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清美考研初试真题解析:交叉学科【680理论基础】涵盖原题,出“新”制胜
从寒假班到冲刺班最后一堂课,反反复复的强调的练习题,它竟然真的出现在了考研的考卷上。这种复杂的情绪你能体会么?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仔细想下来,既在意料之外,也属情理之中。我们课程中前前后后的练习题多达几十道,嘘,这事也不能太高调。
680考试结束,我们接到了很多同学的电话,有同学喜笑颜开,有同学追悔莫及。“居然是老师出过的原题!”“真后悔当初这篇练习没好好写...”。在这里我们还是想再说一次,其实有没有写过原题并不是最重要的。九层之塔,始于累土。没有平常一点一滴的积累,就算是提前知道了考题,也不一定能够发挥出自己想要的水平,得到自己要想的分数。我们先收回有些惊喜的心情,看看题目到底如何?

考题复原


试题解析及教学成果
在所有680的先导课中,我们都会强调,请各位同学一定要好好做模拟题作业,每一道题都是经过繁复考究和精心设计的。每一次的作业我们也会给大家基于材料和关键词逐一的推论解题思路,以及为大家提供相应的素材,甚至教会大家如何挑选素材中的符合题目含义的部分。在考前,我们许多的练习题都是反复在出,比如这次考到的“科技向善”、“适老化设计”。就是为了侧面告诉同学们这些题的重要性。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曾经课程中,包含真题内容中的讲解课件。(仅供同学们作为复盘参考材料,不作为真题的解析答案)
要点一:老龄化设计
关于老龄化设计这个专题,我们练习了很多次。也多次建议大家重视“老龄化人群”“儿童”“残障人士”这些社会重点关注的用户,并将这类用户与“设计理想”“设计伦理”“科技向善”等理论性的主题结合起来去写。
首先关于老龄用户,我们在专题课程中,为同学们讲解了一些基本的社会背景、国家政策(具体内容可参考下文中的课件内容)。基于这些基本的痛点,我们提出了基本的解题思路——用自己最熟悉的方面去作答。
我们一直强调在“交叉”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因此最熟悉的切入角度就是指,一定要结合自身对老龄用户最有感触的切入点去作答。具体的切入角度可参考下图(老龄化专题的论点切入点分析)这一部分。

比如我们对新媒体艺术非常了解,但是我们不需要强迫自己一定要去写如何解决“老年人使用智能产品的数字鸿沟问题”,或是围绕不熟悉的硬件产品去展开讨论(例如很多同学都喜欢给老年人设计一些如VR眼镜、AR眼镜之类的大型应用,其实是很难找到相关案例的),我们可以将思路转化成,如何利用老龄化的心智模型,为老年用户设计属于他们的新媒体艺术,或图形交互语言等等。680春季班、680精讲班、暑假班、考前班2022年5月-2022年11月相关课件节选专题:通用性设计、包容性设计、老龄化设计专题内容:相关优秀论文案例及观点解析




上课时论文推荐

梦清春季班课件、课后作业



老龄化专题的POG分析

部分案例分析

设计原则理论

运用技术参考资料
要点二:科技向善
科技向善这个词,在课堂上提过没有100次也有99了。同学们的练习也写过不知道多少篇。考试看到这个题,相信大家内心都有“哈利路亚”的呐喊吧。(如果是在懊悔为什么没有好好写这个题的话,那学姐就要掉眼泪了)
“科技向善”一词,也并非来源我们自己的杜撰。在许多的论文、公众号、讲座中都有这一词的身影。所以平常我们在解读论文和素材的时候,都会提示大家,要逐词逐句的阅读,这样才能真的找出有价值的内容。
当然“科技向善”也并非是本次考题的难点,只是作为出卷老师提示大家应当思考的写作方向,因此我们在这里就不放长篇大论的课件内容,以免大家看的头疼。这个词在文章中最重要的作用,其实是用来为文章的主题“适老化设计”做一个引子。即文章中所指向他/她们的“善”是什么“善”,为什么这是一种善?
我们在所有的课程中,但凡讲到同学们“科技向善”的论文练习时,都会提醒大家:“一定要把你所理解的善,明明白白地解释清楚。”例如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科技崇拜”和“科技依赖”的两种现象,解释为什么当下社会面对老龄化人群,我们更应该遵循“科技向善”的理念。或是根本从“老龄用户”的出发点,阐述清楚文章中的“善”具体指的是什么或对老龄用户有什么积极的影响,例如“着力突破养老照护发展瓶颈,助力强健养老人才队伍,助力弥合老年群体“数字鸿沟”,让所有老年人能够公平、便捷、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就是科技向善发挥的最重要的作用。”等等。

我们在课堂上对政府文件进行解读,就多次提到对于“科技向善”的解题思路
680春季班、暑假班、精讲班、精批班
2022年6月-2022年12月相关课件节选
专题:科技向善、设计伦理、设计理想
内容:相关优秀论文案例及观点解析


上课时论文推荐

梦清课后作业押中考点
要点三:出新制胜
题目虽然是写过的原题,但是今年的考试,是易中见难,需出“新”制胜。
题目简单,就意味着今年的论文,必须有崭新的观点、与时俱进的案例和对科技与社会痛点结合的敏感度,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毕竟考场上大部分同学对于“老龄用户”这类用户的理解,是不够深入的。试问有多少同学,当我们提到为老年用户做设计的时,第一反应都是“加大加粗”字体、“跳高”手机铃声这种常见但稍显浅显的案例和观点呢?
我们已经竭尽全力的在课堂上给大家提供了系统的素材和新鲜的观点,但能感受到能全盘理解吸收,并自己去转化的同学只占少数,大部分同学更多还是依赖去搬运论文或课件上已有的素材。这种“懒惰心理”和“畏难心理”无论是在考研还是之后的工作中,我们认为都是非常不可取的。
尽管今年的考题对我们不陌生,我们还是要强调其实有没有遇到原题并不重要,客观的说,并不是说我们有什么超能力,针对交叉学科这一个颇具特色的学科方向,其理论科目可以考察的知识体系和学科系统对于我们教研团队而言是清晰而全面的。因此只是看过原题或曾经写过原题,也不一定就能获得高分。只有在日常的练习中,扎扎实实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刻意反复打磨过自己文章的表述、观点和结构的同学,从语言到思想,从观点到案例,精益求精,建构起扎实而卓越的学科知识体系,才能可能写出有质量有见地的、斩获高分的文章。特别是对于这一类日常生活中或许没有那么常见的用户,老师想考察的正是我们对于生活的敏感度和洞察力。这就要求我们的知识储备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和论文,还应当要真正的去观察生活,多维思考,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写出具有“创新性”的文章,取得理想的成绩。
最后,初试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大家可以好好地放松一下心情,多多运动,注重身体健康,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即将到来的复试和其他的未来规划上啦!提前祝福大家:新年快乐!
梦清交叉学科教研组2022年12月27日 于北京