,甚至还经常被爽文套路所用。但随着时间不断前进,文明不断发展,古人类对“轮回”的态度也在改变,它们越发觉得,比起捷径,“轮回”更像是囚笼,禁锢了它们的灵魂,此时古人类的科学技术已经远超于现实水平。于是古人类们便开始寻求脱离“轮回”的办法,期间诞生了不少宗教与派系,其中就包含要求教徒每天清茶淡饭,清心寡欲的苦修派,它们认为坚持进行这样的修炼便可让灵魂在轮回中超脱凡尘,可效果甚微。
直到古人类在开发地底时发现了一种叫“虚空流体”的物质,这种液体可以“融化”任何事物,是完全泯灭。古人类似乎发现了“救星”,于是未经多少研究,便组织了一场“飞升仪式”,一群人沐浴更衣,在其他朝拜者的视线中投身“虚空”之中。结果是——成功了,古人类称有些人的记忆似乎再也没出现过,但是,另一些人却失败了,肉体溶解,灵魂却没能进入下一个轮回,而是变成了阴暗的、恐怖的“回响”。

意识模糊,无法行动,空间扭曲,黑色的触须无重力地漂浮,这完全就是一副“永世不得超生”的模样,人们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一时间,古文明陷入了异常的混乱之中。一些人类选择对“虚空流体”进行近乎疯狂的研究,一些人决定回到以前的宗教之中,重新修炼。之后的故事就不再介绍了。
介绍一下《雨世界》的玩法。玩家作为一只蛞蝓猫,需要在这片遗迹中进食,生存,与其他致命生物斗争。游戏整体难度偏高,你每成功生存一天,蛞蝓猫的“业力”等级便上升一级,而每次死亡,加入的新的轮回的“业力”等级便会降一级。

当蛞蝓猫以最高业力等级进入“虚空流体”中,蛞蝓猫便能成功飞升,游戏也就结束。
三大问题
哲学三大问题有: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不同的主题回答的是不同的问题。讲七情六欲的作品回答“我们是谁”,讲团结坚持等美好品质如何克服灾难是回答“我们从哪里来”。
科幻作品应该更多地回答“我们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雨世界》怎样回答了“我们要到哪里去”?
以下仅个人解读——
等到古人类们发现那些飞升失败成为回想的人都对现世拥有强烈执念时,古人类已经近乎灭绝,只能解释为人们无法忍受等待答案的煎熬,便纷纷踏入“虚空”的怀抱中。
拥有执念之人无法飞升,这与《雨世界》的玩法设计也是相映衬的。“业力”等级越低,表示生物经常处于危险、痛苦、饥饿、焦虑、煎熬之中,试想如果现实中的人如此,那他必然将会更敏感、更偏执、更疯狂;“业力”等级越高,表示生物即使是面对各种危险也能自然应对,长期处于惬意、安全、温饱、充满安心的环境中,人也会自然远离那种野蛮原始的状态。不过不像蛞蝓猫,人类并非是仅处于温饱安心的环境就了无念想的简单生物,现实世界中人们用对娱乐,社交,自我实现等等事物的体验的需求,这是演化的结果。需求未得满足,肉体就逼迫你想方设法满足以实现延续;需求得以满足,肉体对灵魂的推力也会慢慢消减。
为什么“轮回”会变成囚笼?
一世又一世,记忆交叠,体验也交叠,当一个在上一世已经了无遗憾的人再次降生,他是否会要求重新来过?也许会,那再一次呢?不断轮回中的古人类们早已体验完它们能体验的一切了。一位古人类贵族在踏入虚空前将自己一切记忆写入了存储珍珠中,其中包括——
-看着悬浮在一缕阳光中的尘埃(老年)
-吃一顿非常可口的饭菜(小孩子)
-在辩论赛中击败对手,并得到队友的鼓掌(童年晚期/成年早期)
等六百二十项。
古人类不再能获得需求满足的快乐,却还需要承受完成肉体存续的痛苦,就像厌食症患者无法感知美味与饱腹,就像抑郁症患者只能低效地蚕食着快乐的边角。 “边际收益递减”是至少地球生物无法违抗的,简单而精巧的,自然演化产生的,负反馈形式的,法则。
——这会是人类的“未来”吗?
关于人类生存意义的讨论这种“我们要到哪里去”的问题逐渐多了起来,而这其实又能与《炎拳》故事的主题相谋和。《炎拳》主角阿格尼承受肉体受火焰炙烤十余年,“活下去”这三个字又同魔咒般禁锢着阿格尼。虽然火灭掉了,但直到地球支离破碎,连宇宙都毁灭,有什么样的意义能比得上永恒的虚无?当快乐远不及持久的痛苦时,人类又应当如何面对这种虚无感?
没人能给出答案,但至少,在《雨世界》和《炎拳》中都给出了它们的解法。
在《雨世界》新出的《倾盆大雨》DLC中,新加入了六位新蛞蝓猫的故事线。新故事线中的各类蛞蝓猫基本都拥有了除“飞升”的新结局。

饕餮(黄色那只)在雨世界里一路吃吃喝喝回到蛞蝓猫的故乡,向蛞蝓猫介绍自己一路上的各种历险,这表示人们未尝不能在乏味的生活中发现那些平凡的快乐。
工匠(红色那只)因为自己的孩子遭拾荒者杀害,始终无法放下对拾荒者的仇恨,杀死了拾荒者的酋长后,工匠的业力等级被固定在了最低级,堕入与拾荒者不断相互残杀的轮回之中,永世不得超生。
圣徒(绿色那只)设定为无法使用武器攻击,达到业力最高级则会领悟出飞升的真谛,明明已经踏入了虚空,却想着去解救仍处于俗世中无法逃离轮回的生灵,冒着被堕为回响的风险强行穿过虚空海。
这些故事对原本只有“飞升”结局的故事进行了拓展,也是作者对“我们该到哪里去”的回答。
《炎拳》的主角阿格尼本人并不知道“该去哪里”,但藤本树为其安排的漫长的一生也是一份别样的答卷。不再剧透了。
主旋律一般回答“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希望科幻作品回答“到哪里去”,所以一些深刻的科幻作品往往正是“反主旋律”的。基督教认为人的生命无价,自杀会下地狱,这也是在回答“我们从哪里来”。“人类”这个种族生命系统在漫长的演化中拥有了庞大的生命,衍生出诸多始于存续的性质,这是“从哪里来”,而去思考我们该对这些性质如何取舍,这是“到哪里去”。
谁也不知道未来是怎样的,所以“到哪里去”的答案总是要比“从哪里来”的答案少很多。我们想象、虚构、模拟着“未来”,回答“到哪里去”,其中特别是那些与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有关联的科幻作品往往最让人印象深刻。
结语
本篇似乎涉及虚无主义,但本人其实对这这那那的主义并不了解,也并不感兴趣,欢迎各位读者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想法,但要是有谁说虚构作品的主题必须与时代的产能相匹配,那就是纯TM扯淡,我一定第一时间飞过去打爆TA的狗头。
以上,感谢各位读者的耐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