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阅读报告】《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

2021-07-02 22:52 作者:哈族卡西  | 我要投稿

今年看完的第十五本书是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全书分为清晨,正午,黄昏和半个月亮这四个阶段,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鄂温克游猎民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一生。

迟子建的文字有种魔幻现实感,将大兴安岭描绘成一个由月光,河流,山峦,风雪组成的,亦幻亦真的世界。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灵的爱护,对猎物的尊重无一不反映在他们的生活态度中:他们在松树上刻画山神,祈求保佑;他们为了驯鹿能吃到新鲜的苔藓定期搬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对待它们;每当捕到堪达罕和熊时,他们会先祭玛鲁神,将猎物优先送到神灵嘴边再自己享用。对他们来说,山林中的收获都是神圣的馈赠,是要感恩的。他们从不认为自己是山林的主人;他们只是其中的一员,需与其他生灵平衡共处。这种思维方式与现代城市人过度开发,侵占资源,唯人类至上的生活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却已走向末路。

其中,鄂温克族的萨满文化颇有深意。每个氏族都会出一个萨满,通过跳神与神交流,从而充当医者的角色救人。然而,书中的萨满每救一个人,自己就会失去一个孩子;这象征着世间的平衡——神留下一个,就会带走另一个。一开始,我以为这是情节安排的效果;现实中大概没有这么玄乎的事吧?然而,看了《神鹿呀,我们的神鹿!》关于鄂温克族画家柳芭的纪录片后,才发现书中萨满的原型就是她的姥姥,而她确实在每次跳神救活一个人时,就会失去一个孩子或女婿,最后连自己的丈夫也失去了。虽然明知这种结局,她却从未拒绝过为别人跳神。柳芭讲到这里,不禁哽咽:“她救的人,后来有了很多孩子,但她却什么都没有了……”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又令人感到悲哀;在责任当前,牺牲自我有时不可避免啊!

对于死亡,鄂温克人是如何看待的呢?全书从最开始就不断地预示人物死亡的结局,整条故事线以悲剧贯穿。留下的人物虽当下悲痛万分,但他们总能怀着对亲人的爱,继续生活,继续前进。在山林中,死亡是很自然、常见的事;人可能在打猎过程中被猎物反杀、在深冬的风雪中冻僵、在河边捕鱼时被漩涡卷进深渊......这时,活着与家人团聚是该感恩的,珍惜的。而现代城市环境好似默认健全的家庭理所当然;这是温室中的特权吗?现实却不全是这样的。不过,一个乌力楞里或许有许多破碎的小家庭,但小家庭的不幸被大家庭紧密的团结渐渐治愈;城市中的大家庭可远远没有那么深的连接。这有好有坏;城市中,独立生活的成本下降,有更多独自居住,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用受长辈拘束的年轻人;但在面对灾难时,要独自承受的也更多。

最后,想谈一谈政府呼吁猎民下山定居的政策。在农耕人民眼中,定居带来的稳定性比山上的未知使生活更富足愉快,但在山上长大的人却觉得那是没有自由的囚禁。而在山林和定居点之间徘徊的新一代鄂温克人既感到定居点的拘束,又尝到了现代娱乐的甜头,两边都无法称之为归属。这种两栖的感觉我很能理解。或许,这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就像苏轼从柔奴那儿得到的回答:“此心安处是吾乡”;吾心与我同在,我在何处,便是吾乡。

今年读完的第十五本书,《额尔古纳河右岸》


【阅读报告】《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