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出书:出书机构的常见套路有哪些?
为了更好的和客户沟通,达到让消费者签单的目的,各行各业都会有一些套路,在图书出版行业也是如此,没给钱先给号、价格非常低、几天就出版这种一看就是骗局的就不多说了,前几年可能还有很多作者中过招,但近两年出书市场已经很透明,咱中国人都奉行吃一堑长一智,都是会进步的,除非是真的太容易相信人或者是打着贪小便的心思,不然稍微留个心眼都能避开。
但怕的是七分真三分假的公司,这种一般也的的确确是出书机构,可为了保证自己的绝对权益甚至是尽可能的盈利,提高竞争力,在给作者出书的过程中总会留下一些小套路、小心机,很多时候作者都是在不知不觉间就被'坑’了,关键是即便之后意识到了也白搭,不占理,防不胜防。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目前图书出版行业的一些常见套路。
套路1:时间
正规内陆出版社,即便是电子书号时间快的也需要3个月,除非是国际出版社时间可以1个月左右。有一些机构和作者说内陆社1~2个月甚至几天就出书,一定要仔细思量思量,这要么就是遇到骗子了,要么就是机构打着让作者先定下来,后期再协商的主意。
应对方法:千万不要图快盲目出版,可以多对比多问问,甚至必要的时候可以给出版社打电话进行了解。出版社的电话一般在企查查、爱企查或者工商局等网站都能查到。
套路2:版税
现在有公司是高价报价,然后给作者说有版税,但实际上版税的钱还是从前期的高价中拿的,核算下来可能也就几千块钱甚至更低,把这版税一减,出版费用其实和其他正规出版公司报价一样甚至要更高。有的作者一看到有版税就觉得这是对自己的认可,马上非常高兴的签约,但实际上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除非公费出版,不然这一条真的要好好看看,很可能就是机构玩的文字游戏。
应对方法:作者在选定要合作的出书机构之前,可以多打听几家,算算均价就能够辨别出来,不过算下来作者并没有大的损失,并且还得到了一定的心理安慰,可能即便是价格高也愿意接受。这是出书机构常见的套路。
套路3:上架
合同中写了全网上架甚至海外平台也可以,但在书号下来后作者可能会得到通知说平台网站审核未通过,然后只退还了上架/发行费用(而实际上上架费用并不高),但书已经出了,出版费退不了。这一条遇到的比较多,很多作者都想让自己的书上架售卖,但实际上因为作品的质量或者出书机构的实力等,往往并不能全网发行。这样做是也是为了让作者先定下来,后面办不成就说要扣除出版等已经实际产生的费用。
应对方法:在签订出版合同时,要明确彼此权利义务以及相应的责任等,在后面才能有退路。
套路4:引进
国际社出的书,告知作者可以进行版权引进,然后就能发行售卖。国际社出书费用很便宜,价格对作者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因为不能在内陆发行售卖就又劝退了很多人,如果不解决这一点,就会造成客户群体大面积的流失。所以很多出书机构就告知作者可以将国际社出的书试着进行版权引进,引进后就可以发行售卖,但实际上99%的书都引进不了,和第3条的情况差不多,也是先圈住作者,到后面告知作者引进手续审核未通过,但书已经出版,出版费退不了,退引进费用。
应对方法:事先明确自己是想赠人纪念,还是说想发行售卖。如果是想赠人纪念,那么引不引进都无所谓,但如果是想发行售卖就一定要慎重了,最好的选择是一开始就使用内陆出版社,即便要用国际社,在合同中也要注意上述细节。
套路5:编审费
一本书很长时间没出来,作者要求退款时,告知作者书已经进行过编审,要扣除编审费,其余的退还。遇到这一条的大部分是使用内陆出版社出书的作者。有的时候的确是做过了编审,出版社要扣除编校;但还有一种可能是一开始出书公司就知道书出不了,却依然告知可以出,到时间了和作者说出版社审核没通过,但已经编审了,要扣编审费,这其实就是出书机构变相的拿了所谓的“编审费”。
应对方法:这种情况记得一定要问出书机构要有编校痕迹的稿件,这样才能知道是否为真。如果是真的那交编审费是正常,但根本没有校对的话还扣钱就很冤枉了。
其实,这些套路也并不算新,甚至可能并不会对消费者利益有太大的损害,但造成的结果却和作者本来希望得到的有一定偏差。这主要也是因为大部分作者刚开始对出版行业了解不深,所以才会被套住,但上面小编分析的这些基本上都是在出书签订合同/付款之前,可能会遇到的套路,认真对照一下,留个心眼儿,大部分都可以规避,尽可能地保障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