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些职场忠告还有用吗?用数据说话

2021-12-08 14:14 作者:哈佛商业评论  | 我要投稿

 “自己开创自己的事业”,“建立组织外的广泛人脉”,“跟着热情走”,“随时准备抓住下一个工作机会”,这四项职场忠告最为常见。不过,常见不等于就是正确的。

尤其在后疫情时代,许多传统的工作模式遭到颠覆,也许有些耳熟能详的职场忠告,早就已经不合时宜。

本文根据客观的事业成就、主观的事业成就、员工的工作成果三方面,来分析这最常见的四项忠告,是否还有参考价值。  

有关如何在职场表现亮丽的忠告不胜枚举,特别是现在要转换工作方式的时期。无论你是刚展开职业生涯,或者正在思考是否该换公司或产业,你怎么判断哪个忠告是值得采纳的?

有关如何在当代职场上创造成功事业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研究人员已确认出四项常见的忠告,人们认为必须采取这四种做法,才能创造成功的事业。为了厘清其中每项忠告的实际价值,我们针对2006年以来所有可取得的实地研究,进行一项整合分析,这些实地研究检视了每项忠告与各种职业成果的关系,总计有175个独立样本,包含全球逾63,000人,分别处于不同的事业阶段与职业。这让我们能针对每项忠告,由样本去推估母体的模式,并判定哪些忠告可能最具成效,哪些忠告该谨慎参考。我们的做法,是区分这四项忠告分别与下列变数的关系:

客观的事业成就(薪水、地位、晋升)

主观的事业成就(事业发展满意度、个人福祉)

员工工作成果(工作满意度、组织向心力、离职意向、逃避退缩,以及工作绩效)

以下是这四项最常见的忠告,以及数据显示它们在今日职场的有用程度。


1. 自己的事业自己开创

这项忠告要求你具备自我主导的心态(self-directed mindset),也就是:人们必须为自己的职业路径与发展负起完全责任,而非主要依赖雇主。相较于其它三项忠告,这项忠告的整体正向效果最大。我们也发现,这项忠告对我们考量的所有事业成果都是全面有利的,也就是说,拥有自我主导心态的人,比没有这种心态的人更有可能获得较大的客观与主观事业成就。

此外,为自己事业负起全责的人,在现在的职位上更有可能拥有较高昂的士气(也就是较高的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向心力)、较高的工作绩效评量结果、以及较少的逃避退缩行为(也就是离职意愿)。因此,“自己的事业自己开创”是四项忠告里最有助益的,对员工与雇主来说都是如此。

建议:缺乏自我主导心态的人,会假设别人会照顾好他们的事业发展,比如他们目前的雇主。这种方式在过去也许行得通,但现在已经不管用了。部分原因是公司得迅速调整因应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变科技,以及更多的竞争。这使得员工必须采取主动,去学习21世纪组织想要的新知识与技能组合。

因此,我们建议你掌控自己的发展,主动寻求训练机会,以增加并强化你的整体知识、技能与能力。做法之一,就是参加与你事业有关的训练课程。此外,由于自我主导心态能提高员工士气与绩效,并降低逃避退缩行为,因此你可以向公司提出,促进你的成长符合公司的最佳利益。关键在于,要用主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持续学习及专业发展。


2. 建立组织与行业外的人脉

建立组织与行业之外在专业上的人脉,需要有“不设限”的心态(boundaryless mindset)。拥有这种心态的人,虽然会有较好的客观与主观事业成就,但更可能对现任雇主出现退缩行为,这会让人产生是否该雇用这些人的负面观感。整体来说,虽然不设限心态对你的事业成就有好处,但成功率远低于自我主导心态。也就是说,不设限心态对大多数事业成果的效益,相对比自我主导心态的效益更弱。

建议:请考虑在你所属的部门、组织及产业本身领域以外,建立一个更广泛的社群网络。可以邀请自己所属团队以外的人们共进午餐、担任社区志工、培养工作以外的爱好,也可以参加自己直属社交圈或专长以外的活动或会议。Google前CEO艾立克.史密特(Eric Schmidt)的意见与这项忠告类似,他表示:“请去认识新朋友。”然而,若要决定各项忠告的优先顺序,我们建议你先专注在自我主导,因为这是你投注精力的最有效益方式。


3. 追随自己的热情

“价值观驱动”是指:主要根据自己根深柢固的个人价值观来转换工作,同时完全从“追求自己热情”的观点来推动事业进展。2021年春季以来在美国发生的大离职(Great Resignation)潮当中,许多人在寻求事业时,最优先与最重要的考量就是要契合自己的价值观。但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个忠告应谨慎以对,因为人们遵从之后,可能只会在“有意义的人生”方面产生较小的、微量增加的效益。研究结果显示,这种心态不太有帮助,它与客观事业成就在统计上的相关性等于是零,而与主观事业成就的相关性,相较其他忠告是最低的。

建议:如果只追随自己的热情,请务必谨慎进行。许多采用这种心态的人,预期会进行策略性的交换:他们放弃金钱的诱惑及名声,以换取较大的快乐。然而,这种交换或许被高估了。实际发生的典型情况是,拥有这种心态的人一般会稍微更快乐一些,但实际上更快乐的幅度并不大。所以不要只聚焦在热情,要知道任何工作需要的都不只是意义,还需要能力。我们建议你考虑The Muse创办人凯瑟琳·明修(Kathryn Minshew)的忠告,她说:“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寻找符合自己热情的工作……但所谓的‘完美工作’只是迷思。”


4. 准备好抓住下一个工作机会

如果有个人不论目前工作品质如何,仍持续寻求机会要采取事业行动并转换工作,他就是具备移动心态(mobility mindset)。研究显示,这种心态并不会带来较大的客观事业成就,而且会持续危害到主观的事业成就。拥有这种心态的员工,士气与绩效也较低落,同时比较可能离开目前的职位,导致雇主花在他们身上的成本较高,因而可能不受雇主欢迎。

因此,虽然目前似乎是个诱人的时机,可以去寻求下一个工作机会,但随时准备离职,对个人在现在与未来的职位上的成功,都是绝对差劲的忠告。其实,移动心态对主观事业成就的负面影响,是自我主导心态对主观事业成就的正面影响强度的大约三分之一。此外,移动心态的伤害力,几乎等同于其他所有心态对个人内心健康的正面影响的总和。

建议:不要太急着换工作,而应专注于让自己在目前的工作上表现优异。移动心态会让人产生“别的工作比较好”的心理,而且可能让你得到“不可靠”的名声。这些研究的结果可能特别适用于“大离职”时期的环境,这个时期有大批工作者(特别是Z世代与千禧世代)积极寻求新工作,打算辞去现职。虽然移动心态与“大离职”的关系尚不明朗,但如果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我们对此会建议,个人应审慎考虑,培养这种心态可能会对自己未来事业成就的潜在影响。

有很多事业忠告即使是出于最大的善意,但多半并非根据验证过的证据,而多为穿凿附会、陈腔滥调、互相矛盾或不合时宜。因此,下次你听到或给出事业忠告时,请注意,并非所有忠告的成效都一样好。我们对你事业之旅的忠告是:让你自己做好准备,在这一路上好好享受“不设限”的美景,别太挑剔目的地,也别太急着赶往下一个站。


丹尼尔.D.戈林(Daniel D. Goering)克里斯蒂娜·李(Christina S. Li)|  文

丹尼尔.D.戈林是密苏里州立大学的管理学助理教授和立命馆大学的访问研究员。他也是Meta Work Life的联合创始人,这是一家人力资源数据分析和战略性人力资源信息公司。

克里斯蒂娜·李是俄克拉荷马大学普莱斯商学院的访问助理教授。她的研究重点是人们在工作和职业环境中是否适应的体验,以及他们如何驾驭这种体验。

马冰仑 | 公众号文章编辑


这些职场忠告还有用吗?用数据说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